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宋慶齡 | 上頁 下頁
三八


  §(三)促進同中共和蘇聯的合作

  1923年10月充滿了許多顯示孫中山和宋慶齡新動向的事件。

  在政黨政治方面,孫中山向北京的共產黨領導人李大釗發去一個密訊,請他來參加一個改組國民黨的委員會。經孫同意,共產黨的總部和機關報《嚮導》週刊從上海遷到廣州。

  在國事方面,孫接受了公眾的一項請求,把他的廣州軍政府改組為在全國享有統治權的政府。這是對北京演出曹錕賄選鬧劇的反應。直系軍閥曹錕用5000銀圓一票的價格收買殘存的國會議員,使他當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這些議員後來被稱為「豬仔議員」。)在此之前,孫中山曾呼籲議員們拒受賄賂、勿怕恫嚇,但無濟於事。後來,他又向外國呼籲,要它們不承認這個用金錢買來的政權,等待一個純正的政府出現,但同樣不起作用。只是到了這個時候,孫中山才擱下用了很久的「護法」(1912年《臨時約法》)口號,也不再理會根據這部約法所產生的國會。「約法」和國會在被廢棄和蒙羞的情況下都結束了,需要有一些新的事物。

  在同蘇聯的關係方面,應孫中山的邀請,列寧派鮑羅廷任國民黨的顧問。鮑10月間到達廣州,立即幫助國民黨重新改組,使之成為民族和社會革命者的團體,有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這些因素被孫中山認為是蘇共力量之所在,也是它取得勝利的奧秘。鮑羅廷當時39歲,是很有魅力的人物。「他身材魁梧,臉盤寬大,審慎而又善交際……好開玩笑……他招人喜歡,而且給人以深刻印象」,他的一位蘇聯同時代人這樣描寫他。他活潑好動而又多才多藝,喜歡騎馬,棋下得很好,讀書很多而且懂多種語文,一個美國記者曾見他在讀當時新出版的劉易斯的小說《埃爾默·甘特利》,作為消遣。

  ①鮑羅廷娜著《孫中山的顧問》,收入《孫中山誕生一百周年紀念論文、回憶錄和資料彙編))俄文版,莫斯科1966年出版)。年事已高的鮑羅廷夫人鮑羅廷娜對她的兒子諾曼口述了這篇回憶錄,諾曼又將它譯成英文。美國名記者哈裡森·索爾茲伯裡在1971年同宋慶齡通信時把這篇篇回憶錄的副本寄給了她。本書作者有幸看到這些通信。中文引文據《鮑羅廷在中國的有關資料》,第266—268頁。

  ②辛克萊·劉易斯(1885-1951)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小說家。抨擊不法教士惡行的小說《埃爾默·甘特利》系1927年出版,此處美記者所述當有誤。——譯者

  鮑羅廷是「東方」和「西方」相結合的國際革命運動的產物。在本世紀初,當他還是一個十幾歲孩子的時候,就參加了布爾什維克黨,遇見了列寧並在列寧手下工作。在俄國1905年革命和1917年十月革命之間的十多年裡,他作為從沙皇暴政下出亡的政治移民住在美國(大部分時間在芝加哥),加入了美國社會黨,並結識了許多自由派和進步人士,包括著名的社會改良家、「赫爾大廈」創辦人簡·亞當斯。他的英語很流利,在家裡也常用英語,因為他的妻子是美國公民,兩個孩子也是在美國出生的。有了這個語言條件,他可以直接同孫中山交談。他在來華前的幾年裡曾在英國、墨西哥和西班牙任共產國際特使,對土耳其的民族革命分子和反革命分子都打過一些交道,同印度獨立運動中的左翼分子也有接觸。他的這些經歷使孫中山很感興趣。

  ①簡·亞當斯(1860-1935),女,美國社會改良家及和平主義者,1931年與N.M.巴特勒共得諾貝爾和平獎金;「赫爾大廈」在芝加哥,是北美第一批在貧民區進行福利工作的社會改革團體之一。——譯者

  孫很信任鮑羅廷。國民黨內的右派分子曾問孫,是否知道鮑的真實姓名。孫回答說,「他的名字是拉斐特!」這可以說明孫是怎樣看待這位新來客人的作用的。(在他們頻繁的接觸中,孫一定知道鮑羅廷的身世和真實姓名。他出生在一個猶太人家庭,初住白俄羅斯,後遷居拉脫維亞,他的真名是米哈依爾·格魯申貝格,在芝加哥時人們簡稱他為「邁克·伯格」。)

  ①拉斐特(1757-1834),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活動家,早年曾參加北美獨立戰爭。——譯者

  慶齡常去鮑羅廷家。她覺得同這家人在一起很愉快,因為大家都說英語並且都在美國住過。鮑氏夫婦用她能夠理解的辭彙向她介紹俄國及國際革命運動的理論和實踐,大大擴大了她的視野。

  鮑羅廷的妻子法尼短在回憶錄中談到過兩家的關係:「到廣州以後不久,我就認識了孫中山和他的夫人——容貌秀美的宋慶齡,我們並且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孫中山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善良的面龐、睿智的雙目、全神貫注、強烈的事業心——這一切都表露了他非凡的人格。

  「孫中山和鮑羅廷都精通英語,所以他們共事伊始就可以不用翻譯。這一點(當然,革命觀點的一致性就更不必多說了)極有利於他們的直接交往和友好接觸。孫中山有一次竟就此開了一個玩笑,他對鮑羅廷說,殖民主義者使中國蒙受巨大災難,可是他們的語言倒成了向中國同志傳授革命經驗挺不錯的工具。

  「孫中山經常一連幾個小時地同鮑羅廷談話,詳細詢問俄國革命發展中某些階段的情況、俄共(布)的歷史、1905年革命失敗的原因、凱歌高奏的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準備的情況等。他對列寧生活的細節也很感興趣,例如列寧僑居國外時怎樣工作(鮑羅廷曾於1904年與列寧一起僑居瑞士)、怎樣培養革命者、如何研究多種學科和學習外語、如何出版和編輯《火星報》等許多情況。」

  (她在回憶錄開始時曾寫道,鮑羅廷告訴她,孫「熱情地迎接他,長時間地詢問列寧的情況,不僅以一個革命者的身份,而且以醫生的口吻關注伊裡奇的健康。孫稱列寧為中國最好的朋友。)

  「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對我們家人和各蘇聯顧問也很真誠、友好,她積極參與丈夫的政治工作。我們與她談話也不用翻譯,因她的英文極好。宋慶齡向我講述了關於中國婦女的許多有趣的情況,介紹我認識了社會各階層的一大批婦女代表。……

  「孫中山與鮑羅廷的友誼與共同工作一直持續到這位偉大的中國革命者生命的最後時刻。當孫中山因胃癌和肝癌病臥北京、生命垂危之際,宋慶齡和鮑羅廷一直守護在他的病榻之旁,孫把遺囑和致蘇聯遺書交給了鮑羅廷。」

  ①見前引達林書,第141頁。

  在防務方面,孫中山在10月間再度視察虎門要塞的加固工程,這次陪同他的除慶齡外還有新來的蘇聯軍事專家。

  在這些專家中,最傑出的是瓦西裡·勃柳赫爾,他在中國用的名字是「加倫」。後來,西方輿論界對於他作戰謀略的高超、他幫助訓練出來的官兵素質的良好,很感震驚,因而把一切事情都歸功於這個外國人。他們覺得很難設想——一種典型的西方看法——中國人會善於從事這些工作,甚至於俄國人(特別是俄國的布爾什維克)恐怕也做不好。因此,他們又要找出這個外國人本人的「根」是在西方。一個法國記者促請對法國主要軍校的畢業生名冊進行一番檢查,看有沒有一個名叫「加倫」的人。其他記者搜尋出他的本姓「勃柳赫爾」,因此就猜想他一定是一個德國軍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沙俄軍隊俘獲,然後又被布爾什維克爭取過去。受後者雇用。為了使這個故事聽起來更象回事,他們還揣測他可能是著名的普魯士陸軍元帥布呂歇爾(他一百年前曾在最後擊敗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中起重要作用)的本家,並且喜歡把他的本姓照德國的拼法寫。

  ①加倫將軍本姓的英文拼法是Blyukher(勃柳赫爾),普魯士元帥布呂歇爾的拼法是Blucher。——譯者

  事實上,勃柳赫爾是一個純粹的俄國人,他的祖父是農奴,以主人的姓為姓(這在當時很普通,就如美國南方的黑奴也往往以主人的姓為姓),這家主人是一個有德國血統的地主。他的父親是一個貧農,他的文化知識主要是靠自學獲得的。他青年時期當過工人,曾因參加罷工被捕。他的軍人生涯不是在名牌的軍官學校開始,而是因為在第一次大戰期間被徵召服兵役。他作戰英勇,曾三次受獎,並提升為準尉,後因傷退伍。他重回工廠工作,參加了布爾什維克黨,1917年二月革命後被派到前線士兵中去做宣傳鼓動工作,稍後又調到新成立的紅軍中工作。在內戰中,他很快晉升為將軍,並最後指揮了兩大戰役,一次是在黑海的彼列科普地峽,把白軍殘餘逐出蘇聯歐洲部分;另一次是在靠近太平洋的沃洛恰耶夫卡,把西伯利亞東部的白軍殲滅。

  ①派到中國來的蘇聯軍事顧問並非都是工農出身。加倫將軍的前任巴甫洛夫雖然在學生時代曾受左傾思想影響並曾一度被捕,而他是原沙俄一個陸軍中將的兒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在禁衛軍的精銳部隊服役,對德軍作戰。十月革命後,他於1919年參加共產黨並在內戰中輾轉各條戰線,英勇作戰。可見革命的洪流是由許多水流彙聚而成的。

  ②關於加倫將軍的材料采自前引達林書以及A.I.卡爾圖諾娃著《V.K.勃柳赫爾在中國,1924—1927年》(俄文)、A.V.布拉戈達托夫著《中國革命劄記,1925—1927年》(俄文)、M.卡紮寧著《中國在二十年代》(俄文。)加倫將軍後任蘇聯遠東紅軍總司令,1935年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1938年在蘇聯進行的「大清洗」中,加倫被無辜處死,直到30年後始獲昭雪,恢復名譽。

  像越飛、鮑羅廷、加倫這樣地位和水平很高的人,當時其他國家是不會派到像中國這種半殖民地來的。(這裡不妨插敘一下,這些國家的驕傲自大也產生了它們沒有料到的、很有諷刺意味的結果。當1924年中國正式的政府最後承認蘇聯時,蘇聯在中國設立的是大使館,而其他國家因為看不起中國都只設公使館。這樣一來,這些國家的使節都不過是公使,只有蘇聯的使節是唯一的大使,於是這位布爾什維克——L.M.加拉罕大使就成了駐北京各國外交使團的團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