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瞿秋白傳 | 上頁 下頁 |
六 赤都心史(10) |
|
瞿秋白是帶著病參加會議的。在高山療養院的一個多月中,他感到恬靜,有時也感到精神的疲乏。「遠東大會召集,用得著我這『東方稚兒』,於是出高山——陡然呼吸一舒,好一似長夏清早,登高山而望曉霞」①。「一望遠東,紫赤光焰,愈轉愈明,炎炎的雲苗,莽然由天際直射,烘燭烈烈,光輪轟旋,——呀!曉霞,曉霞!此時此際,未見烈日,——也許墨雲驟掩,光明倏轉淒暗,不然也只遙看先兆,離光華尚遠;然而可以確信,神明的太陽,有赤色的曉霞為之先聲,不久不久,光現宇宙,滿于萬壑。」②瞿秋白是以欣欣之情,震烈之感,不期而自視曉霞的。他用濃郁的詩情語言表達出深刻的哲理思辨。他以「黑雲」,比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反動勢力,以「曉霞」、「神明的太陽」,象徵東方民族解放運動的方興未艾和必然走向最後勝利。作者以瑰麗的想像,磅礴的氣勢,抒發了一股昂揚奮進的戰鬥精神和必達目的的堅毅信念。這一篇短文《曉霞》,與瞿秋白在莫斯科兩年中所寫的《餓鄉紀程》、《赤都心史》兩部散文著作中的許多文章一樣,以他嚴肅的、深刻的對於社會、人生問題的思索,表現了他的目光的高瞻,視野的廣闊,抒發了他的奮發、激昂、執著、追求的精神,表達了他的極其富於詩人氣質的個性,尤其以其特有的描繪現實的方式,展示了新的文學天地。這種風格,在瞿秋白的散文中一直保持著,直到後期也是如此。當然,由於自幼的古典文學的薰陶,他的散文語言,帶有比較明顯的文言的痕跡,這是他散文的特點,也是他散文的缺點。 ①②《瞿秋白文集》文學編第1卷,第22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 參加遠東會議,實在使瞿秋白過度的興奮。但是,他的病本來就不輕,醫生說他的一葉肺已經潰瘍,只能支持二三年。他除了作為參加會議的代表,還擔任會議的翻譯工作,很是勞累。因此,當大會閉幕式移至彼得格勒舉行時,他便病倒了。他從舊帝國國會的會議大廳勉強走回國際旅館,血痰又出現。他高燒昏睡了四五天。2月7日,在模糊夢寐中,被送回莫斯科,又住進高山療養院。在病榻上,他把吊燈拉下拴在床架上,躺在床上看書,俯在枕上寫作。從2月9日到3月下旬,先後寫成《彼得之城》、《俄雪》、《美人之聲》、《阿彌陀佛》、《新村》、《海》、《堯子河》、《新的現實》、《生活》等文。約在4月中旬,出高山療養院,又連續寫通信《赤俄之第四年》、《第九次全俄蘇維埃大會》、《一九二二年之亞歐與蘇維埃俄羅斯》、《全俄共產黨第十一次大會》、《日諾亞會議後之中俄外交》、《世界勞工統一戰線與莫斯科》、《知識階級與勞農國家》、《海牙會議與俄羅斯》、《歐俄新訂之勞工保險法》、《歐俄國內商業之新發展》、《海牙會議後歐俄經濟之前途》、《蘇俄一九二二年之豐收》、《新經濟政策之因,舊政治思想之果》、《勞農俄國之經濟前途》等文,從莫斯科寄給北京《晨報》。《晨報》對瞿秋白的來稿,均冠以「莫斯科通信」字樣,專欄發表。自1922年7月到11月共發表通信十七篇(其中有的文章續刊四、五次)。可以這樣說,瞿秋白是俄國十月革命後最早有系統地向中國人民報道蘇俄情況的新聞界先驅。 1922年11月5日到12月5日,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先後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舉行,中國共產黨派出由陳獨秀、劉仁靜等組成的代表團出席了大會。瞿秋白做為中共代表團的譯員,也參加了大會。會議討論了東方問題,通過《東方問題(提綱)》,指出中國民族革命運動的蓬勃高漲,強調建立反對帝國主義的統一戰線的重要性。會議還制定了《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關於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關係問題的決議》(1923年1月12日)即《一月決議》,其中的基本思想是發展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 大會結束後,陳獨秀鑒於國內革命鬥爭的需要,請瞿秋白回國工作。瞿秋白也考慮到在蘇俄「研究社會哲學的理論如此之久,而現實的社會生活只有俄國歷史的及現今的環境,中國社會呢?客中中國書籍沒有,不用說現代的不能研究,就是歷史的都不成。」①於是決定回國。 ①《瞿秋白文集》4卷本第1卷,弟203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版。 1922年12月21日,瞿秋白告別了生活和工作了兩年的莫斯科,登程返國。 離別兩年於茲的俄羅斯大地,瞿秋白感慨不已。「我離俄國,真正有些低徊不舍的感慨,——那一種純樸自然,新生的內力,活潑潑地向上的氣象是有叫人留戀之處,雖然也有不少糊塗顢頇的蠢氣,卻不害其為世界第一新國,——勞農的國家。」①正是在這樣一個國度裡,經過兩年的磨煉,學習,思索,探求,青年的瞿秋白開始走向成熟了,在世界觀上發生了質的變化,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他將返回故園—— 苦難深重的祖國,獻上自己全部的青春和智慧。 ①《瞿秋白文集》4卷本第1卷,第206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版。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