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青少年時代的趙超構 | 上頁 下頁 |
10、開始寫短篇時事評論 |
|
溫州五年是趙超構世界觀和思想方法形成的第一個重要時期。獨立思考,多方探索,努力追求真理;憂國憂民,立志拯救危亡中的祖國,是他青年時的基本人生態度。他回顧在嶼頭族塾讀古文,在藝文中學讀英文那幾年的愚昧、幼稚和個人主義的種種「理想」,只覺得可笑,可鄙。他知道,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是有密切關聯的。不能鼠目寸光,獨善其身。 他對鄒韜奮的仰慕,開始於1926年韜奮主編的《生活》週刊發行到溫州的時候。他很喜歡《生活》上的小言論:宣傳抗日救亡運動的,解答青年各種問題的,剖析國際國內政治、揭露社會黑暗的,無不切中時弊,說到他心裡去。以後,凡是韜奮的書如《經歷》、《小言論》三集和《萍蹤憶語》等,一出來就買來讀。他自己認為日後選新聞工作為終身職業,寫雜文式的小言論五六十年,受鄒韜奮的影響很大。 「九·一八」事變再一次激發趙超構的愛國熱情,有許多話鬱積胸中多時,非說出來不可了。他開始學著鄒韜奮的筆法寫短篇時事評論,向南京、上海的報刊投稿。當年發表于南京《新民報》副刊《新園地》的文章,有抨擊國民黨政府腆顏媚日的不抵抗主義政策的《親家冤家》、《合力——彈力》、《郎才女貌》三篇;這是近年發現的趙超構最早的雜文。《新園地》是由《新民報》當時的總編輯趙純繼掛名主編,由共產黨人田漢、陽翰笙編輯的。 青年趙超構漸漸成長了。抱負,見識,學問,趣味,非複「吳下阿蒙」,確實不同于同窗中的俗流。不過,他有些孤芳自賞,不大與別的同學往來。因而知道他的人不多;有些人甚至還是當他「山頭人」「呆木大」呢! 1927年是風雲變幻的一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取得了很大的勝利,蔣介石投機革命、反復無常的真面目漸漸暴露出來。不久,國民黨右翼勢力得勢,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以上海「四·一二」政變為轉折點,全國各地發生內戰。國民黨浙江省黨部在「清党」的名義下,濫捕濫殺共產黨員和左翼人士,後來蔣介石竟下令:「寧可錯殺三千,決不放走一個」,許多無辜的百姓都被投入監獄,送上刑場。 這年秋冬和次年春天,溫州也已被白色恐怖的陰霾所籠罩,且不說參加農民暴動的那些「首惡」了,各縣監獄無不人滿為患。省立十中也不斷有教職員、學生因「共黨嫌疑」而被捕,其它學校的情況也差不多,一時全城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許多家長生怕外界不安全,紛紛召喚自家子弟休學回家。 趙標生從南京寫信給他父親,也主張令兒子阿構回家,「嚴加管束,免得在外面惹事」。 平心而論,從溫州退回嶼頭去,實非趙超構所願。因為家長的用意,不止是時局混亂,怕他在外面有危險;更怕他思想「赤化」,不受禮教羈絆,從此「誤入歧途」。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