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一一〇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向朝鮮境內運送了多達9600多個品種的260多萬噸物資。儘管美軍佔有絕對的海空軍優勢和火力優勢,但始終未能切斷志願軍的鋼鐵運輸線、癱瘓志願軍的後勤保障工作。對此,聶榮臻認為,負責志願軍後勤工作的洪學智做出了突出貢獻。他說:「志願軍後勤工作的許多重大改進,都是洪學智同志在那裡具體組織實施的。」聶榮臻對楊立三也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當時,總後勤部部長是楊立三同志……人很勤奮,為了把東西送上去,他想了很多辦法。」①美軍實施「絞殺戰」計劃以後,中央軍委決定志願軍空軍迅即入朝參戰。

  ①《聶榮臻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3月第2版,第753頁。

  為彌補鴨綠江南至清川江之間的機場網的空隙,8月20日,中共中央又決定,由綏遠董其武部隊組建的第二十三兵團,迅速入朝擔負搶修機場的任務。聶榮臻為此進行了緊張的工作。8月29日,他向毛澤東、周恩來報告:已對第二十三兵團的武器彈藥、被裝、通信器材、施工機械等作了緊急補充,共4萬多人,擬於8月31日找師以上幹部來京開會後迅即由現地出動,開進計劃也已擬定。8月30日,周恩來、毛澤東分別批示「同意」,「照辦」。31日,聶榮臻與薄一波、傅作義一起找第二十三兵團師以上幹部談話。聶榮臻勉勵他們要齊心協力,入朝後爭取出色地完成軍委賦予的任務。9月7日,第二十三兵團在司令員董其武、政治委員高克林率領下進入朝鮮,隨即以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在敵機不斷轟炸下,展開緊張的修建新機場施工作業,提前完成了南市、泰川、院裡3個機場的修建任務。從9月20日起,年輕而又無比英勇的中國志願軍空軍的正式出動參戰,對粉碎敵人的「絞殺戰」起了重要作用。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自1951年8月起至10月下旬,先後發動了夏季和秋季攻勢。志願軍進行了頑強反擊,共殲敵15.7萬餘人,迫使美方於10月25日恢復中斷了兩個多月的停戰談判。由於美軍實施的「絞殺戰」,志願軍糧食供應發生了困難。據此,毛澤東於10月初指示,志願軍應抽調30萬人回東北地區整訓。為實施這項大規模的行動,聶榮臻組織總參謀部進行了緊張的工作,與各方協調後擬訂了計劃。10月9日,聶榮臻在寫給毛澤東的報告中說:關於「抽調部隊及機關勤務人員到東北地區整訓待機,以減少朝鮮前線供應需要量與運輸可能性之間的矛盾問題,遵照主席指示,今日曾召集鄧華、陳錫聯、李濤等同志進行了具體的研究。」根據研究意見,提出以下執行方案:在前線正面留6個軍作戰,另留兩個軍作機動部隊;擬將第三兵團15萬人,第二十三兵團(完成機場修建任務後)3.6萬人,各部隊的機關人員3萬人,志願軍後勤人員4.5萬人,徒手的坦克和炮兵人員4000人,共26.5萬人抽回東北地區整訓;加上減少為這26萬人提供後勤保障的人員,相當於抽調30萬人回國。方案在經毛澤東、周恩來批准後,聶榮臻組織具體實施。11月30日,第二十三兵團按照計劃回國,部署於河北省定縣地區。同時回國的還有從志願軍其他部隊中精簡下來的老、弱、並殘人員。

  這次回國共20余萬人,相對減輕了志願軍的後勤工作負擔,為改善後勤供應起了良好作用。

  美軍在夏、秋季攻勢慘敗以後,不久又遭到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局部反擊戰的沉重打擊, 1952年1月下旬,竟喪心病狂地對朝鮮北方發動細菌戰。

  2月,又對中國東北地區發動了細菌戰。聶榮臻在接到前方有關細菌戰的第一份報告後,立即向毛澤東、周恩來等作了彙報。此後,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領導下,他投入了反細菌戰的鬥爭之中,從2月起,聶榮臻就讓有關部門動員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科學家40多人,以後擴大到70多人,於3月上旬,奔赴朝鮮北方及中國東北地區。這70多人都是昆蟲學、細菌學、流行病學、毒物化學、病理學、營養學等學科的專家。臨出發前,聶榮臻同部分專家談了話,並向中共中央建議,為鼓勵科學家們的調查工作,國內由抗美援朝總會組織盛大歡送,新華社公開報道。建議獲中央同意。與此同時,聶榮臻又積極組織力量,在較短的時間內籌集了大批疫苗和防毒面具,及時送到志願軍和朝鮮軍民手中。

  他在2月28日寫給周恩來並毛澤東、朱德、劉少奇等的報告中說:擬在3月上中旬前送各種細菌疫苗580萬份,在此之前,已前送了大批防鼠疫、防霍亂桿菌疫苗,可以滿足前方需要;另外給第一線部隊籌集了20萬具防毒面具,印製了大量防化學戰的教材,也可很快運達前方。①2月29日,毛澤東對這個報告批示:「照辦。」「美帝國主義細菌戰調查團」在團長李德全、副團長廖承志、陳其璦等人率領下,實地調查了近一個月,以大量無可辯駁的事實,公佈了美軍進行細菌戰的罪行,引起了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關注。許多國家紛紛起來譴責美帝國主義者的暴行。由於中朝兩國軍民共同努力,在全世界人民的強大輿論壓力下,終於挫敗了美帝國主義的細菌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軍民終於取得了反細菌戰的歷史性勝利。

  ①《聶榮臻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365頁。

  1952年9月,遵照毛澤東指示,聶榮臻開始組織志願軍大規模輪換入朝參戰的工作。10日,發出了《關於入朝部隊輪換問題給鄧(華)、楊(得志)、甘(泗琪)的指示》。指示中說:「為使國內部隊獲得對美帝國主義軍隊作戰的鍛煉,同時又照顧到出國較久的部隊能得到必要的休整,決定選調國內部隊以軍為單位進行輪換。關於部隊輪換計劃問題,遵照主席批示,擬分兩期進行。」第一期3個軍,第二期7個軍,共10個軍互相輪換,占當時志願軍總兵力15個軍的三分之二。①此項工作,從1952年秋開始,到1953年春結束。部隊大批輪換開始後,聶榮臻於12月5日又向毛澤東、彭德懷建議:

  ①《聶榮臻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374頁。

  組織國內軍隊機關於部,分批輪換到朝鮮戰場實習,使他們也得到與美軍實戰的鍛煉。由總參謀部及各大軍區司令部機關幹部去朝鮮分別換回志願軍司令部及各兵團司令部機關的人員,時間約到1953年夏換完。政治工作及後勤工作幹部也分批輪換,由總政治部、總後勤部分別擬出計劃後實施。②毛澤東12月6日批示:同意這個計劃。

  ②《聶榮臻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376頁。

  部隊和機關幹部的輪換工作陸續組織實施後,為志願軍增添了活力,使作戰過於疲勞的部隊得到了及時休整,又使大批幹部、戰士得到與美軍進行實戰的鍛煉,積累了以劣勢裝備與具有高度現代化裝備的敵人作戰的經驗。

  這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設產生了良好而又深遠的影響。

  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經過1952年春季、夏季依託坑道工事頑強堅守防禦輔以小規模的反擊作戰,共殲敵11.7萬人。秋季,進行了全線戰術反擊和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志願軍又殲敵11萬餘人。1953年夏季,在大規模反擊戰役中,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又殲敵12.3萬人。實踐證明,美軍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在戰場上,在英勇的中、朝兩國人民軍隊面前,也無法得到。1953年7月27日,「聯合國軍」總司令、美軍上將克拉克終於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了字。至此,歷時兩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以中、朝兩國軍民取得的輝煌勝利,以美帝國主義遭受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