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一一四


  1955年4月至6月,他深入到重慶、成都、昆明的8個兵工廠調查研究。

  聶榮臻在視察中,要求各兵工廠做到:要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求數量;搞好文明生產,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生產秩序;搞好協作,儘量降低成本;對各種原材料,特別是稀有金屬,要加強管理,調劑餘缺,用料要精打細算;加強工藝研究,發揮技術工人的作用;駐廠軍代表要與工廠領導搞好團結,協商辦事;加強保密、保衛工作,安全生產,特別是彈藥廠,要嚴防事故。

  西南之行回到北京以後,聶榮臻立即召開兵工生產會議。在會上,他結合調查中獲得的第一手材料,要求當前兵工生產應狠抓質量和成本,要重視各種原材料的代用研究。他指出,當前各兵工廠的木材利用率只有20%左右,子彈試射量太多,浪費太大,要切實地研究節約辦法。

  在軍械倉庫建設、常規武器試驗靶場建設、地面武器的生產和儲備問題、各種槍炮統一口徑、大口徑地面火炮及其彈藥的生產問題等方面,聶榮臻都曾召開專門會議,研究解決辦法。

  1955年4月,彭德懷、聶榮臻在聯名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對陸軍武器裝備的情況作了詳細彙報:到1954年底,兵工企業投入批量生產的有手槍、衝鋒槍、步槍、馬槍、輕機槍、重機槍。坦克用機槍、口徑為12J毫米的高射機槍、82毫米迫擊炮、76.2毫米野戰炮、122毫米榴彈炮等共11種。正在試製和即將進行試製的有120毫米迫擊炮、37毫米高射炮、57毫米反坦克炮、85毫米野戰炮、152毫米榴彈炮。由蘇聯供給技術資料,從1955年下半年開始試製的有新式衝鋒槍、班用輕機槍、半自動馬槍、40火箭筒、14.5毫米雙聯和4聯裝高射機槍、160毫米迫擊炮等。坦克工業1957年能生產特54型坦克。生產能力,到1957年輕武器方面基本可以滿足現役部隊和儲備100個師的需要。

  報告提出,陸軍武器裝備薄弱的是大口徑炮和彈藥的生產,以及軍用牽引和運輸車輛的生產,建議建設或改建相應的工廠,予以解決。

  這個報告經過中共中央批准,成為陸軍武器裝備生產研製的行動準則,大大加快了當時兵工生產的步伐。到1959年,兵器工業已經有53個直屬大中型企業,不僅能生產各種制式輕武器和彈藥,而且能生產大口徑地面火炮和高炮、中型坦克、牽引車等重型武器裝備。

  1956年春,聶榮臻主要精力轉到主管國防尖端武器研製方面以後,仍然時刻關心著軍工生產工作。同年6月下旬,聶榮臻召集有關人員開會,研究軍工生產問題。他在會上說:軍工部門的生產以軍為主,軍品、民品結合;民用生產部門以民為主,也要生產部分軍品,並為戰時能迅速轉入軍品生產為主作好準備。這個意見獲得與會人員的一致贊同。同年6月29日,他在討論第二個五年計劃內有關國防工業生產問題的軍委會議上,重申了以上意見,獲得會議同意。

  1959年9月,新的中央軍委成立。11月7日,聶榮臻在第四次軍委常委會議上提出,為了加強軍工生產的領導,建議成立國防工業委員會,為會議採納。上報後,1960年1月5日,中共中央批准了這個建議,任命賀龍為國防工業委員會主任。

  ※第六十二章 參與領導制定12年科學規劃

  1956年10月的一天,鄧小平來到聶榮臻家中。那是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以後,中央研究了一些領導人的分工問題,鄧小平是來徵求聶榮臻的意見的。他對聶榮臻說:「對你的工作安排,中央設想了三個方案:一是,中央決定調陳毅同志專搞外交,他分管的科學技術工作由你來抓;二是,彭真同志工作太忙,中央想讓他免兼北京市市長,你在彭真之前當過北京市的市長,現在讓你官復原職;三是,你繼續主管軍工生產和軍隊裝備工作。三個方案由你選擇。」聶榮臻沒有過多考慮,就說:「市長這個官我不想當,對科學技術工作我倒很有興趣。我們國家太落後,也迫切需要開展這方面的工作。」聶榮臻停頓了一下,接著說:「軍工生產和武器裝備工作,與科學技術有密切聯繫,可能的話,將來兼顧也可以。但還是請中央決定吧。」鄧小平辦事歷來果斷、乾脆,他表示同意說:「那就這樣定了,我上報中央批准後任命。」

  1956年11月16日,全國人大第五十一次常委會議決定,任命聶榮臻為國務院副總理,主管科學技術工作。從此,聶榮臻開始了為中國科技事業特別是國防科技事業奠基的征程。

  聶榮臻這樣快的定下決心來抓新中國的科學技術工作,其緣由可以上溯到他在中學讀書時期。

  39年前,聶榮臻來到江津中學,上的第一堂實驗課,就是水在經電解後實現氫氧分離而能燃燒的現象,這簡直使他為之入迷。以後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他思慮著中華民族的命運。舊中國民不聊生,餓殍遍地,國力衰頹,倍遭列強欺淩。比照日本和西方社會的發展,聶榮臻悟出了一條道理:欲改造封建落後的中國,走向通往現代社會的道路,只有科學救國、實業救國。因而到法國勤工儉學,試圖搬回拯救祖國的法寶。然而留法勤工儉學、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馬列主義的傳播,鬥爭的實踐使聶榮臻進一步悟出一條道理:中國只有經過社會革命,驅逐外國侵略勢力、打倒軍閥、建立人民民主專政,才有可能建設現代經濟,發展祖國的科學和文化,建立現代國防。

  1925年9月,聶榮臻從蘇聯回國,20多年,他在槍林彈雨中為之奮鬥,迎來了一個新中國。可以說,只有到了今天,他才有可能把理想轉化為現實。

  聶榮臻主持科技工作的第一個重大活動,就是參與領導制定12年科學規劃。

  新中國成立了,但她在經濟上仍然是貧窮落後的,渴望用科學技術迅速改變自己的地位。1955年1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號召:「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後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1956年1月14日,周恩來總理在中央召開的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上宣佈,國務院已經著手編制1956至1967年的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1月20日,毛澤東到會講話,號召全黨: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同黨外知識分子團結一致,為迅速趕上世界科學先進水平而奮鬥。毛澤東、周恩來的講話和號召,成為中國人民,尤其是廣大知識分子,向科學技術進軍的強有力的動員令。

  這一年的3月,國務院成立了科學規劃委員會。周恩來總理親自領導這一工作,陳毅、李富春、聶榮臻負責具體的組織領導。

  4月起,科學規劃委員會陸續集中了全國各地各學科、各專業的600多位優秀科技專家薈萃京華,著手制訂新中國科技發展12年規劃。

  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裡,對門類眾多的學科專業制訂一個發展規劃,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領導這項工作的人,不但需要冷靜的科學頭腦,還要具有戰略家的眼光和氣魄。偉大的中國革命所造就的那些革命家、軍事家,歷史地成為這一任務的當然領導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