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雙槍老太婆 | 上頁 下頁


  【鄭伯克 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有的人的經歷,能反映整整一個時代的風雲。

  一九二六年,黨參與組織北伐戰爭,已懂得武裝鬥爭的重要性,但對於是否獨立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裝,還在摸索爭論之中。而當時華鎣山區的共產黨員們在四川黨組織的領導下,已開始意識到掌握槍桿子的重要性,於是就有了本書中所描寫的由我黨策動並參與的武裝起義——以「軍團衝突」的形式出現的川北民軍起義。這次起義,成為我黨直接組織武裝鬥爭的最早嘗試之一。

  在這次起義的基礎上,三十年代初,華鎣山區為迎接紅四方面軍入川,又舉行了更大規模的第二次起義。它聯合了各派進步力量,在華鎣山區建立了地下蘇維埃,大量牽制了軍閥楊森進攻紅軍的兵力,為川陝蘇區的建立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抗戰後期,為對付步步進逼四川的日寇,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王若飛同志曾佈置了在華鎣山地區著手加強農民運動和統一戰線工作,準備日寇一旦入侵四川,就地開展遊擊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整個華鎣山區又燃起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熊熊烈火,數千人參加的華鎣山遊擊縱隊以英勇的戰鬥和重大的犧牲,沉重地打擊了蔣家王朝最後的巢穴,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在主戰場上的大進攻,迎來了最後的解放。

  七十年過去了,這些驚心動魄的故事和生龍活虎的人物,卻逐漸被歷史的煙雲所掩隱,只有在當地民間的傳說中,抹上了越來越濃的神秘色彩。幸好,我們有陳聯詩同志留下的這部回憶錄。在這裡面,她以一個女性的細膩,詳盡地敘述了這二十多年裡華鎣山地區發生的三次武裝起義的過程,敘述了她的親人、她的戰友、還有那些關心她幫助她支持她的人們的許多故事。今天的朋友們從這些故事裡,可以看到那個時代裡形形色色的人物面對革命的真實態度,看到一個與眾不同的女性形象。陳聯詩帶著一種理想主義的色彩,離開了她那溫柔書香之家,走上了一條今天的一些人難以想像的艱難曲折的道路。看了這部書,人們會知道陳聯詩的光彩之處,不光是那手好槍法,也不光是傳說中的那種「女俠」的風貌。她既有中國傳統的美德,又有一個特殊時代優秀女性的特徵。在二十多年的漫長歲月裡,她目睹了那麼多的人在她的身邊默默倒了下去,可是她還是走完了她的征程,也完成了她人生的追求。

  陳聯詩這個人物,是那個時代造就的,如今那個時代不可能再現,可是陳聯詩和她的戰友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視死如歸、前赴後繼的革命精神和他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貴品德,卻通過這部書永遠留給了我們。

  列寧一九二〇年十月在關於青年團的任務的講演裡談到,對青年們,以他們父母受剝削階級壓迫的痛苦經歷和反抗剝削階級的鬥爭歷史來進行教育,是共產主義教育的基礎。相信作者寫了三十多年、今天終於和讀者們見面的這部書,對於讀者、特別是青年一代懂得過去,懂得先輩們艱苦鬥爭的歷史,懂得社會主義新中國來之不易,是會有幫助的,是大有裨益的。

  一九九五年五月二日
 


  【韋君宜 序】

  六十年代初,我們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朱叔和同志到四川出差,兩次回來都對我說起四川省作協正在組織力量整理一部書稿。這部書稿是一位叫陳聯詩的女同志留下來的自述回憶錄,她從一個大家閨秀走上革命道路,親身經歷了四川華鎣山區我黨領導的三次武裝鬥爭,人稱雙槍老太婆;她的丈夫叫廖玉璧,是革命烈士,夫婦倆的經歷都非常豐富,傳奇性也很強。朱叔和同志再三提出要抓這部稿子。一九六二年夏秋,我到了成都,見到了書稿的整理者——陳聯詩的女兒廖甯君和女婿林向北。我覺得書稿很有特色,決定由我社來抓,小說組組長王仰晨同志作責任編輯,書稿就由林向北執筆來寫。我回到北京之後,見到了沙汀同志,和他也談起過陳聯詩同志的事蹟,他是非常贊成的。以後王仰晨同志也多次到過成都,和廖甯君、林向北同志磋商書稿的有關事宜。

  可是不久,「四清」運動開始了,接著又是「文化大革命」,我們接到好幾封告狀信,其中一封自稱還是廖玉璧的同學,說廖玉璧上山是當的「土匪」,烈士是假的;還說華鎣山遊擊隊根本不存在,後來江青也持這個觀點。一時關於這部書稿和陳聯詩同志的是是非非,鬧得紛紛揚揚,事情就這麼擱了下來。後來聽說廖甯君同志因此憂憤成疾,不幸去世;沙汀同志在「文革」中也受到牽連。「文革」後期,沙汀同志來了北京,又和我談起這件事情,茅盾先生也曾專門找我問過這部書稿,可是當時由於事情本身沒弄清楚,不可能出版,只有等待機會。

  一晃三十年過去了。「文革」之後,四川的地方黨組織推倒了一切不實之詞,對陳聯詩夫婦的革命鬥爭歷史作了公正的評價,追認廖玉璧同志為烈士。最近又聽說他們的外孫輩已將書稿整理成了一本可讀性很強的傳記文學作品,並將由中國青年出版社作為重點圖書推出,我的心裡非常高興。陳聯詩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女性,她放棄了優裕的生活條件,和工農大眾一起堅持了二十多年的武裝鬥爭,丈夫犧牲之後仍然孤兒寡母鬧革命,在非常艱難的條件下從不妥協低頭,這是很不容易的。我希望廣大的讀者朋友特別是青少年朋友們讀過之後,能夠從中受到深深的人生啟迪。
 


  【功垂青史光照後人】
  ——《「雙槍老太婆」-陳聯詩自述》
  黃友凡

  我是一名長期在四川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的老同志,早在三十年代末就認識了陳聯詩同志,並和她的孩子們一樣尊稱她為「詩伯」。多年來,我和她及她的全家一直保持著親密的戰鬥友誼,也和許多熟悉她的老同志一樣,一直關注著她留下來的五十多萬字的口述回憶錄。現在,這些極其珍貴的資料,終於由她的後代寫成傳記文學出版了,我手捧書稿,反復閱讀,激動的心情難以平靜下來。

  一九二六年,我黨正是幼年時期,對於武裝鬥爭還處於摸索階段,接受了馬列主義的青年知識分子廖玉壁毅然接受了黨組織的派遣;帶著妻子陳聯詩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川北華鎣山下的岳池縣。他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一攬當地的民團武裝大權,和同志們一起抓住群眾和中小地主痛恨反動軍閥的心理,發動了以抗丁抗糧、地方自治為旗幟的「川北民軍」起義,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我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在極其險惡困難的條件下堅持了二十多年遊擊戰爭,這在四川和全國都是罕見的。他巧妙地利用各派政治力量之間的矛盾,制定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牽制了反動軍閥「圍剿」紅軍的大量兵力,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尖銳複雜的鬥爭將廖玉壁從一個出身于地主階級的青年知識分子,鍛煉成我黨傑出的模範先鋒人物和當地群眾愛戴的領袖,同時也培養出一大批堅強的革命骨幹,他們緊緊依靠與群眾血肉聯繫的這個法寶,在敵人的血腥屠殺中咬緊牙關堅持下來,使華鎣山區這個毗鄰重慶的戰略要地,一直成為插在敵人心腹之地的一柄利劍。

  我相信看完這本書的人們,也一定被陳聯詩這個與眾不同的女性形象所征服。她在丈夫的引導下走上革命道路,總是搶著去完成那些既重要又危險的任務。她沒有經歷過戰爭,卻一次又一次將生死置之度外,冒著槍林彈雨勝利歸來。她沒做過生意,但為了遊擊隊的生存,她開服裝店,當船老闆,辦運輸行,每次也是大有所獲。敵人幾次將她逮捕入獄,她都沒有屈服,還在獄中開展各種形式的鬥爭。她深深地愛著她的丈夫和孩子,可為了革命卻長期骨肉分離……尤為可貴的是當廖玉壁犧牲,遊擊隊主力被打散、又與上級組織失去了聯繫的情況下,她忍著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毅然重上華鎣山清理整頓隊伍,發誓要將丈夫未完成的事業進行到底。「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陳聯詩的經歷,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偉大女性成長的足跡,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會使年輕一代瞭解我們黨在特殊環境中的一種重要的鬥爭形式,瞭解當時四川的社會環境和風土人情,更重要的是瞭解一批偉大的、崇高的人,並為我們的党培養出這樣的人而自豪。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