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彭德懷傳 | 上頁 下頁 |
救貧風波(2) |
|
彭得華一路疾走,夜半來到長沙南易家灣湘江岸邊,一個叫羅六十老倌的漁翁將他撐過了江。彭得華身上分文沒有,羅老漢並不要錢,彭得華十分感激。9年後,他率紅三軍團攻下長沙,特地到易家灣來尋老倌,給這位年近70的恩人送去幾塊錢和一些米。 彭得華跳下羅六十老倌的船後,連夜趕路。天將破曉,來到湘潭城南八總大仙橋河邊的郭得雲家。郭得雲是彭得華人伍時的班長,曾在清末湘軍四十九標(相當現在的團,當時湖南有四十九標和五十標)當過兵,參加過辛亥革命,富有正義感,因憤恨軍閥混戰,棄職回家做皮匠,生活清貧,不失骨氣。彭得華對他十分敬重。此時,彭得華有家不能歸,故來投奔他。郭得雲見彭得華深夜趕來,必有急事,問明原委,忙把彭得華領到小樓上的裡屋藏身。 彭得華所在連隊得知省署下令緝拿彭得華,頓時震動。彭得華被捕後逃脫,大家又十分慶倖。李燦、黃公略等在一起商議,他別無可去之處,便讓李燦到郭得雲家尋找,果然找到。 郭得雲考慮到易家灣鎮上人多眼雜,不甚安全,帶著彭得華到熙春門外他的外甥李家住下。彭得華在那裡看了郭得雲送來的《資治通鑒》,可見他的讀書能力已有相當的提高。 轉眼已近年關。一日,李燦、黃公略和張榮生一起來到李家,給彭得華送來些錢,還帶來了一個消息,說省署當局正在籌辦湖南陸軍講武堂,招收尉、校級現役軍官,要彭得華設法改名去投考。 自從實行了第一次救貧活動,彭得華開始認真地自省:「殺一兩人無濟於事,不能解決問題」,「打抱不平的做法,行不通」。④感到要想救國救民,並非易事。郭得雲比彭年長10餘歲,曆事較多,認為應當有一個團體、一個主張才好。彭得華提出已有救貧會組織,還需要定個章程。於是,他們共同議論出4條,內容大約有滅財主,平均地權;滅洋人,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海關、租界,取消領事裁判權;發展實業,救濟貧民;實行士兵自治,反對笞責、體罰和克扣軍餉,實行財政公開。⑤這幾條,反映出當時湘軍中這幾個下級官兵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也反映了他們想團結起來改造湘軍的願望。 這時,救貧會共有9個人:黃公略、王紹南、張榮生、魏本榮、李燦、席洪全、李力、祝昌松和彭得華。 彭得華在湘軍已度過了整整6年。從此,他放棄了少年時代學易參政打富濟貧的夢想,立志於救國救民,儘管還看不清具體的道路。後來,他對自己當兵的前6年作過一個總結:「1916年到1921年,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5年是人類歷史的轉折點,而我處於被嚴格封鎖的軍營中生活,像海洋上的孤舟,隔離了與國際、國內革命思想的聯繫,沒有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還是抱著孫中山的舊三民主義。」⑥ 久住李家不是出路,彭得華去了廣東,投粵軍許崇智的魯廣厚獨立營當連長。魯廣厚原是彭得華在湘軍中結識的朋友。不久,魯營被陳炯明部擊潰。彭得華見魯生活闊綽,胸無大志,便決意回家。 彭得華返回湖南,即去看望郭得雲。郭得雲因患傷寒去世。其父郭老倌悲傷過度,也一病不起。彭德懷後來憶及此事,深情地寫道:「生平良友,未得一談,至今憶及,猶為痛惜!郭氏父子克己為人,勤儉一生,同許許多多的貧苦人民一樣,牛馬式的生活結束了一生!」「留下幼兒郭炳生,14歲,替其撫養成人,後參加紅軍,在粉粹國民黨第四次『圍剿』後,叛變投敵,子不如父,甚為可恥!」⑦ 彭得華回到家裡。伯祖父已去世,大弟在湘潭撚棕繩,二弟在家務農。彭得華問鄉里的情況,父親歎了口氣,告訴他:「官府預征田糧,東家就加租。羊毛出在羊身上,總是作田人吃虧。東家每畝加租二鬥到三鬥谷,作田人交東家押租銀子,每百兩息谷五石;作田人向別人借銀子,每百兩息穀卻要十二石,這兩頭削,作田人還不窮嗎?」⑧ 彭得華在家務農。82歲高齡的祖母,有一樁心事:要彭得華成親。彭得華應允了,但提出一條:人要我自己選。 離彭家圍子半裡遠,群山環抱之中,有個楠木沖,住著彭得華的好友劉玉峰。他倆從小在一起拉排子車,後又同在西林圍修堤。劉玉峰家境貧困,兩個妹妹給人作童養媳,受盡折磨,早早離開了人世,家中還有一個細妹子。給彭得華作媒的人很多,他都不同意,有人提到劉家細妹,彭得華一口答應了,說:「劉玉峰長得挺好,人也好,他的妹子像他,我不看了!」以後,他還是相了一下親。 1922年農曆三月初七,彭得華與劉細妹成婚。劉細妹才12歲,不識字。婚後頭一年,彭得華只把她當小妹妹看待,教她識字,讀書,鼓勵她放了腳,又為她取學名為劉坤模,希望她成為一個思想開通的女性。 * * * ④ 見1959年彭德懷寫的《廬山筆記》。 ⑤ 《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23頁。 ⑥ 見1959年彭德懷寫的《廬山筆記》。 ⑦ 見1959年彭德懷寫的《廬山筆記》。 ⑧ 見1959年彭德懷寫的《廬山筆記》。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