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彭德懷傳 | 上頁 下頁
改名彭德懷


  1922年夏天,湖南陸軍講武堂開始招收學員,從湘軍總司令部、各師到湖南各地方鎮守使都紛紛遴選初級軍官應考。第二師六團團長袁植想起了彭得華,想趁機讓彭得華去講武堂學習。

  袁植,字彝波,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二期生,在湘軍中被視為英才。他對年少英武、胸抱大志的彭得華十分器重;彭得華因袁植富有愛國思想,頗具才幹,對袁也甚效力。1970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專案審查組追問彭德懷入講武堂之事,提出:「袁團長為什麼那麼關心你?」彭德懷因此談到在戰場上的兩次情景:一次是1918年二三月間,在與北洋軍閥傅良佐所部的一次戰鬥中,袁植所部在衡陽渡湘江,彭得華奉命為後衛,部隊已退到江右岸,袁植還在左岸。一股敵人迂回到袁植的側後千米處,被彭得華發現,忙請袁沿江走,自己留後掩護袁植脫了險。另一次,1920年,北洋軍閥張敬堯進攻寶慶,袁植所部選擇攻擊點不當,鑽入敵人火力集中點,彭得華立即率一個排向另一個點發起佯攻,轉移敵人火力,袁植負輕傷而得救。兩次脫險,袁植對彭得華感激之餘,無疑對他的機智勇敢也有了更深的印象。

  1918年8月,六團一連駐茶陵浣溪圩休整。部隊的尉官和軍士每月要寫一篇作文。從後來彭德懷談到的他的兩次作文中,可以窺見他當年的抱負。在一篇題為《愛惜光陰》的文中寫道:「大禹聖人愛惜寸陰,陶侃賢人尤惜分陰,況吾輩軍人乎!欲為國負重任者也,豈不勉哉……」另一篇題為《論立志》,作文大意是:「志不立,吾人無可成之事。國亡家亡,滅種隨之。覆巢之下,豈容完卵?弱肉強吞,莫此為甚。吾人生逢斯時,視若無睹,何異禽獸為伍……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何所底乎?」袁植時兼任語文教員,給彭得華的作文打了百分,並送給團長劉鍘去看。

  由此看袁植奉命拘捕彭得華,本非情願;彭得華能跑得脫,也和袁植無意窮追有關。其後,惡霸區盛欽之兄因貪贓枉法被撤職,第二師調換了防地,通緝彭得華一事,便無人追究。袁植想要彭得華改個名字,以便推薦他去應考,畢業後仍回六團。於是讓黃公略向彭得華轉達此意,並給彭得華在團部安置一少尉(排長)候差(後改為原一連中尉),確定薪餉彭得三分之二;三分之一分給連上其他兩個排長,作為酬勞。

  1922年8月,彭得華改名彭德懷,與黃公略、張榮生一起考入講武堂。講武堂11月正式開學。彭德懷自感文化基礎太差,提前住進學校,補習數理課。開學後,被編在第一教授班,黃公略編在第四教授班。學四大教程(戰術、地形、築城、兵器)、四小教程(操典、野外條令、射擊教範、內務條令)、軍制學、馬術、山野炮戰術等。據第一期《湖南陸軍講武堂同學錄》、《湖南陸軍講武堂職教員題名錄》記載,講武堂堂長、教育長、教官和彭德懷所在的第一隊隊長、隊附,大多畢業于日本陸軍大學或士官學校。彭德懷在講武堂學習10個月,使他在已有豐富的實戰經驗的基礎上,又有了相當的軍事素養。

  講武堂實行嚴格的軍事管理和政治封鎖,學生很少與外界接觸。星期日只有兩小時的外出時間。1922年,為收回被日本帝國主義佔領的大連、旅順,各地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運動掀起新潮。6月1日上午,長沙民眾抵制日貨,日本水兵開槍屠殺示威群眾,造成「六·一」慘案,激起工人罷工,學生遊行示威。彭德懷憤慨難忍。這天,他偷偷跑到朋友家,換上學生裝,走進遊行隊伍中,高舉拳頭,第一次大聲喊出:「打倒列強!」「收回失地,廢除不平籌條約!」等反帝口號,興奮之情,久久不能平息。

  1923年8月,彭德懷從講武堂畢業,回到二師三旅六團一營一連任連長。這時六團直屬隊和一營駐防湘潭。

  時值趙恒惕任湖南省省長兼湘軍總司令。趙在1920年末,逼迫譚延闓下臺,譚遂去廣州孫中山元帥府任職。1923年6月,譚延闓授意湘西鎮守使蔡巨猷等宣佈湘西獨立。7月,蔡等率部從湘西出發,分三路討伐趙恒惕。孫中山委譚延闓為湖南省省長兼湘軍總司令。8月7日,譚在其湖南舊部的掩護下,進入衡陽。

  第二師師長魯滌平,原為譚延闓舊部,掌握著幾個團的兵力,在戰爭中舉足輕重。魯滌平建議譚趙雙方停戰議和,未成,便在姜佘召開團長以上的軍事會議,反對趙恒惕,準備投向孫中山。會上,團長袁植態度暖昧。魯滌平懼袁植之才,恐袁不為己用,設伏兵于袁植回部途中,將袁殺死。

  袁植一死,六團無主,上下不安,唯恐被魯滌平「吃掉」。團部召開緊急會議,由一營營長周磐代團長;同時,派彭德懷去師部打探情勢,向師部表示六團仍聽從命令。彭德懷到師部時,袁植已入殮,靈堂上懸著魯滌平親筆寫的挽聯:「生為我官,死為我殯,同僚十載,英雄流熱血。」魯滌平在接見彭德懷時表示:彝波之遇難,實出於誤會,他是我師傑出人才,袁君不幸,是全軍的損失……魯滌平殺袁植,是當時湘軍中哄動一時的事件,其居心及手段頗受人非議。彭德懷當時聽了魯滌平的談話,想:「誰不知袁植是你派人所殺,為了爭權奪利,手段如此毒辣,可恥之至。」但於大節說,魯滌平當時是反趙恒惕而擁孫中山的,如果當年袁植擁魯去粵,彭德懷的歷史會又有不同。

  魯滌平殺了袁植,命令六團立即出發,經衡山、永州入桂轉粵。六團更為恐懼。周磐接受彭德懷的建議,將隊伍開至湖南湘鄉、永豐一帶,未聽魯滌平命令。魯滌平便率其他數團去了廣東。不久,周磐任六團團長。

  彭德懷對周磐的評價不如袁植。說周磐「有些愛國思想,但志大才疏,遇事寡斷,更無預謀」。但周磐很賞識彭德懷之才,對彭德懷十分器重。1924年4月,六團一營營長請假,周磐遂以彭德懷代理營長。

  1925年春夏,六團駐湘北慈利、桃源、南縣、華容、安鄉一帶,徵收田賦和落地稅,僅能維持伙食。一連6個月,士兵只月支2元,軍官也只支三分之一的薪餉。官兵一致感到困難。端午節前夕,一營救貧會商議發動一次鬧餉。

  軍閥混戰中的湖南,社會凋敝,民不聊生,田賦預征,百貨增稅,仍不能滿足浩繁的軍用,部隊欠餉越來越經常。彭德懷初入伍,是在陳嘉佑旅當二等兵,不久為一等兵,月餉6元。除伙食、零用外,淨餘3元8角,每月寄回家3元至3元5角,比一般工人、農民的收入高得多。但這種生活只有半年,以後,戰爭頻繁,月餉常常不發。1919年到1920年末,湘軍欠餉達23月之久。近10萬軍隊不約而同鬧起來,要求發清欠餉。各軍呼應,向長沙開發,嚇得總司令趙恒惕親自出面,以田賦作抵,發了欠餉證,方告平息。事態之大,當時報紙均以顯著位置予以刊載。在那次「兵變」中,士兵推舉代表,行動上丟開了長官,均聽命于代表會,秩序井然。團、營、連長雖不參加,大多也表同情。彭德懷被選為連的士兵代表,對那次士兵組織起來實行自治的力量,有很深的印象。

  這次,彭德懷想用鬧餉的辦法來發動和團結士兵,確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鬧餉緊密聯繫士兵的實際利益,救貧會會員到各連秘密活動數日,各營、連就選舉出代表,提出發還欠餉的要求。所有士兵只聽營代表指揮。排長大都同情鬧餉,密通情報;少數排長和連長抱觀望態度。沒有一個軍官出來反對士兵的行動。

  周磐召集營長、特務連長會議,懷疑士兵這麼行動一致,是否有過激党從中操縱;又害怕省當局令一、三、四師前來包圍,面對鬧餉,束手無策。會上,3個營長都同情士兵。彭德懷乘勢陳說:一、三、四師都是欠3個月的餉,唯二師六團欠了6個月,待遇不公,應如實呈報省府請求酌發。周磐採納彭德懷的建議後,果得趙恒惕回電,同意給六團補兩個月的餉,以示一視同仁。

  這次鬧餉發動成功,啟發彭德懷在團結和教育士兵的工作上繼續跨步。

  * * *

   《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35頁。
   見1959年彭德懷寫的《廬山筆記》
   舊軍隊常拖欠軍餉,士兵不堪忍受,採取集體行動,要求發還欠餉,叫鬧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