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瞿秋白傳 | 上頁 下頁
二 一家星散飄零(4)


  親到貧時不算親,
  藍衫添得淚痕新。
  饑寒此日無人問,
  落上靈前愛子身。

  這首《哭母》詩,表達了瞿秋白對母親的深情懷念和對那個不合理的世道的怨恨。

  母親自殺以後,瞿秋白的弟弟阿森(景白)和一位許氏阿媽,還留在宗祠。妹妹軼群同弟弟阿谷(堅白)往賢莊舅舅金聲侶家暫住。過了幾年,1919年前後,軼群又偕阿森、阿穀往杭州四伯父瞿世琥家寄居。瞿秋白的父親瞿稚彬先是攜阿垚到武昌二姑母阿多處做帳房。二姑父周福孫是個大地主,不願收留窮親戚,厭惡之情溢於辭色。瞿稚彬受不了這種鄙視,遂偕阿垚往山東。先在堂弟、平原縣知事瞿世玖(瞿廷韶四子)處做幕客。瞿世玖因「官虧」逃走,瞿世瑋被拘禁。後來被釋放,流寓濟南,寄居于大明湖南岸百花洲畔一位好友王璞生家中,以教授繪畫糊口。從此再沒有回歸常州,於1932年病逝。阿垚幼有耳病,喪失聽覺,隨侍父親,打水、做飯、洗衣、縫補。父親死後,流落道觀中,人呼為「小道士」。後赴漢口,1936年死在那裡。

  ①金聲侶原住常州城內大北門外鬥巷,後遷回賢莊。

  瞿秋白把諸事安頓好,便獨自一人到無錫江溪橋楊氏小學去了。這個學校只有他一個教師。月薪十元。有學生幾十人,實行單級複式教學。因此,他是所有學生的共同教師。他教學認真,任勞任怨,國文、算術、音樂、圖畫各科均能勝任。學校設在楊氏宗祠內,四周都是農民的房舍。出校門,東行約二百步,是一條小河,叫做溪河,坐上小船,一天就可以駛到常州。學校的設備破敗不堪,且有幾個難馴的調皮學生,瞿秋白常常弄得很不愉快,絲毫感受不到工作的樂趣。他孤寂一人,目睹學校周圍地方惡勢力任意欺壓農民的情景,同時又牽掛著星散在各地的家人,思想上的苦悶是可想而知的。

  他後來回憶這一段經歷時,曾經寫道:

  後來我因母親去世,家庭消滅,跳出去社會裡營生,更發見了無量無數的「?」。和我的好友都分散了。來一窮鄉僻壤,無錫鄉村裡,當國民學校校長,精神上判了無期徒刑。所以當時雖然正是袁世凱做皇帝夢的時候,政治思想絕對不動我的心懷。思想復古,人生觀只在於「避世」。

  ①《瞿秋白文集》文學編第1卷,第2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

  在無錫任教期間,瞿秋白的生活非常清苦。他每月薪金十元左右,省吃儉用,除了添置日用必需品和書籍,還需把一部分錢補貼弟妹們。他十分關心弟妹們的自學。妹妹軼群從杭州寫信來,他總是仔細地把信上的錯別字一一改正,然後寫信詳予指正,並囑咐她用功讀書。學校周圍都是農田村舍,課餘時瞿秋白常到田野散步,跟農民聊天,瞭解他們的疾苦。他平易近人,態度和善,很受群眾的歡迎。每當過節,群眾總要請他吃糕餅團子。這時,他心中的苦悶會被沖淡一些。

  悲慘生活的經歷,使得即使是處於「避世」狀態的瞿秋白,也沒有停止對人生道路的思考和探索。1916年清明時節,他由無錫回到常州宗祠看母親的靈柩。小時的朋友來看他,他悲傷地吟誦了上面那首《哭母》詩,然後說:

  母親自殺後,我從現實生活中悟出一條真理,當今社會問題的核心,是貧富不均。自古以來,從沖天大將軍黃巢到天王洪秀全,做的都是「鏟不均」。孫中山提出的「天下為公」,也是為了平不均。可見改革當今社會,必須從「均」字著手。

  ①《黨史資料》叢刊第1輯,第91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暑假,瞿秋白辭去無錫楊氏小學的教職,回到了常州。在北門外通江橋小皮尖村舅家金聲侶處小住,並曾與阿森弟及阿媽許氏三人住在宗祠為母親守孝。荒祠冷煙,生活十分清苦艱難,有時連蠶豆菜粥都難以維持。他寫信給在武漢的堂兄瞿純白,準備走出故鄉,在外地重新獲得學習的機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