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宋慶齡 | 上頁 下頁
一一二


  §(八)同印度的相互同情;與尼赫魯的通信

  在那些戰爭的年代裡,宋慶齡不僅是對西方國家講話。較少為人所知的是她積極表示對印度自由運動的同情。從她早年同孫中山在日本時起,她的這種感情一直是非常熱烈和強烈的。她在香港表達這種感情,對港英當局來說,比她批評英國政府對日本的態度,更不受歡迎。她這樣做又一次表現出她的有原則的獨立性。

  自1938年以後,她恢復了同尼赫魯的通訊,他們最初是1927年在莫斯科認識的。她的第一封信是托一位年輕的英國人約翰·利寧(保衛中國同盟創始會員)經印度回英國時帶去的。她向尼赫魯介紹說,這位帶信的青年是一位真誠的朋友,「同中國的年輕人有密切的接觸」,能向他介紹「在目前日本第一波侵略行動中及其後」的中國抗戰形勢。

  ①宋慶齡致尼赫魯函,1938年7月7日。

  她在信中接著說,中國人民「獲悉印度人民所表示的同情和支持,深為感謝和極受鼓舞,我借此機會表示我們的感激和同志情誼。」這封信發出不久,她就在廣州接待了印度國民大會黨援華醫療隊。這個醫療隊後來前往華北解放區。

  ①當時印度國大党援華醫療隊成員都取了第三字為「華」字的中文名字,為愛德華(愛德爾)、柯棣華(柯棣尼斯)、巴蘇華(巴蘇)、卓克華(卓爾克)、本克華(本克吉)。現在,愛德華和柯棣華在我國仍為人所熟知。——譯者

  尼赫魯當時不在印度,所以沒有見到利寧。他很晚才看到這封信並在12月27日作複:「我們以最密切的、最關切的心情注視著中國局勢。我但願能給你們一點實際的幫助。但不幸的是,我們備受束縛和限制,使我們幫助國外朋友們的能力極為有限。但我們舉行了無數次大遊行示威以聲援中國人民,當中國人民處於患難時,整個印度的感情是同他們在一起的……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

  下一年(1939年),尼赫魯訪問重慶。在政府的接待委員會名單中本來是列上宋慶齡的名字的,但後來的實際情況顯示,重慶政府並不想讓他們兩人見面。同年9月,她寫給尼赫魯的信中說:

  ①宋慶齡致尼赫魯函,1939年9月15日。

  「匆匆寫幾行是為了告訴你,我因未能在你到達中國時去歡迎你而感到何等的失望……我剛知道,你在到達重慶時沒有收到我給你的電報。我正打算乘飛機去看你,卻在報上看到你離華回國的消息,真是遺憾。(因戰爭在歐洲爆發,尼赫魯提早回國。)……

  「但我深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還是會見面的。我熱切地期望著有一天我們能歡迎你到一個自由和獨立的中國來……我將努力使自己隨時瞭解你所進行的工作,並以最大的同情注視你們的事業的進步,因為你們的事業也就是中國的事業。」

  她這封信不是通過郵局寄去,而是托印度醫療隊年輕的木克吉」大夫回國之便帶去的,還捎了個口訊。她在信上是這樣說的:「我同木克吉大夫作了一次長談,談到醫療救濟工作以及貴國如何支援我們,因為過去我們從歐洲得到的供應現在絕大部分都中斷了。我相信他會向你詳細報告我們的談話內容,以及我提出的關於在印度建立保衛中國同盟分部的建議。由於複雜的形勢,我們可能會把我們這個組織遷移到昆明或桂林去。」

  這裡說的「複雜的形勢」當然是指歐洲的戰事以及香港航運交通中斷的可能性——甚至可能導致日本控制香港。昆明通過最近重開的滇緬公路,可以同仰光保持陸上的交通,因此是接收來自(或經由)印度的救濟物資的較好地點。

  幾星期後,尼赫魯覆信道:「木克吉大夫帶來的信收到……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你發了一個電報到重慶,是給我的,但我沒有收到。我滿心希望能有機會見一見你,但戰局迫使我匆匆回國……我同你一樣,希望不久的將來,當中國和印度都獲得自由時,我們能夠相見。

  「我但願我們能更多地幫助你們……但在目前,像在任何地方一樣,這裡的一切也都在變化之中。未來的幾星期將會決定……到那時我們也許處境會好一些,有條件幫助,也許目前根本沒有任何條件。

  「我想附帶提一下,我們在同英國政府討論印度的未來以及戰爭的目的、和平的目的時,十分重視一個自由的中國。我們不期望英國政府會說什麼可能得罪日本的話,但我們確實期望他們不要改變對中國的政策,使之不利於中國。」

  ①尼赫魯自印度阿拉哈巴德致香港宋慶齡,1939年10月13日。

  隨後,尼赫魯送給宋慶齡一批他的著作,她覆信表示非常感謝:「……我曾在這裡找這些書,但找不到。現在我終於能夠讀到這些書了,並且讓許多人也來一起讀這些書,他們都急於瞭解在同我們兩國都有關的問題上您的思想和觀點。」

  ①宋慶齡致尼赫魯,1939年12月16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