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八六


  對於這個問題,聶榮臻思想上是有矛盾的。一方面,他看到了緊迫的戰爭趨勢,號召全區指戰員「堅決打擊挑起內戰的禍首」。另一方面,在談到精簡整編時,他又說和平是大勢所趨,要把人員減下來,並把親手組建起來野戰縱隊砍去5個。

  作戰處長唐永健回憶說:是大打,還是和平?當時甘英等人由北平回到張家口,聶老總同他們談話。他們提出意見,說北平國民黨到處抓兵,補充軍隊,但在路上看到我軍成批復員,這樣合算嗎?聶老總當時回答:大勢所趨,非要和平。後來我也問過他,他說:「我也有矛盾,一面擔心內戰再起,一面又看到中央的決心很大……國民黨軍無法打下去。美國也不支持他打下去。那就按中央的決心辦吧。」

  停戰令下達以後,國民黨軍隊在晉察冀各地大肆進行「蠶食」解放區的活動。聶榮臻領導邊區軍民積極進行反「蠶食」鬥爭,取得了許多勝利。1月13日停戰令生效後,傅作義部4000多人違約搶佔集寧,晉綏軍區一個團、晉察冀軍區一個旅零一個團配合作戰,於18日奪回集寧,俘2000多人。當晉綏和晉察冀兩軍區部隊攻城時,17日傅作義向北平軍調部告急。軍調部國民黨中校林光軍、美軍上校萊克于當天來到張家口,要求去集寧視察。聶榮臻以集寧屬晉綏軍區管轄,須經聯繫才能去為理由,拖延時間,同時通報攻集寧部隊盡快攻城。軍調部人員只得約定18日再去。待他們18日到達集甯時,晉綏和晉察冀軍區攻城部隊已於當天收復集甯,並於兩小時前將戰場打掃完畢。傅作義侵佔集寧的圖謀落了空。2月,國民黨軍一個師進犯平泉以南地區,被冀熱遼軍區4個旅包圍,殲1300多人。要不是軍調部的干預,本可全殲這個師。冀中解放區是國民黨軍「蠶食」的重點。冀中軍民5月初在泊鎮殲敵1100多人。5月下旬,又在勝芳保衛戰中殲敵1500多人。聶榮臻為此專門寫了《勝芳保衛戰的經驗總結》。

  在這期間,聶榮臻還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組織邊區軍民進行練兵、減租、土地改革和生產活動。2至4月的政治練兵,提高了廣大指戰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覺悟,提高了戰勝敵人的信心和決心。在進行了射擊、投彈、刺殺技術訓練和班、排戰術戰鬥教練後,部隊軍事素養普遍得到了提高。土改和生產活動的開展,改善了邊區人民群眾的生活,提高了階級覺悟,激發了支援革命戰爭的熱情。

  ※第四十八章 從大同集甯之戰到撤離張家口

  1946年6月26日,全面內戰爆發。當天,聶榮臻與蕭克、劉瀾濤、羅瑞卿一起,提出了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三大戰略區集中力量先打下山西,使三區連成一片的建議。為此,晉察冀擬采勸西攻東防」的作戰方針。兩天后中央複電:「你們的戰略意見是正確的。國民黨大打後,你們的基本任務是保衛地方與奪取三路(平綏、同蒲、平漢路)四城(大同、太原、石家莊、保定),首先是打下平漢路和石家莊、保定。」①聶榮臻提出,如無晉冀魯豫的配合,執行中央的指示是困難的,建議先用半月時間,與晉綏配合打下大同。中央複電同意。看來,聶榮臻是考慮到平漢路和平津唐兩線敵人共有8個軍、21個師、5個總隊,而山西太原以北地區敵人只有2個軍、7個師,顯然要弱得多。7月,為孤立大同,晉察冀與晉綏軍區配合進行了晉北戰役。晉察冀軍區部隊在40多天中解放了山陰、繁峙、原平、五台、定襄等城鎮,殲敵8000多人,基本實現了預期目的。晉北戰役後,接著與晉綏軍區組織了大同、集寧戰役。

  ①《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00頁。

  8月2日,聶榮臻到陽高主持了大同戰役作戰會議。根據大同敵兵力不強,但城防堅固的特點,確定以5個旅圍攻大同,先在外圍各個殲敵,與圍城同時,另部署4個旅打傅作義可能的增援,並組成前線指揮部,由晉綏野戰軍副司令員張宗遜任司令員、晉察冀軍區副政委羅瑞卿任政委、第三縱隊司令員楊成武任副司令員。7月31日戰役開始。大同城堅,對此估計不足,未能按計劃攻克。9月2日,傅作義3個師增援大同,這本在我意料之中。

  傅部進到集寧,被包圍。在敵人即將被殲時,傅作義又派一個師增援集寧。

  由於前線指揮員指揮不當,不是集中全力先吃掉敵人3個師,而是掉頭打敵人增援的一個師,兵力調整又組織不當,致使敵4個師會合,失去了殲敵良機。後來,聶榮臻在回憶錄裡總結教訓時說:「發起大同戰役,有考慮不當之處。因為,大同敵人的兵力雖不雄厚,而城防設施是頗為堅固的。當時,我軍既沒有重武器配備,又缺乏攻堅戰經驗,哪裡有把握攻下大同?」①在這種情況下,13日部隊撤離集寧,16日撤圍大同,加上8月28日放棄承德,至此,張家口東西兩面受敵,形成被動態勢。聶榮臻權衡利弊,認為我軍一向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決心能守則守,必要時主動放棄張家口。

  ①《聶榮臻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3月第2版,第631頁。

  關於撤出張家日的考慮,要追溯到綏遠戰役之後。那時,聶榮臻認為,未能消滅傅作義部主力,造成張家口兩面受敵,總的形勢不利。鑒於這種情況,他開始從張家口大量往北嶽山區轉移作戰物資,光105口徑榴彈炮的炮彈就有幾萬發。解放戰爭中二野、三野把105炮的炮彈打光了,這批彈藥起了重要的支援作用。綏遠戰役結束,離撤出張家口還有近一年的時間,即使在那個時候,聶榮臻已經預見到遲早要撤出張家口。因而搬運許多笨重物資從容不迫,重要的機器全運進山裡,負責搬運工作的是察哈爾省主席張蘇。

  自1946年7月起,就往淶源山區疏散人口。

  9月份的一天,晉察冀軍區作戰科長楊尚德乘一架美國飛機由北平飛回張家口。楊尚德在北平軍調部跟隨葉劍英工作。對他的突然而至,聶榮臻感到詫異,問:

  「你怎麼回來了?」

  「送情報。」

  「情報在哪裡?」

  楊尚德從口袋裡拿出一包頂球牌香煙,從裡邊抽出一支,從兩頭掰開,裡邊包著的是一張紙條,上面寫滿了蠅頭小楷。楊尚德彙報說:這是打入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地下工作人員提供的敵人進攻張家口的作戰命令。字跡太小,聶榮臻看不清,馬上派人整理出來,他看過後,又叫楊尚德作了詳細彙報,在座的有羅瑞卿、蕭克、劉瀾濤、趙爾陸、耿飆。

  敵人進攻張家口的部署是:東面,李文兵團第十六軍、第五十三軍沿平綏鐵路向懷來進攻;十三軍從承德到豐寧(大閣)、沽源作為配合;九十四軍在北平作為預備隊。西面,傅作義三十五軍的3個師、新編騎兵第四師、暫編第三十八師集結于大同集寧一線。東西兩面的敵軍協同搶佔張家口。

  從北平地下工作系統送來的這個情報和軍區掌握的敵情動態,全都證實了張家口的形勢是嚴峻的。

  對於堅守還是放棄張家口的問題,即使是在高級幹部中,意見分歧也很大。大體是三種意見:一是認為守不住,弄不好可能被迫撤退,那損失就大了;一種認為西有晉綏軍區和第三縱隊等部隊,東有冀熱遼軍區和第二縱隊等部隊,可以守住;更多的人是捨不得丟失張家口,這是抗日大反攻以來我軍攻佔的唯一大城市,怎麼能捨得放棄呢?在那些日子裡,來找聶榮臻的領導幹部很多,有軍隊的也有地方的,眾說紛壇。聶榮臻胸有成竹,對來找的人反復說明,我們要實事求是,能守住最好,實在守不住就要做放棄張家口的準備。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