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彭德懷傳 | 上頁 下頁
生死糧食(1)


  在敵後,生死存亡的最後一仗是爭奪糧食。

  從1942年秋季以來,太行地區少雨少雪,一場持續的乾旱無情地襲擊華北。枯焦的莊稼,龜裂的土地,乾涸的河床,給剛剛有了轉機的敵後戰場籠罩上一層陰影。

  抗戰己進行到第五個年頭,敵後根據地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己學會了怎樣在戰爭中生存。敵人發動「掃蕩」,情報會通過各種抗日組織傳到每個村莊、家庭。大家迅速埋藏好物資,設下地雷,布下暗哨。然後,民兵配合部隊打擊敵人,老弱婦孺上山進溝。生於斯,長於斯,太行山的一峰一壑,群眾都是熟悉的,不愁藏身無所。敵人兵力有限,在八路軍和遊擊隊的打擊下,仍然不得不撤走。房屋被燒了,窯洞還在;門窗被毀了,用草簾遮風。只要土地上長出莊稼,群眾就能守住家園。

  但是,乾旱卻是無法躲藏的。特別是三、五年一旱,本來就缺水的山區,歷史上一次次災荒,留下悲慘可怖的記載和回憶。清末光緒年間,遼州大旱,「所存凋殘遺黎,僅有平時三分之一」,連吏役也「因饑饉逃亡無蹤」。

  抗戰第五周年——1942年7月7日,八路軍總部在麻田舉行紀念大會,追悼左權和其他在5月反「掃蕩」中犧牲的烈士。漳河水只剩下潺潺細流,寬闊的河灘作了會場,白底墨染的巨幅烈士畫像,從左權開始,一個接一個,懸掛在岸壁,「為左權參謀長復仇」、「踏著烈士的血跡前進」的口號聲此起彼伏。唯有勝利能告慰死者。無論敵人掃蕩、奔襲、蠶食、封鎖多麼厲害,都摧毀不了根據地。但能不能熬過災荒呢?在河南省,嚴重的乾旱加上貪財的國民黨將軍湯恩伯的搜刮,赤地千里,上百萬人已開始逃亡,湧向收成較好的陝西。彭德懷沉入思索中,重要的問題是怎樣變激昂的號召為實際行動。

  會終人散。深夜,彭德懷還在翻閱著大疊的情報。一個月前,他曾下令部隊幫助挑水搶種,但許多地方己經無水可挑。彭德懷提筆向延安毛澤東、朱德報告旱情。此時此刻,對黨中央,他毫不掩飾自己無限焦灼的心情:「太行山、太岳、冀南均大旱,至今未下雨。不僅秋苗未種,且許多地方飲水亦甚缺乏,人心惶惶,糧價大漲,前途不堪……」

  災荒使敵人更加殘酷。1942年秋,敵人計劃在面臨饑餓的華北徵收2000萬石糧食,以供其侵略戰爭的需要。從10月開始的第五次「治安強化運動」即以奪取糧食為重要內容。敵人在其佔領區實行全面的物資統制和糧食配給,強買強征;對根據地,則是赤裸裸地毀割莊稼,搶劫糧食。11月29日,彭德懷向毛澤東、朱德報告:「根據地糧食大成問題。」「目前(敵)在太行山『掃蕩』中,表現最毒辣者為搶糧、捕壯丁、趕牲口、殺弱小。」「華北相當普遍的旱災,冀魯豫、冀南均很嚴重,秋收不及平常的四分之一。太行山五、六兩分區武安、邢臺、磁縣地區尤為嚴重,有30萬人無法維持。」「武鄉、襄垣、黎城及太嶽較好,秋收有六、七成,但敵卻在該區反復『掃蕩』與搶掠。」

  華北敵我之間,一場殊死的戰役——糧食爭奪戰,在敵佔區、遊擊區、根據地全面展開。

  1942年秋,在太行區召開的貿易工作會上,彭德懷向到會者指出了與敵人爭奪糧食的嚴重性:「今天,誰有了糧食,就會勝利。」彭德懷分析,儘管有嚴重的自然災害,但,「敵寇的殘暴統治,對中國人民的壓榨、掠奪,驅使群眾背井離鄉,致人力缺乏,生產情緒降低,是造成饑饉的最重要原因」。

  他號召軍民奮起,不僅要保護根據地的糧食不被敵人搶去,還要打擊敵人在佔領區的掠糧行動,保護敵佔區的人民。八路軍總部、北方局和各根據地的黨政軍民領導機關緊張地研究著糧食問題,幫助群眾抗旱。保衛糧食成為保衛根據地、堅持敵後抗戰的頭等大事。

  到歲末年初之際,總部所在的太行地區,災情雖然十分嚴重,救災保糧的鬥爭已取得成果。彭德懷給朱德並中央寫了一份關於太行區農業和財政狀況的報告,這是敵後軍民給延安中央送上的一份最厚重的新年獻禮。彭德懷在報告中說:「1943年65000軍政民脫產者以及約5000退伍、殘廢軍人之糧食已得到解決。」1942年,太行山西部產糧區收成較好,敵人在佔領區以低價強購糧食,總部根據情報仔細研究這一局勢,最後彭德懷下決心,暫用軍費以高於敵人的價格,從西部大量購進糧食,組織災民運到平漢路東缺糧區售出。這原是歷史上華北物資流通的一個自然渠道,為群眾所熟悉,抬高西面糧價收進,幫助了產糧區農民;向東部出售,又幫助了災區的人民。儘管都是敵佔區,得利的是中國人,受打擊的是日本侵略軍。原計劃收進18萬石,實際收進了21萬石,向東賣出12萬石,為太行山根據地增進了9萬石2300萬斤糧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