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
一〇八 |
|
聶榮臻心裡有了底,他毫不猶豫地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抗美援朝戰爭上。 華北軍區、衛戍區的大部分工作,都交給別人去做聶榮臻在中央軍委的直接領導下,擔負起組織志願軍出國作戰的任務。 其中包括極其複雜龐大的後勤保障工作。從志願軍編組、訓練、集結、運送武器裝備、後勤供應到軍工生產、傷病員安置、兵員補充等等,他都親自過問,並與總後勤部和其他有關部門一起組織實施。 在朝鮮戰爭中,總參謀部經常根據前線的情況,提出作戰方面的意見,上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毛澤東對聶榮臻代擬的作戰電稿,看得很細、很慎重,經他修改批准後,發到前方。 毛澤東的衛士長李銀橋回憶說,那一段時間,聶榮臻來毛主席這裡的次數最多。他們一個是軍委主席,一個是代總參謀長,經常見面,直到朝鮮戰爭結束。 聶榮臻在戰爭年代養成的習慣是晚上睡覺,早晨早起辦事情,除了敵人「掃蕩」時例外,每天的事情都是這樣處理的。然而,毛澤東在戰爭期間養成的習慣是夜間工作,白天睡覺。那時,有關作戰方面的事情,都由聶榮臻送給毛澤東看。聶榮臻為了適應毛澤東的習慣,白天辦公,晚上去毛澤東處請示彙報。毛澤東同意了,就定下來。 聶榮臻常說:朝鮮戰爭時軍情緊急啊,有時候,毛主席忙了個通宵,正在睡覺,我總不忍心打擾他,好讓他恢復精力。但有些事很急,我又不得不去把他叫醒。周總理的習慣是每天起床後先要到衛生間去,有些急事,我也不得不到衛生間去找他。 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按照中央軍委的部署,在彭德懷司令員的直接指揮下,志願軍以運動戰為主要的作戰形式,進行了第一次戰役,殲敵1.5萬人,把所謂「聯合國軍」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穩住了戰局。聶榮臻深為初戰勝利而振奮。他高興地說:「心裡有了底了。」 10月27日,聶榮臻向毛澤東報告,為增強志願軍兵力,擬組織第九兵團入朝,乾糧、棉衣等軍需品正緊急補充,鐵路運輸計劃也已經與騰代遠商妥。毛澤東當天就批准了這個報告。11月7日,第九兵團由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宋時輪率領進入朝鮮,擔負東線作戰的任務。這對志願軍取得第二次戰役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戰役於11月25日至12月24日進行。這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敵3.6萬人,將敵人擊退到三八線以南地區,取得了更加輝煌的勝利。在第二次戰役發起之前,聶榮臻看到彭德懷報來的採取內線作戰、誘敵深入、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案,認為非常正確,立即轉報了毛澤東。毛澤東批准了這一作戰部署。 11月26日,也就是第二次戰役發起後的第二天,聶榮臻向毛澤東報告:根據彭德懷等前線將領的意見,建議從關內國防軍和公安部隊中,用自動報名參加志願軍的方式,動員一批有作戰經驗的老戰士補充前線部隊,以保持前線部隊的戰鬥力,對國內部隊也是一次有力的抗美援朝的政治動員。①毛澤東第二天就予以批准。經過1個多月的動員,12萬名兵員被補入部隊。其中有4萬多人是打過仗的老兵。這些兵員,分別編成32個補訓團零8個獨立營,於1951年3月補充到了前線各部隊。 ①《聶榮臻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347頁。 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志願軍以大規模進攻的態勢,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進行了第三次戰役。此役殲敵1.9萬余人,解放了漢城,將「聯合國軍」打遲到三七線附近地區。發起這次戰役之前,彭德懷、鄧華根據毛澤東指示,於12月15日上報了向三八線以南挺進的作戰計劃。聶榮臻於接到這個計劃後的第二天,附上自己的意見轉報毛澤東。聶榮臻認為,敵人可以在三八線附近集結13到16個師,志願軍是6個軍部18個師,兵力上不占絕對優勢,因此建議推遲這次進攻戰役,使志願軍得以休整補充,待1951年2月第十九兵團入朝,即可集中3個兵團的優勢兵力發動進攻。 19日,彭德懷也致電中央軍委,建議志願軍的總體作戰部署應立足於做艱苦、長期的打算。毛澤東複電認為這些意見是正確的,但為粉碎敵人「整軍再戰」的圖謀和配合中國政府在聯合國的政治鬥爭,仍應於年底發動進攻戰役。中央決心已定,聶榮臻立即組織兵員和物資的前送工作,以保障前方作戰需要。12月27日,他在答覆彭德懷的電報中說:楊得志兵團正在現地補充武器和新兵,加緊訓練,待命開進;另編組了第二十三兵團,不久即可入朝;空軍已派小組到朝鮮調查機場情況,準備入朝參戰;動員的老兵正加緊前運,補充志願軍。 第三次戰役取得了預期的勝利,但志願軍已疲憊不堪,補給困難的弱點也暴露了出來。敵人抓住這一弱點,1月下旬發動了大規模進攻。於是,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於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進行了第四次戰役,頑強抗擊美軍和南朝鮮軍的進攻,並進行了橫城反擊戰,取得殲敵7.8萬餘人的重大勝利。 2月7日,中央軍委鑒於朝鮮戰爭已經出現了長期化的態勢,決定從國內抽調部隊,輪番到朝鮮戰場作戰。為了貫徹這一決定和支援志願軍進行第四次戰役,聶榮臻加緊組織第三、第十九兵團入朝參戰。2月15日,以楊得志為司令員、李志民為政治委員的第十九兵團進入朝鮮。3月18日,以王近山副司令員率領的第三兵團進入朝鮮。這兩個兵團及12萬兵員的入朝參戰,有力地加強了志願軍的作戰力量。 4月22日至6月10日,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配合,進行了第五次戰役,共殲敵8.2萬人,粉碎了美軍企圖在朝鮮半島蜂腰部大規模登陸,然後南北夾擊的陰謀。 6月13日,聶榮臻向毛澤東報告,為了恢復經第五次戰役後的第三、第十九兵團的戰鬥力,建議這兩個兵團各整編為兩個軍,各騰出一個軍的架子回國接收補充的部隊①。14日毛澤東批示:「照辦。望加速進行,爭取於6月底調配完畢。」但由於當時一些特殊原因,總參謀部於7月上旬,僅為兩個兵團補兵4.7萬人。接著,聶榮臻又組織了以楊成武為司令員,張南生為政治委員的第二十兵團的入朝參戰工作。這些生力軍的到達,增強了志願軍的戰鬥力。第五次戰役結束後,美軍於6月30日發表聲明,說是奉美國政府之命,願意同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進行停戰談判。7月1日,金日成、彭德懷發表聲明,同意停戰談判。此後,朝鮮戰爭即進入相持階段。 ①《聶榮臻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353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