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瞿秋白傳 | 上頁 下頁 |
一 故鄉與少年(1) |
|
【中吳要輔】 1899年1月29日,下午五、六點鐘光景,瞿秋白誕生在江蘇省常州府城①。常州府治設在首縣武進,因此,也可以說瞿秋白是江蘇省武進縣(今常州市)人。 ①民國二年重修《瞿氏宗譜》卷六城西世考二:「懋淼,行一,世瑋長子,嗣世璜。中學堂肄業。光緒戊戌十二月十八日申時生。」 常州歷史悠久,春秋時屬吳國,叫延陵邑。秦代設置延陵縣,漢代改稱毘陵。晉代分置武進縣,改毘陵為晉陵。梁代改武進為蘭陵。隋代改稱常州,後來又改為蘭陵郡。唐代設置武進縣,又設常州管轄武進縣。宋代稱為常州毘陵郡。元代稱為常州路。明代初年稱常春府,改晉陵為京臨,改武進縣為永定,後又改常春府為常州府,並京臨於永定,再改永定為武進。清代分置陽湖縣。民國初年廢置常州府,將陽湖縣併入武進縣,別稱蘭陵或毘陵。《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賈政從金陵回家途中,遇見出走後的寶玉的毘陵驛,就是這個地方。 瞿秋白誕生時,常州城廂分屬武進、陽湖兩縣管轄,武進縣的衙門設在西半城,陽湖縣的衙門設在東半城。武進縣署西北,緊靠著高大城牆下的鳳尾墩,就是重門疊障,氣象森嚴的常州府署衙門。這府署衙門前面華麗的牌坊正中,懸掛著一塊巨大的橫匾,寫著「中吳要輔」①四個大字。 常州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地方。它北面環控滾滾東流的長江,南面含抱著澄碧清澈的滆湖,東南佔據了煙波浩渺的太湖的一角,把風景優美的馬跡山劃入了自己的區域。沿湖臨江的地方,汊港分岐,溝渠縱橫,河網密佈。這裡,氣候適宜,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常州是歷代的財賦重地。在清代,它仍然是對國家賦稅貢獻最重的地區之一,所謂「江南財賦甲于天下,蘇松常鎮課額尤冠於江南」②。常州北臨鎮江、揚州、南京,南接無錫、蘇州、上海,大運河的江南段,由西而東穿城而過,因此它又是交通南北的要津。後來上海到南京之間的滬寧鐵路通車以後,常州就成為滬甯路集散轉運的中心了。 ①舊稱丹陽、常州、蘇州為三吳,常州居間,故稱中吳。 ②清康熙十九年,江南巡撫莫天顏奏摺。 號稱「財富之區」的江南,是以「人文淵藪」而著稱於史冊的。以清朝統治時期來說,常州一地先後出現了一批名揚海內,蜚聲文壇藝苑的文人學士。如文學方面,有以惲敬、張惠言為宗師,與桐城派相對壘的陽湖派。張惠言又是常州詞派的創始人。駢文家洪亮吉,詩人黃仲則、趙翼,俱屬一代名家。有詩集刊行的常州詩人,清光緒前有三百四十三人。又如繪畫方面,惲南田的沒骨花卉,往往用水墨淡彩,清潤明麗,自成一格,有惲派之稱(亦稱常州派、毘陵派)。與王原祁、王時敏、王翬、王鑒、吳厲為六大家,謂之「四王吳惲」。等等。 這些文人多半生在清朝前期,主要是在乾隆、嘉慶兩代。因此,可以說常州是清乾嘉時代的文化中心地之一。對常州文風之盛,龔自珍稱譽說:「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清乾隆皇帝弘曆六次南巡,每次都經由常州,或在此駐蹕,除了因為常州是通往姑蘇的必經之地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在學術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瞿秋白出生的年代,是中國內憂外患交相熬煎的年代。清朝政府昏庸腐朽,國勢極端衰敗,帝國主義瓜分狂潮兇猛地衝擊著中國。嚴酷的現實,激起了中國人民愛國反帝的同仇共憤,奮起救亡圖存。就在瞿秋白誕生前四個月,1898年9月28日,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維新變法運動,以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殺身成仁而告失敗。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無法抵禦帝國主義的侵略,人民大眾便實行武力排外主義來拯救中國。這就是興起於中國北方的義和團「扶清滅洋」群眾運動。它以阻止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不可磨滅的功績而載入史冊。義和團在反侵略戰場上舍生赴死,前仆後繼,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堅毅不拔的革命精神。但是,自發傾向十分突出的義和團,沒有明確的綱領,缺乏統一的組織,不可避免地被中外反動派聯合絞殺了。從1901年到1911年的十年間,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了積極的宣傳、組織工作,發動了大大小小的武裝起義。1911年武昌超義爆發,延續了數千年的封建皇權政治從此垮臺。然而,帝國主義假手于袁世凱的北洋軍閥,繼續侵略和奴役中國,中國社會更加黑暗和落後,中國人民的生活更加悲慘和苦難。瞿秋白的整個少年時代,就是在這樣的時代度過的,他的故鄉、家庭和個人生活,深深地印上了這個黑暗時代的烙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