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紀實 > 憑海臨風 | 上頁 下頁 |
一二 |
|
§主持無藝術 一九九六年六月,我在紐約採訪了沃爾特·克朗凱恃先生。他平易的態度恰與其簡樸而雅致的書房相配,透著一股實在勁兒。這是一位鬚髮皆白的八十歲高齡的老人,五官中以大鼻子最有特點,年輕時曾因此被認為其貌不揚。不過,半個世紀以來,人們看慣了,反而覺得親切,於是親親熱熱地稱他為「沃爾特大叔」。 電視圈的人大致都聽說過他的名字。從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十九年的時間裡,他一直擔任CBS(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首席新聞主持人,主播晚間新聞和專題報道類節目,保持了近二十年的高收視率神話,可以說,同時代沒有其他任何一位電視主持人能與他相提並論。他的節目伴隨美國人度過最為動盪的年代:從風起雲湧的黑人民權運動到席捲全美的女權運動,從瘋狂的搖滾音樂熱潮到目無一切的嬉皮士的一代,從越南戰爭到古巴導彈危機,從肯尼迪總統被刺到阿波羅飛船登月,美國固有的社會秩序、道德觀念在動搖、分化、瓦解,人們激動、煩躁、不安,對未來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而這時,克朗凱特,這位相貌平平,聲音低沉的大鼻子新聞主持人,卻以其正直的人格魅力和嚴謹客觀的職業素質贏得了人們的普遍愛戴,成為那個懷疑一切的時代中公眾可以信賴的人物。以至於當他從越南前線發回報道,稱越戰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後,約翰遜總統黯然地歎息道:「失去了克朗凱特,我就失去了整個美國。」 他的敬業精神也被廣為稱道。他曾成功地進行過數次阿波羅登月飛船的報道,最長的一次連續工作三十多小時。為了不說外行話,把艱深的宇航知識平實地介紹給普通電視觀眾,他大量研修了這方面的專業書籍。其深入淺出的報道使專家們對其準確性驚歎不已。而當阿波羅11 號在月球上著陸的那一刻終於來臨,他只說了這樣一句話:「哎喲,我的天哪!」而當時其他電視臺的主持人則說了不少事先準備好的詩一樣的讚美語克朗凱特對所報道的內容作出的近乎學術性的鑽研和他樸素的平民化的情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而這一切,他做得那麼自然,甚至從未加以「設計」。 面對這位比我年長五十多歲的,具有傳奇色彩的美國同行,我發問了:「如果在『主持人』和『記者』這兩個稱謂中選擇一個,您希望別人怎麼稱呼您?」 他毫不猶豫地回答:「記者。當然是記者。」 他接著說:「主持人是個很含糊的概念。其中有的人只是很好的播音員——當然,播音本身也是值得尊敬的職業,但卻沒有參加節目的採訪和製作。而『記者』,則比較明確地劃定了我的職業性質。」 當然,美國的一些大眾型節目的主持人並不面臨類似克朗凱特先生在職業稱謂上的選擇,以談話節目(也稱脫口秀)的頭牌主持人奧普拉·雯費瑞女士為例,雖然在初期她當過幾年記者,但是在她二十多年的電視生涯中,主要是在演播室中主持談話節目,可以說跟記者這一行是分道揚鑣了。美國的談話節目多達三十多個,大多每週播出五次,因此無論在節目的數量與質量上競爭都是非常激烈的。而奧普拉竟在二十年中獨佔鰲頭,成為美國電視、文藝界中年收入最高者,以一九九五年為例,達一億七千萬美元。她的成功所憑藉的是什麼呢?是她的外貌嗎?她是一位四十多的黑人婦女,中等身材,相貌平常,體重曾達兩百磅(約九十公斤);是她受過什麼主持人的專業訓練嗎?她僅在大學上了兩年戲劇專業,尚未畢業就開始了工作。我反復看了她的節目,覺得她成功的秘訣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與觀眾真誠的感情交流,既敞開自己的心扉,同時設身處地體會他人的苦樂。在一次關於美國少女被強姦一題討論時,她竟全盤托出自己十五歲時被摧殘的親身經歷。這樣坦率和真誠怎能不打動觀眾的心呢?她曾經把自己的成功經驗歸納為兩個字:「分享」。 在哥倫比亞大學期間我主修國際傳媒專業。 作為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哥倫比亞大學的藏書量不可謂不豐,我卻沒有查找出一本有關所謂主持人理論方面的書籍。有關主持人的著作除名人紀實外,只有一本名為《採訪的藝術》的書帶有一些理論色彩。作為一個電視大 國和主持人這個詞的發源地,出現這種現象一開始讓我很詫異,問及指導老師,他反問道:「主持人藝術?沒聽過這樣的說法。」 記得過去在國內曾看過不少主持人理論方面的文章和書籍,也曾被有意著書的人士採訪,談過電視主持的經驗和體會。「主持人藝術」的概念堂而皇之地出現於電視評論界,也成為不少有志于做電視主持人的年輕人的理想追求。 而現在,我卻第一次對這個提法產生了根本的懷疑。 主持有藝術嗎? 如果說沒有,那麼怎麼解釋諸如鏡頭感、語言的分寸感、現場氣氛的調節,個人情緒的把握等等對主持人的要求呢?又怎麼解釋世界範圍內一位位卓越主持人的魅力呢?如果沒有藝術可言,電視主持人這一職業豈不顯得立足不穩? 慢。我似乎發現了問題:電視主持人——這個眼下時髦的職業,有嚴格的定義嗎?換句話說,這算得上是一種明確的職業嗎? 讓我們先到美國看一看那裡的電視主持人是如何產生的吧。四五十年代,美國電視發展的早期,電視中的主持人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默羅為代表的記者出身的新聞主持人,被稱為「Anchor」。默羅不僅因為二戰時在 倫敦大轟炸中的現場報道而成為戰時英雄,而且因為敢於面對面地與麥卡錫辯論及在感恩節時深入揭露外籍勞工在美國農場中的非人待遇等等成為正義的象徵。第二類主持人被稱為「Host」,負責的是歌舞、說笑等娛樂性節目。他們幾乎全是喜劇演員出身。一些好萊塢、百老匯明星也時常在這些節目中客串。到了五十年代末,遊戲、智力競賽類節目興盛一時,主持人以公正的形象出現,他們多是擁有良好社會形象和一定知識修養的中年演員。六十年代,談話節目出現,具有親和力的新聞記者,談吐幽默的演員成為這類節目的紅星。到了七十年代以後,電視節目已多如牛毛,其主持人的來源、層次,在節目中發揮的作用也參差不齊。一些王牌節目,如《六十分鐘》、《二十、二十》等依然採用資深老記者,但他們往往只負責重頭新聞報道,如總統競選,兩黨年會等。其他外景報道由年輕些的記者負責,串聯詞也往往由編輯寫好,送到手上。電視上大量的新聞快訊則由相貌出眾的「年輕」播音員承擔。而「年輕」的概念也是指年紀在三十歲以上。名人專訪類節目,突出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