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彭德懷傳 | 上頁 下頁 |
回延安(2) |
|
彭德懷在發言中總結華北抗戰的軍事工作說:在執行毛澤東同志關於「基本的遊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中,鍛煉出來一套比較完善的適合敵後犬牙交錯的遊擊戰爭環境的軍事政策,其實質表現為密切聯繫農民的切身利益,表現在戰鬥與生產結合,發揮群眾性的農民遊擊戰爭的特長,而沒有被農民的地方性、保守性所限制。既繼承了過去10年內戰的經驗,又有些地方發展和豐富了過去的經驗,如軍區制的建立、主力軍與地方軍的適當分工、民兵的作用、武工隊的作用、軍隊的整訓等。發言具體闡述了這些經驗的內容及其中的教訓。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偉大的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八路軍的時代過去了,但「八路」這一光榮和親切的稱呼,作為中華民族英勇精神和中國共產黨優良傳統的象徵仍然留傳。領導和表率全軍的八路軍總、副司令朱德、彭德懷,也仍然被人們深懷愛戴地稱呼為朱老總、彭老總。抗戰八年,在廣闊的民族革命戰場上,在交織著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國共合作和國共磨擦的複雜歷史環境中,彭德懷在中共中央、毛澤東的正確路線指引下,展其雄才大略,奮其艱苦卓絕、堅韌不拔的精神,捨身忘我,為中華民族立下不朽的功勳,進入他革命歷程的成熟時期——從英勇善戰的紅軍指揮員、橫刀立馬的大將軍,成為中國人民軍隊的傑出帥才,中國共產黨的著名領導人物之一。他在這個時期所做的大量演講,起草的大量文電、報告、總結,具體闡述了從敵後遊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八路軍的建設、到根據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方面的鬥爭情況和方針政策,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戰的壯闊場面與艱險歷程,反映了中共中央及其領袖毛澤東的路線方針在華北的具體運用及其偉大成功。 在這場光耀千秋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就彭德懷來說,還有其恒久不變的方面,就是他始終如一地和士兵同甘苦,與人民共呼吸。在延安,辛亥革命元老、抗日英雄續范亭將軍見到彭德懷,有感於彭德懷的艱苦卓絕、肝膽照人,題詩相贈: 爽直將軍貴姓彭, 志如鐵石氣如鯨。 三軍一致稱模範, 粗布征衣半老兵。 在八路軍總部居住過的地方——山西潞城的北村,武鄉的土家峪、磚壁,遼縣的武軍寺、麻田……流傳著許多感人的故事,彭德懷為群眾饑送食、寒解衣,為村莊築堰修渠,替老弱擔水挑柴,做了數不盡的好事,表現了他對舊社會苦難人民的無限同情。太行山的群眾把他的名字刻在自己的心碑上,即使是以後「反右傾」和「文化大革命」的狂暴,也未能把他的形象從這個豐碑上挖掉。1959年中共中央廬山會議後,全國大批彭德懷,八路軍總部曾駐留過的麻田村支部書記劉米貴被指定去太原批彭,一言未發,回村後憂病而歿。麻田村當年的民兵王福臣,為躲開會臥床不起,不久也抑鬱死去。王福臣臨終時,把當年「老彭」從自己肩上取下來,披在他凍得瑟瑟發抖的身軀上的舊棉大衣留給兒子做傳家寶(按:這件軍衣現收存於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把「老彭」在全國解放後寫給他的信和送給他的照片端端正正放在胸前,帶向他冥冥不可知的去處。1978年12月,中共中央為彭德懷平反昭雪,「老彭」被迫害致死的消息傳到太行,當年的村幹部、民兵、婦救會員及抗日群眾不禁痛哭失聲。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