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宋慶齡 | 上頁 下頁 |
七三 |
|
在柏林集體討論和分析的是南昌起義、廣州公社和若干繼發事件,結論同宋慶齡和鄧演達的看法是一致的,即:中國的革命雖然遭受嚴酷的挫折,卻是不可征服的。問題在於如何把仍然忠於孫中山三大政策的成員集合和組織起來去完成他們的任務。計劃是使他們聚集在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已在莫斯科宣佈成立)之中,並盡可能早日回國。在中國國內,中國共產黨已經舉起革命的旗幟前進,同中共合作總的說來大家都是同意的,儘管有人(不是宋慶齡)沒有去實行——部分原因是當時在共產黨方面對此表現猶豫。 儘管有這些隨之而來的複雜情況,宋慶齡對這一段在德國的生活是感到快樂的。她學了一點德語,後來在同外國友人談話或寫信時有時還用一下。她會唱唱或者哼哼德國歌曲,包括一些活潑的流行歌曲。在飲食方面,她對一種「土豆煎餅」特別喜歡,並且自己會做。多年以後,在戰時的重慶,她到處找一種長把平底鐵鍋來做這種食品,因為用當地的尖底鍋效果不好而平底鍋在中國很少。① ①王安娜著《中國——我的第二故鄉》,第388—389頁。 在柏林居留一年後,宋慶齡於1929年5月回國。蔣介石政府邀請她回去參加孫中山的國葬儀式。位於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已完成,陵墓的奠基禮她曾參加(時在國民黨分裂之前)。政府當局和她的家屬派她的第二個弟弟子良來勸她回去。蔣介石領導下的國民黨在1929年3月26日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重新選舉她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很明顯,蔣介石——如同他過去(及以後)常做的那樣——是想借用她的聲望並把她羅致過去,至少是封住她的口。她對這一點很警覺,在同朋友們商量之後,還是決定走,但完全是為了相反的目的。她將展開孫中山的旗幟並揭露那些篡奪了這面旗幟的人,在國內這樣做將更為危險、但也將更為有效。她公開宣告:「我正在回國準備參加孫逸仙博士安葬紫金山的典禮。紫金山是他希望埋骨之處。 「為了避免任何可能的誤解,我必須表明,我仍斷然堅持我於1927年7月14日在漢口發表的聲明,邵:鑒於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反革命政策和行動,我宣佈不再積極參加國民黨的工作。 「因此,必須明白無誤地說清楚,我的參加葬禮……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意味著,只要國民黨領導繼續違背孫博士的基本政策(即有效的反帝政策、與蘇俄合作的政策及工農政策)我就不直接或間接參加國民黨工作的決定有所緩和或轉變。 「當這些政策作為革命的動力時,我們在實現黨的主義中取得了迅速的進展。現在三大政策已被拋棄,我們的党又成為軍閥及反革命的工具,從而使我們更加遠離黨的目標。」① ①引自蘭德爾·古爾德著《孫夫人保持信仰),載《民族》(「The Nation」)雜誌,紐約,1930年1月22日。(中譯文參考楊小佛著《宋慶齡在上海的活動片斷》,原載上海《社會科學》1981年第4期,轉引于呂明灼著《宋慶齡傳》,第125—126頁。這一聲明與《宋慶齡選集》所載《關於不參與國民黨任何工作的聲明》的核心內容相同,發表時間也很相近。——譯者) 他的弟弟不贊成她用這樣直率強硬的措辭,擔心引起政府惱怒和家庭不快,據說她的回答是:「是宋家為中國而存,不是中國為宋家而存」① ①西格雷夫著《宋家王朝》,第260頁。英文原版作者注明根據尤恩森著:《宋氏三姊妹》(英文)第85更及克拉克著:《中國的蔣家》(英文),第64頁。 回國以後,她不斷地重複和說明她的這個啟程前聲明,因而她1929年的回國是短暫而又引起軒然大波的。它對當局企圖使她陷入混亂或保持緘默的圖謀澆了一大瓢冷水,而對所有為一個更美好的中國而奮鬥的戰士則帶來了一線希望之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