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沙汀傳 | 上頁 下頁
六六


  到10月25日,這部用小說家雕鏤人物的深沉筆力寫成的長篇散文,終於完工。因為政治上的緣故它有許多名字。在香港《星島日報》發表時,題目變成《H將軍在前線》。1940年出單行本時名為《隨軍散記》,有個長長的副題:《我所見之一個民族戰士的素描——他在前線的生活,他的經歷和他的故事》。1958年修改後,易名為《記賀龍》。

  這本小書的寫作還未結束,玉頎就「病」了。主要是妊娠反應強烈,思鄉、思母、思子。蘇靈揚也懷了孕,兩人都想吃奇裡古怪的東西。可是延安沒有,便在窯洞前放個小板凳嘮,玉頎想吃的是四川榨菜,她變得更嬌了,沙汀一不在窯洞,她便四處找、喊。戲劇系的學員很調皮,他們學她找沙汀的樣子,表演得維妙維肖,引起大家善意的哄笑。玉頎不斷提出回川的要求,沙汀陷入長久的思想鬥爭:離開延安似乎是一種思想退卻,但玉頎的樣子實在令他心疼。像她這樣非職業婦女跟著丈夫來延安的,當時並不多見。一年的時間已經很難為她了。自己的創作念頭多半縈繞在故鄉,這很難明說,即使是多年的好友如周揚,也不能全部理解他,這在內心是很苦的。

  在文藝思想上,他也覺得與延安的某些主流理論不合。回來不久,中宣部召集一部分去過前線的文藝家談收穫。有人大談「舊瓶裝新酒」,用賣梨膏糖的小調演唱,群眾如何如何歡迎。沙汀很不以為然。輪到他發言,他有點故意煞風景地說:「一二〇師經常打勝仗,我到前線去只打『敗仗』。為前線寫作並不容易。」

  「魯藝」文學系在陳伯達來講演不久,專門討論了文藝的民族形式問題。張庚、蕭三強調幾千年的文化遺產的精華和民間創作的重要,沙汀、何其芳起而反駁,認為僅僅強調大眾藝術,會「降低藝術水準」。結果被扣上「將藝術脫離抗戰,脫離政治」,「新的藝術至上主義」的帽子。沙汀的四川脾氣上來了,吵得不亦樂乎。

  以後,在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的擴大會和「文協」座談會上,這個爭論一直持續不斷。何其芳堅持認為「民族形式要以採取進步的歐洲文學形式為主」。沙汀事後整理了歷次的發言,以《民族形式問題》為題,在《文藝戰線》發表文章。他反復闡發的見解是:不同意把舊形式利用在文藝上的價值抬得過高。……(魯迅的「寫實手腕」)大半是從世界文學來的……現實主義在中國的文藝傳統上都非常薄弱,寫實的技巧更是簡陋的。……

  (發展現實主義要學習外國)目前民眾的現實生活,已經和舊形式當中所表現的有著相當的距離了。

  他對傳統的評價,正是對有人認為他的小說「歐化」的一種明確答覆。用現代的形式來表現鄉土,是他的文學理想。為了這,他顯得很固執,以至連周揚也批評他那種激烈的情緒和激烈的情緒表達方式。

  賀龍的書一寫完,他感覺寬鬆。這部作品就充分地運用了現代的人物刻畫手段,追求人物、環境在客觀上的真實性質,敘述簡潔明快,堅決摒棄一切飄浮不實的花飾。創作使他得到相當的滿足。

  不久,他終於正式提出返回四川的請求。周揚和洛甫(張聞天)先後找他談話,想儘量挽留。洛甫還建議他把小孩交《新華日報》的人帶來延安,岳母也可一塊來。他時時動搖,推說回去與妻子商量,商量的結果自然還是不成。

  隨後周揚便同意了,並取得組織批准,安排了他回川的兩項任務:第一,讓《文藝戰線》(他們在冀中時在延安創刊,周揚主編,他也是編委)改在重慶出版發行。第二,幫助延攬文化人去延安,主要是為「魯藝」和一個劇團增加專業人員。

  這個決定使玉頎一掃愁雲,卻沒有解除沙汀的不安。意識到的不能走的道理和自己內心要求返回故土的呼聲,是那樣不諧調。個人以後被歷史證明並無錯誤的回鄉舉動,在當時是以一種卑微不足道的形式,畏畏縮縮表達的。他們開始準備行裝。臨出發前,國統區的北路慰勞團11月抵達陝北,他應邀出席了座談會和宴會。慰勞團團長張繼講話,他是國民黨西山會議派元老,討好地講到毛澤東流淚談延安轟炸中人民受苦之事。會上陳伯達遞條子給沙汀,請他發言提出取消國統區書報檢查制度。沙汀在條子背後寫,他馬上要回大後方,不便講。陳伯達於是自己講起來。慰勞團的副團長老舍中間把話打斷,建議好生地保護文化古跡清涼山、寶塔山,故意把尖銳的話題在這個禮儀性場合插開。

  宴會上他與老舍、斯諾同席。毛澤東走來敬酒。老舍小聲地對他說,你的小說中學生都在讀。談到團結,老舍說得有趣:都像我們這樣,合作就沒問題了。這是沙汀第一次與老舍見面,感覺不錯。過去他認為老舍是個脫離政治的非嚴肅作家,從此扭轉了印象。後來在重慶接觸多了,對這位正直誠懇的人平添了尊敬。

  老舍對他創作所說的片言隻語,還是叫人振作的。一年的解放區之行,加深了他對中國可能達到怎樣的光明的認識,反激起他表現中國的黑暗,表現中國朽壞的農村社會的自信。他成熟、透徹多了。他好像是跟隨妻子回頭走去。他意識到他將迎來一生中絕大的創作黃金時代了嗎?

  對於你,重要的是需終止創作觀念上的搖晃。一旦思想「照亮」你的鄉土積蓄,接下來便是不可抑止的噴發。

  在是不是全力採納「鄉土諷刺敘事」方面,我滯留得太久了。所幸的是我尚能覺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