學達書庫 > 傳記·回憶錄 > 歲月隨想 | 上頁 下頁 |
八一 |
|
我們神州大地或許由於歷史的悠久,或許是古代王朝的森嚴體制,皇帝陵墓經悠悠歲月而完好矗立,使後代遊客在這些地方回顧的是各位天子的文治武功,不免心存尊崇,並在皇家氣派中,有一種望而生畏的肅穆。 然而在音樂之鄉,吸引遊客的墓地,卻是為後人留下寶貴而美妙樂曲,留下美麗感受的藝術家們的長眠場所。到此瞻仰的人們會懷著不同的心情,或為天才早逝表示惋惜,或為盛名猶存人已作古而感歎不已。總之,在這些墓地中,人們懷著的是藝術情調,撫今思昔,對藝術永存的敬仰。 貝多芬這位舉世公認的偉大的音樂家,是奧地利的近鄰德國人,但他一生十分喜愛維也納的美麗風光和藝術情調,把這裡當作他的第二故鄉。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鎮,貝多芬在這裡間斷住了大約三年。小鎮的周圍林深葉茂,清泉流淌,花紅草綠。貝多芬在這裡透過林木,遙望著展現在他面前的藍天碧野,寫下了著名的第六交響樂《田園》。 是這一帶幽靜而美麗的風物為這部作品輸入了無盡的生命力《田園》交響樂也以恢宏而優雅的音波,描摹了維也納原野的寧靜而多采的風光。 貝多芬晚年寓居小鎮的時候,他經常獨自一人在一條小路上散步,倘佯。他能聞到森林中那松木的芬芳,能看到路旁的花叢瑰麗地點綴在綠草之中,但此時他的聽覺已然大大的衰弱了,陣陣的頭痛不斷襲來,他的心是鬱悒的,他的情緒是煩躁的。音樂家需要的,或者說最重要的感官就是一雙靈敏的耳朵。大自然的音響正是音樂家籍以激發靈感的素材,同時他譜成的樂曲,韻味與情調,是要靠聽力來鑒別、校正與補充的。然而,人間頭號音樂天才卻正喪失著聽力。造化弄人,難道冥冥中真有什麼事物,那麼心懷妒忌偏偏打中貝多芬的要害。即使失卻—條腿的打擊,也不會像奪去聽力那樣,使這位樂聖不堪忍受。 貝多芬心中的痛苦焦躁、憤憤不平,交織著投擊他全身的每一根神經,我們後世的人們也為他發出天理何在的哀歎!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國香徑獨徘徊。」心緒的不寧卻造就出優美的詩篇,命運的多處會磨礪出不屈的壯志。你可以改變命運,即使一生坎坷,對許多遭忍不幸的而內心堅強不屈的人來說,未嘗不可以成就另一番事業。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蔔……《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世事無常,但可期待命運的轉變。可是對於靠雙耳來完成自己偉大作品的貝多芬來說,在那個時代,在醫學科學無可奈何之時,他不復存有希望。後代或他同代人儘管敬佩貝多芬的天才,但不可能能像他本人所認識到的自己的潛力未盡。貝多芬雙耳失聰之後,他以罕見的天才為我們譜寫了第九交響樂,作為他對人生最後一程的拚死一搏。雙耳完全沒有了聽力,貝多芬不久去世。他是屬音樂的,為音樂而生,為音樂而奉獻出他所能奉獻的一切,一旦不能再為音樂做出什麼了,一旦音樂離開了他,他的生命就失去了意義! 然而,他又是幸福的,他的軀體雖然已消失了,但他的生命存在于他的樂章中。如今,環球的無線電波,據說只有貝多芬的音樂是永不間斷的,他在自己譜寫的瑰麗的樂曲中獲得了永生。 有這樣一個傳說,貝多芬的聽力日益衰弱時,他當然會在鋼琴上加大力度,以便能勉強聽清樂聲,也就像耳朵越背的人越會大聲與人交談一樣,然而這巨大的音響卻把鄰居吵得不得安寧。那時候他周圍的人一定沒認得他的偉大,鄰居紛紛提出抗議,貝多芬也會與他們爭吵。但強龍難壓地頭蛇,貝多芬虎落平川,只能一再搬家,幾易其住所。最後,他與一位樓下的鄰居居然相安無事,住了很長時間。 不,這位鄰居不是因為識得他的偉大而犧牲自己的安寧來成全這位大師! 不,這位鄰居不是聾子,而是一位日夜操勞的鐵匠! 幽默中也還帶有感傷! 貝多芬曲高和寡,必定會恃才傲物,但他從沒有輕遠窮人。還記得那鋼琴曲《月光》嗎?關於這首作品的誕生,有著幾種傳說,我情願相信這一種。一天貝多芬穿於街頭,在明月中天的清景中,胸中升騰著美感。一陣琴聲斷續飄來,貝多芬那時耳聰目明,他聽到這是有人在彈奏他的曲子,於是循聲走到一間木屋跟前,門敞開著,一位盲人少女,用纖細的手指,在一架破舊的鋼琴上,斷續地彈奏著貝多芬的作品。姑娘的哥哥是一位窮皮匠,盡自己所能滿足妹妹的需求,為她買了這架鋼琴。鄰居家偶然傳出的琴聲,就是這位盲女學習的機遇,她最喜愛貝多芬的作品。當姑娘聽到有客人進來,便停下了演奏,她向客人輕聲說,盼望能完整地聽到貝多芬先生的作品。 月光如銀傾瀉在少女虔誠、瘦小的面龐上,貝多芬感動了,他和藹地說:「讓我來為你演奏一曲吧。」 在充滿人世間真摯情懷的寂靜的月夜裡,貝多芬的雙手在這架舊鋼琴的琴鍵上輕柔地按了下去,一個又一個音符飄向夜空,如泣如述,如怨如慕,一串串柔美的顫動的琴聲,透過窗戶,與中天的月光融為一體,交相回旋,繼而一陣衝動,一串加大力度的和絃震顫心靈,似乎在傾訴著人間的哀怨。時而輕,時而重,時而徐,時而疾,時而柔,時而剛,時而如溪水潺潺,時而如無語凝噎。那飄蕩如珠的琴音使這位盲女如醉發癡。美到極致則心必哀傷,少女的面頰上淌下了淚水,她喃喃地低語:「謝謝你,先生,您就是貝多芬先生!」 貝多芬默默地退出了這相依為命的兄妹的住處,匆匆回到寓所,翻出譜紙,記下他剛才即興演奏的樂曲。 於是,《月光》帶著清秋明月的光華,帶著感人至深的真情,從那一夜起一直不絕於耳在人間奏響。 我不知道,在貝多芬小徑上的月夜今天會是一幅什麼樣的情景,但我相信那一定是醉人的美景,何況是維也納的郊外,何況是貝多芬走過的地方。 寫於1995年5月 白洋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