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青少年時代的趙超構 | 上頁 下頁
15、更加密切注意時局


  《朝報》創刊時,日出四開二張。一半篇幅新聞,一半篇幅廣告,是一張面向南京一般市民的私營報紙。因為老闆王公弢是《中央日報》出身,與國民黨方面保持一定聯繫,總編輯朱虛白,辦報有些經驗,也擅長撰寫時事評論,後來在抗戰勝利時做過上海市政府新聞處處長。張慧劍主編副刊,已在報界初露頭角。趙超構那年還不到二十五歲,是編輯中年紀最輕、資歷最淺的一個。趙標生因為兒子初出茅廬,剛來報館工作,還不大放心,常常來找王公弢夫婦(王夫人是經理,掌握財權),同時也探望兒子。屠石鳴說:「他當著大家的面叫超構小名『阿狗』,我們也親昵地跟著叫『阿狗』。好在狗、構同音,他也不以為忤。」

  王公弢不喜歡《中央日報》那樣把報館變成衙門,報紙完全站在黨部和政府立場大打官腔。他在夫人協助下,竭力辦成現代化的報業企業,運用早期資本主義的經營管理方式,報紙辦得還有點生氣。王公弢夫婦也克扣職工薪給,不但制定許多嚴格的制度,而且親自督陣,考察職工勤惰、優劣。至於思想上的控制,倒也不像《中央日報》那樣嚴密;他要自立門戶,把《朝報》辦成獨立於國民黨黨報之外的民間報。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八十年代初期,趙超構有幾次與青年記者座談新聞寫作時,是這樣回憶那段歷史的:「這是一張剛剛創辦的商業性報紙,工作很緊張。我一個人編國際版一版,每天還要交一篇『言論』。天天夜裡七點去上班,做到次日淩晨三點才下班,睡到中午又得爬起來寫『言論』稿。

  「《朝報》的老闆很厲害,每天上班時坐在門口,交了稿才能進辦公室。老闆娘更厲害,錙銖必較,克扣職工的微薄工資,還不能如期發放。

  「就這樣,我被逼迫了三年,也是鍛煉了三年……一日一篇,千日千篇,長此鍛煉,也就熟練了。寫作終於成為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現在。有時候,一天不寫,就會覺得空虛無聊,好像日子就白過了。」

  他的所謂「言論」,還不是後來寫《未晚談》那樣的雜文,只是時事評論。有社評、時評、小評,每篇五六百字,較長的專論,也有一二千字的。三年中共計近兩千篇,字數在七十萬以上。

  趙超構在「中公」讀書時,本來就關心國事和世界大事,進報館做了國際新聞編輯兼寫評論,更加密切注意時局,留心國內外政治動態,他在《朝報》上不時揭露日本帝國主義者侵略我國的陰謀野心,痛斥親日派、漢奸的賣國勾當;抨擊國民黨政府的對日妥協求和的不抵抗主義,對內不顧人民死活,上上下下到處貪污腐敗的政治現狀。大有「身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的氣概。1936年7月國民黨舉行五屆二中全會,蔣介石發表演說,主調還是大唱「中日親善」,「共同防共」,取締抗日救國運動。趙超構在7月15日的「時評」欄中發表《蔣委員長的演說》一文,說:「平心探討這篇演詞,我們不能不承認,政府所能解釋的限度,低於一般人民所能忍耐的限度,譬如華北的種種情形,在民間看來都已到達和平絕望時期之征,在政府看來似乎還有用外交途徑解決的希望。」

  這裡所指的華北的情形,就是此前一年,日本唆使漢奸殷汝耕進行「華北五省組織運動,成立冀東防共政府」,史稱「冀東事變」。國民黨政府為適應日本關於「華北政權特殊化」的無理要求,指派宋哲元等籌組「冀察政務委員會」,並定於1936年12月7日正式成立。終於激起全國人民抗日救國的怒潮。北平學生首先發難,爆發了著名的「一二·九」運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