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彭德懷傳 | 上頁 下頁 |
虎口奪食(1) |
|
當蔣介石、胡宗南正起勁吹噓攻佔延安的「大勝利」之際,青化砭殲滅戰給了胡宗南當頭一個悶棍。他不敢吭聲,總結教訓是因兵力分散而被殲。西安綏署在其「得失檢討」中認為:三十一旅之所以被殲,一因兵力單薄,再因疏於搜索警戒,三因未走山地而專用川道,遇伏擊不能立即佔領高地作堅強之抵抗而使全軍覆沒,是為前車之鑒。於是採取其國防部制定的「方形戰術」實行寬正面集團式的「滾筒」前進。隊伍開進時集結幾個旅為一路,數路並列,縮小間隔,互相策應。白天走山竄嶺,輕易不下山溝,夜間露宿山頭,構築工事,穩紮穩進。認為這樣既可以避免分散孤立而被殲,又可以找到西北野戰兵團主力進行決戰。彭德懷識破胡宗南的新戰術,採取了相應的對策:組織小部隊在敵兵團的前後左右不斷進行襲擾,長時間的疲憊消耗敵人。野戰軍主力選擇有利於機動的地點隱蔽,耐心等待敵人弱點暴露和兵力分散再行聚殲。彭德懷說,你大部隊滾筒式一躍再躍,我就讓你在滾動中推磨轉圈,把你當小毛驢那樣牽著走。 青化砭戰鬥後,胡宗南判斷西北野戰兵團主力在延安東北地區,即於3月25日令其整編第一軍、第二十九軍共11個旅,由安塞、延安、臨真鎮地區,兵分3路,經延長向延川、清澗地區前進,企圖在這一線尋殲野戰軍主力。西安綏署命令:要「以主力由延川、清澗地區先切斷黃河各渡口,爾後向左旋回包圍匪軍於瓦窯堡附近而殲滅之」。 3月26日,彭德懷向中央軍委報告:「胡宗南目前尋我主力決戰」。「我們擬順應敵人企圖,誘敵向東。以新四旅之兩個營,寬正面位置於青化砭東及其東南,節節向延川方面抗擊」。從3月29日至4月3日,敵人先後佔領延川、清澗、瓦窯堡(子長)三城。但連連撲空,未找到西北野戰兵團主力,其部隊卻被拖得疲憊不堪,給養也嚴重困難。 4月初,毛澤東給彭德懷、習仲勳來電提出:「我軍殲擊敵軍必須採取正面及兩翼三面埋伏之部署方能有效,青化砭打三十一旅即是三面埋伏之結果。」彭德懷認真思考電文意見,認為敵人已改變戰法,重兵集團密集行動,我以不足3萬的兵力,對擠成一團的8萬敵軍,既難包圍,也難分割,因而我方也需改變戰術。他同習仲勳等商量後,即向中央軍委報告,說明自青化砭戰鬥後,敵異常謹慎。不走大道平川,專走小道山梁,不就房屋設營,多在山頭露宿,不單獨一路前進,而是數路並列,縱橫三四十裡以10個旅布成方陣,以致三面伏擊己不可能,任何單面擊敵均變成正面攻擊。敵人此種小米碾子式的戰法,減少了我各個殲敵的機會,須耐心長期地疲困他,消耗他,迫其分散,尋找弱點殲滅之。彭德懷的這個作戰指導思想,為後來毛澤東提出的西北戰場的作戰方針作出了貢獻。毛澤東對彭德懷的意見深為贊許,說,作為一個指揮員,就是要善於根據情況的變化,獨立地作出決斷。即給彭德懷、習仲勳回電:敵10個旅密集不好打,你們避免作戰很對。數日內仍以隱蔽待機為宣。 彭德懷以少量兵力同敵人周旋,使胡宗南的數萬軍隊,在延長、延川、清澗、子長一帶兜了個大圈,處處撲空。敵軍在陝北的千山萬壑之間轉了12天,「武裝大遊行」400餘裡,也不知西北野戰兵團主力在何處。胡軍士兵在無數山梁之間爬上爬下,睡野地、啃乾糧,還經常挨遊擊隊襲擊,精疲力盡,士氣沮喪。4月初,陳賡部在晉南展開強大攻勢,晉南之敵告急。胡宗南不敢再北進轉圈,便以整編第七十六師守備延川、清澗,以第一三五旅留守瓦窯堡,主力于4月5日南下蟠龍、青化砭集結補給。爾後,視情況變化再定下一步行動計劃。 彭德懷乘敵主力南撤之機,於4月6日,在永坪地區對劉裁的整編第二十九軍打了一次伏擊,殲敵600多人後撤出戰鬥。這時,胡宗南判斷西北野戰兵團主力已轉移到牡丹川(延安市)、李家川(子長縣)地區,遂決定徹底「掃蕩」牡丹川以北並摧毀我遊擊根據地。於是集中主力8個旅,分別由蟠龍、青化砭向西北方向移動,調一二五旅南下策應,企圖「逐次掃蕩牡丹川以北各山溝並向右回旋,會同瓦窯堡南下之一部包圍匪軍而殲滅之」。在瞬息萬變的西北戰場上,西安地下黨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4月11日,中央軍委收到西安來的情報:清澗敵第二十四旅1個團於本日調赴瓦窯堡。該團到後,一三五旅可能調動。中央軍委當即將此情報電告彭德懷。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