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宋慶齡 | 上頁 下頁 |
六一 |
|
◎第九章 赴莫斯科:1927年8月 武漢政府1927年7月叛變革命之後,宋慶齡經過同鮑羅廷、陳友仁和鄧演達商量,決定去莫斯科。 這不像有人說的那樣是「出逃」。她可以安安靜靜地住在上海法租界的家裡,她的親屬早就這樣勸過她。如果出國,她也可以選擇某個西方國家,宋家的人會非常樂意負擔她的全部費用。 相反,她卻選擇了蘇聯。這是有意地、鮮明地反抗那些借國民黨之名、行背反孫中山三大政策之實的那些人。她作出這一選擇的精神決定了她以後的整個人生,也為此後中國革命的天翻地覆的變化並在22年後在共產黨領導下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 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不久前在國民黨得勢的地區以及稍後武漢政府控制的地區都是公開宣佈的。但現在在中國,三大政策的談論只能在地下或者在發生新的革命起義的小塊僻遠地區進行了。 蘇聯已成為唯一的地方,從那裡可以大聲宣揚三大政策,給那些在濺滿鮮血的中國土地上重新組織起來的劫餘的革命力量以鼓勵和宣傳。此外,由於三大政策是孫中山革命一生的總結,而那些背叛者又自稱是孫的繼承人,所以使人們看到孫中山的年輕的遺孀和最親密的伴侶站在捍衛孫中山遺教的隊伍前列,將像一道政治上的閃電,使人震動。 在那些嚴酷的、充滿暴風驟雨的日子裡,這位年輕婦女承受著比武漢時期還不知大多少倍的壓力。來自國民黨旗幟篡奪者的威脅利誘連續不斷。來自親人們的壓力中有她所愛的母親的悽惶之淚。但她一回到上海,就毫不含糊地說明了她的立場。在7月30日合眾社記者古爾德再次訪問她時,她一舉戳穿了南京蔣介石新政府所散佈的她可能在這個政府中任職的謠傳(同時也是一個試探氣球)。她尖銳地指出,「在國民黨現行政策不改變之前,餘決不參加任何活動;於革命事業不納入中山主義軌道內時,餘決不擔任任何黨務。余非叛徒,亦非騎牆,且與南京政府毫無關係也」。① ①轉引自《宋慶齡年譜》,第63頁。 8月1日,在江西省會南昌的北伐軍部隊起來反對南京和武漢的革命叛徒。領導這次起義的是以周恩來為首的共產黨人組成的核心,包括久戰沙場的朱德、賀龍、葉挺和劉伯承。為了重申共產黨和仍然忠於革命的國民黨人之間的聯盟,在起義後成立的革命委員會中包括了宋慶齡、何香凝和鄧演達,還有郭沫若等左翼知識分子和國民黨將領張發奎(本來期望他會支持,但未實現)。雖然起義因遭受挫折而失敗,但它創建了第一支由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軍隊,從而改變了歷史。(8月1日現已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在上海,不少人企圖用恫嚇或誘騙使宋慶齡宣佈不參加南昌的革命委員會。前不久還是武漢國民黨領袖的汪精衛也寫了一封信——現存上海宋慶齡故居——明顯地對她施加壓力,要她同共產黨分手。但她統統加以拒絕。 她簽署了8月間由22位國民黨中央機構前高層領導人聯名發表的聲明。簽名人中包括以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的共產黨人毛澤東、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惲代英和鄧穎超。聲明痛斥蔣介石和汪精衛都是「孫中山遺教的叛徒」、「投向帝國主義的逃兵」和「新軍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