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宋慶齡 | 上頁 下頁
二九


  §(五)參加孫中山與共產國際代表的會談

  這時又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1921年12月23日開始,孫中山同第三國際(共產國際)遠東代表馬林(本姓斯尼夫利艾特,荷蘭共產黨員)在桂林舉行了為期5天的歷史性會談,宋慶齡參加了這次會談。

  馬林曾在印度尼西亞(當時稱「荷屬東印度」)參與獨立運動,並曾出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大會——一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這次大會的有12位代表(由約50名成員選出),其中有來自湖南省的毛澤東和較為年長的董必武(他原系同盟會會員,孫、宋結婚時也在日本)。

  1921年作為馬林翻譯來到桂林的還有23歲的張太雷。他是個學者的樣子、風度翩翩、活潑健談,據見過他的人說,他說起話來眼鏡片後的目光四射、兩道濃眉時起時落。他可能是宋慶齡會見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人,也是第一個對蘇聯有第一手知識的人。他在五四運動中是積極分子,並因此而激發起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他曾在共產國際及其遠東書記處(設在西伯利亞的伊爾庫茨克)工作過一段時期。

  張太雷同宋慶齡的共同之處不僅在於年齡相近(他比她小5歲),還在於兩人的英語都極流利。在好幾年中,英語是中國同歐洲革命者(包括俄國人)之間主要的交流工具。

  英國和美國在中國推廣英語教學的本來目的主要在於把戶國那些有錢有勢的家庭在商業上、文化上和政治上同這兩個國家聯結在一起。但有諷刺意味的是,英語在中國卻發生了同原來目的背道而馳的作用,正像中國不少有錢有勢的家庭的子女卻走上了馬克思主義的道路,歷史總是按它自己的規律發展的。

  陪同馬林從上海去桂林的還有兩個國民黨人——陳友仁(尤金·陳)和李祿超,以便引見他們的党的領袖。有趣的是,馬林去桂林是因孫中山駐滬代表張繼的建議,由國民黨邀請的,而張繼的認識馬林則由於北京大學教授、五四運動領導人之一、中國共產黨創立者之一李大釗的介紹。由此可見,國共兩黨的關係那時已頗融洽。而馬林則在印度尼西亞曾促成民族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之間的合作,所以他是最早主張在中國也實現同樣合作的人。

  在宋慶齡參加的孫中山一馬林會談中,馬林提出兩點建議,為孫中山所接受,並從而產生了歷史性的後果。第一點是國民黨要改組成為一個聯盟性質的政黨,能夠團結一切社會階層(特別是工農)的進步力量。第二點是建立一支由革命党領導並忠於党的思想的新軍並創辦軍官學校,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為這支新軍培養軍官。革命不要再依靠任何一個軍閥。

  同馬林的會談不是孫中山同共產國際的第一次接觸。一年前,孫在上海曾同格裡哥裡·維金斯基(中文名字「吳庭康」)交談。維曾幫助陳獨秀(五四運動領導人之一,也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之一)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黨的前導。他是1913年從沙俄移民到美國的工人,在那裡學了英語、參加了美國社會黨,直到十月革命後才於1918年回國,成為一個活躍的共產黨員。這個年輕的俄國人當時才29歲,同宋慶齡差不多年紀。

  ①參看《馬林在中國的有關資料》、《維金斯基在中國的有關資料》及上引威爾伯所著傳記。

  國民黨人和早期的共產黨人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關於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最初幾次會議是在戴季陶的上海寓所舉行的。在孫、宋結婚的時候,戴是孫的親密信徒,也是孫氏夫婦的私人至交。(後來,他成為出名的國民黨左派;再後來又一變而成極右派。)參與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的還有邵力子。他曾是孫中山的追隨者,後來參加共產主義小組,但後來又回到蔣介石陣營中去,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再度同共產黨合作。第三位是法學家和教育家董必武,他參加共產黨後從不動搖,參加了紅軍長征,逝世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22年4月,孫中山會見的俄國人中有塞爾蓋·達林——他是「青年共產國際」派來廣州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達林當時年僅21歲,但已有幾年革命活動的經歷,並成為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的成員。他們會談時,慶齡也在座。至於談話的主題,據達林回憶,孫中山對蘇聯紅軍的組織和政治教育特別感興趣。

  ①達林著《中國回憶錄1921—1927》第十章「與孫中山最初的幾次談話」,第99—108頁。

  很明顯,孫當時想得很多的是組建一支革命的軍隊,而不是一支只起輔助作用的軍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