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彭德懷傳 | 上頁 下頁 |
決不過黃河(2) |
|
1937年11月15日,幾個滿懷抗日熱忱的青年,來到晉東南前線沁縣開村八路軍總部駐地,會見彭德懷,希望得到他的回答。從黃昏到深夜,彭德懷詳細回答青年提出的問題,從中國目前的形勢,抗戰的前途,山西的局面,到八路軍的任務、決心。他告訴青年們:「我們決定在任何困難情況下,都要留在山西、河北和整個華北,一直到把日本帝國主義者趕出華北、趕出滿洲的時候為止。我們願意和華北人民共生死,和他們親密合作,來與侵略者周旋。」「第八路軍決定永遠不過黃河」。 「雖然日本強盜佔領了太原和其他幾座空城。可是我們並沒有後退,我們的軍隊還是整個佔領了晉東北、晉西北……,加上察哈爾和河北西部。」「這些地方,合計有近千萬人口。」「我們正在組織和武裝華北的男女,我們要使得華北一萬萬人民的每一個人,都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敵人!」 在仔細聆聽彭德懷這一莊嚴宣告的青年中,有一個名叫周立波的,用他的筆,將「第八路軍決定永不過黃河」的決心傳遍了全中國。 彭德懷的講話使來訪的青年深受鼓舞,周立波在結束他的訪問記時,寫道:「歸來時,騎在牲口上,覺得很冷,但路上是滿天星星。我們也真感覺到,光明是在我們的面前。」 11月26日,彭德懷從前方回到延安,參加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延安的記者報道說:「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從前方回來了,這消息迅速的雷鳴似的傳遍了延安城,使大家興奮而愉快,忙著慰勞、歡迎。那位跟普通士兵形式上並無特異之處的彭德懷將軍,也相當的忙於接待客人。」 彭德懷向抗日軍政大學學員發表了《爭取持久抗戰勝利的幾個先決問題》的著名演說。在演說中,彭德懷分析中國在持久戰爭中,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能夠由弱變強的條件,和日本帝國主義必將從各方面由強變弱的根據。他指出,中國將由現在的劣勢地位逐漸地轉變為優勢地位,最終戰勝日本強盜。彭德懷提出的敵我雙方在戰爭過程中強弱關係相互轉化的論斷,在以後毛澤東著名的《論持久戰》著作中,得到系統的闡述和高度的理論概括。 在這篇演說中,彭德懷還提出了對整個抗日戰場的作戰方針的設想。他強調要爭取抗日戰爭的主動權,通過「發動群眾的遊擊戰爭,與在敵人後方建立小塊小塊的根據地,來分散敵人的力量,削弱和疲憊敵人。這是從戰略上著眼的爭取主動,以造成戰役上各個擊破敵人、取得勝利的必要條件」。 根據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第一期作戰的教訓,他提出,在正面戰場使用兵力上,當前,「主力應用于突擊方面,而不應以多數或半數兵力作用於防禦與箝制方面。在防禦時,主力應控制為預備隊,待機出擊。在進攻時,主力應用在突擊方面,不必多留預備隊,以求一舉而殲滅敵人,以大步前進的戰術原則,深入敵人後方,攻敵要害,調動敵人,在敵後方左沖右突,破壞敵人的作戰計劃,爭取主動」! 彭德懷痛心地說:「但是不幸的很,在華北抗戰的已往三個月中,我們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敵人展開正面進攻時,我軍亦逐漸延伸抵抗,消耗於敵飛機大炮的火力下。」 怎樣才能求得以強攻弱的戰術原則呢?彭德懷答道:「很簡單。假設敵我都是四百人作戰,這是相等的兵力,我們應該採取進攻的戰術,以小部(百人)向敵積極進攻,吸引敵人主力應戰,我以少數兵力箝制敵人的主力,以自己的主力採取迅速、堅決、勇猛的手段從敵側後突擊,首先消滅敵一部。假設首先消滅了敵之一百人,敵已由均勢而變為劣勢,則我集四百人再以同樣手段,最後解決敵人。如此,雖是相等兵力作戰,我仍維持戰術上的優勢。」 在彭德懷的軍事生涯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他這一戰術思想的巧妙運用和出色戰績。 關於正面戰場的防禦,彭德懷認為:「我國原無鞏固要塞,多半是野戰築城。我們一般的防禦,在於保持戰略戰役上的重點,及經濟政治中心和交通樞紐。在防禦的配備上,應該是縱深的、據點式的、不整齊的、極隱蔽的和獨立自主的」。「工事的本身,應避免線式的」,「採用圓周形或馬蹄形,以班排為單位,火力能互相交叉、互相支援。各個工事本身要能獨立」。「敵即包抄到側背,亦能與正面一樣,發揮防禦作用,我守兵並不必因之而恐慌」。 「控制強大的突擊隊(預備隊)於自己縱深側翼之適當地點,待敵向我包圍、暴露其側翼時,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給以猛烈的突擊;工事縱深內控制的預備隊,採取適時的配合,施行反突擊。這樣常常可以收到很大的效果。也只有這樣的防禦,才能完成殤禦本身的任務,」 在這篇演說中,彭德懷還詳細論述了發動遊擊戰爭與全民抗戰的意義和方法。 彭德懷的這篇演說發表後,曾被廣泛刊載,和他以前發表的《論遊擊戰爭》一文,成為他在抗戰初期軍事思想的代表作,也成為抗日戰爭時期的重要歷史文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