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彭德懷傳 | 上頁 下頁
支持毛澤東


  彭德懷正在前方指揮作戰,收到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作出的《關於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決議》。決議否定了紅軍按原計劃去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意見,使他心情為之一振。對如何執行黎平會議決議,他和楊尚昆向中革軍委提出建議:野戰軍到黔中後,在川、湘、黔敵人中,川軍可能成為正面的主要敵人,阻隔我與紅四方面軍的聯繫;湘敵將在東面構成封鎖線,威脅我右翼;黔敵會鉗制我左方。為能迅速創建新根據地與休養生息,野戰軍可先赤化遵義及其西北桐梓等6縣。以烏江為右支撐點,控制婁山關,憑據婁山山脈、烏江地勢扼制敵人,首先給黔敵以痛擊。可命四方面軍沿嘉陵江向重慶方面發展與中央紅軍呼應;湘西的二、六軍團從川黔湘3省交界處西進,封鎖烏江,防止湘軍和中央軍入川,使新老蘇區連成一片。這一建議顯示出彭德懷已從能征善戰進而具有縱觀全域的戰略眼光和指揮才能。

  黎平會議後,中央紅軍分左、右兩縱隊,以破竹之勢長驅直上,連克10餘座縣城,進抵烏江南岸。烏江又稱黔江,是黔中一條大水,由西南向東北方向流入四川,在涪陵注入長江。烏江流域甚廣,支流較多。沿江兩岸大都是懸崖峭壁,江水湍急,又多灘險,非在渡口,絕不能渡。因此,烏江素稱天險,其渡口為兵家所必爭。

  紅軍入黔,黔軍慌忙在烏江沿岸嚴密佈防,控制了所有渡口,修築防禦工事。黔軍侯之擔誇口說,共軍遠征,長途跋涉,疲憊之師必難飛渡。

  然而,紅軍銳不可當,直指江岸。1935年1月5日,彭德懷和楊尚昆率紅三軍團從桃子台、茶山關首渡烏江,進駐遵義南邊之尚嵇場。隨後,中央紅軍渡過烏江,分3路縱隊北進。

  1月7日,紅二師和幹部團智取了黔北重鎮遵義。中央紅軍進入遵義城,將10數萬追敵甩在烏江以南以東,爭得時間,進行休整。

  1月15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候補委員,紅軍總部和各軍團負責人等。

  彭德懷和楊尚昆從前線趕到遵義參加會議,住在會址(黔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住宅)堂屋的樓下,這是彭德懷第一次參加中央的會議。他非常激動,深感任重而道遠。

  會議開始,由博古作《關於反對敵人第五次「圍剿」總結的報告》,周恩來作副《報告》,張聞天作了反對「左」傾軍事錯誤的報告,毛澤東作了重要發言。接著,會議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與會者絕大多數對博古在報告中強調客觀,為其錯誤辯護,推卸責任不滿,並對他的《總結報告》進行了批評。同時,還批評了博古尤其是李德的飛揚跋扈,獨斷專橫的領導作風,指出他們獨攬軍委大權,拒絕聽取軍事上的不同意見,壓制民主,發展懲辦主義,否定紅軍過去對敵作戰的寶貴經驗和教訓。毛澤東的發言,受到與會者大多數的支持。從革命戰爭的嚴峻實踐中,從勝利和失敗的反復對比中,大家終於認識了毛澤東代表的正確路線。

  彭德懷在會上發言批評李德在軍事上的嚴重錯誤,擁護毛澤東的講話。

  開會期間,毛澤東給彭德懷介紹了一個舉止穩重的高個子戰友,說:「這是劉少奇同志,很早的黨員,中央委員,黨內著名的工人領袖。」彭德懷很高興,伸手與他早已聞名的劉少奇緊緊握手。不久,劉少奇被派往三軍團任政治部主任。

  會議在進行中,紅三軍團六師在遵義城南刀靶水、烏江沿岸執行警戒任務,突然遭到國民黨中央軍吳奇偉部的襲擊和轟炸,形勢十分緊迫。彭德懷離席奔回前線軍團司令部指揮戰鬥,保護遵義會議繼續進行。

  遵義會議糾正了軍事上的錯誤,撤銷了博古、李德等的軍事指揮權,增選了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會後,常委分工,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的責任。不久,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三人軍事指揮小組,負責指揮紅軍的作戰活動。

  * * *

   《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206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