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宋慶齡 | 上頁 下頁 |
九六 |
|
§(二)宋慶齡和1935年的學生運動 在1935年末(12月初和月中)在北平(北京)發生了大規模的學生抗日遊行示威並迅速擴及全國。 斯諾夫婦當時在北平的寓所成了燕京大學青年學生商討舉行第一次遊行的地點。他們回憶說,學生們很早就發了一封英文信——斯諾夫婦在文字上作了潤飾——給宋慶齡,請求指導。宋回信說,「拿出你們的勇氣來,幹吧!」① ①約翰·馬克斯韋爾·漢密爾頓著《埃德加·斯諾傳記》(英文)引用尼姆·韋爾斯(海倫·斯諾)著:《中國學生運動劄記》(英文),第192、194頁。 在這關鍵時刻,處於地下的中共華北局需要向中央報告有關學生運動的估價及開展救亡運動的計劃。學生領袖、中共黨員姚依林(到了80年代,他成為中央最高領導機構的成員)為此寫了一封密信給在上海的魯迅。但魯迅這時也同中共中央失去了聯繫,就把信轉給宋慶齡,因為他知道她會有辦法把它送出去。實際上,在長征中以及在紅軍抵達陝北新根據地後,她一直能夠通過無線電臺同中共中央聯繫。但這個秘密電臺不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是設在她家裡,而是在她的外國友人路易·艾黎的家中閣樓上。艾黎是新西蘭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鬥英雄,得過很高的勳章。他在上海公共租界一家工廠當督察,看到工人的勞動和生活條件惡劣,十分痛心,又看到中國共產黨人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表現,產生了越來越深的同情,從而支持中國的革命並開始鑽研馬克思主義。 通過轉信的工作,宋慶齡既直接鼓舞了風起雲湧的學生運動,又幫助它同中國共產黨建立了聯繫。她同廣大的學生運動一同前進,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同黨疏遠。毋寧說,她是在同黨內的主流一同前進,這一主流就是要使革命植根于全民族抗日要求之中,從而擴大和加深其主要基礎。 抗日的要求像野火一樣在全國各處燃燒起來。1936年初,乘學生運動從北平擴向全國的形勢,上海著名文化界人士發起成立「上海各界救國聯合會」;到6月1日「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並在全國許多城市和不同的社會階層中建立了分支機搆。它號召所有黨派停止內戰、釋放政治犯、召開代表會議以商討抗敵和民主的大計。在這一運動中,宋慶齡積極參與而成為全國性的象徵。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