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七二


  在冀中反「掃蕩」過程中,聶榮臻始終密切注視著鬥爭進程。5月15日,他命令一、三、四軍分區和軍區教導團全力破擊石家莊以北的平漢線,要各地區隊深入敵佔區,摧毀偽軍偽組織,平毀封鎖溝、牆,以支援冀中反「掃蕩」鬥爭。6月2日,他致電呂正操等人,指出敵人在冀中中心區外圍「掃蕩」,用意是驅使我軍返回中心區,然後用重兵合擊,我軍應該迅速分散活動,跳出合圍圈。6月10日,他又以北方分局的名義致電冀中區黨委:冀中是華北的主要產棉區,日軍為了掠奪資源,確保華北,封鎖北嶽區,必將對冀中反復「掃蕩」。但它兵力不足,我們只要改變領導方式與活動方式,使武裝鬥爭與各種鬥爭相結合,安定群眾情緒,積蓄力量,以待時機,冀中是可以堅持遊擊戰爭的。6月28日,聶榮臻發佈命令:「為保存主力,等待時機,特將七、九、十分區之主力轉移北嶽區。」命令規定:七分區的十七團、三十六區隊及行唐、靈壽、慈峪地區的部隊由鄭維山、吳西統一指揮;九分區的十八、二十四團由黃永勝、王平、詹才芳統一指揮;十分區直屬隊由一分區首長指揮。這些臨時措施,體現了聶榮臻依託山地堅持平原的軍事思想,對冀中反封鎖、反「蠶食」、堅持平原遊擊戰起了積極作用。6月下旬,他向總部報告了冀中反「掃蕩」的經過與經驗教訓。認為主要的教訓是:對敵人進攻的嚴重性認識不足;部隊擁擠于中心區,沒有適時分散;沒有廣泛地開展地道戰。在臥憶錄中,他補充的主要教訓還有,主力部隊撤出冀中後,沒有作出再及時返回冀中堅持鬥爭的打算和部署,所以「掃蕩」後敵人大部分撤走了,留下部分日軍率偽軍殘酷迫害當地各種抗日力量,我們沒有回去,延緩了冀中區的恢復時間。

  冀中「五·一」反「掃蕩」的曲折歷程和所遭受的巨大損失,牽動著晉察冀邊區廣大軍民的心。在軍區司令部裡,這種氣氛就更為強烈,每當聽到某地某部遭受了多大的損失,某位領導幹部犧牲了,大家的心頭都像鉛一樣的沉重。當參謀長唐延傑或作戰參謀向聶榮臻彙報這方面的消息時,他和大家一樣,感情總是受到強烈的震撼。特別是聽到團以上幹部犧牲的消息,其中包括八分區司令員常德善、政治委員王遠音同時犧牲的消息時,以愛部下著稱的聶榮臻,更是十分沉痛和悲憤。

  ※第四十章 向敵後之敵後挺進(二)

  冀中區所受的重大損失,促使聶榮臻更加堅定了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的決心。1942年9月中旬,他在晉察冀邊區黨政軍高級幹部會議(寨北會議)上指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寇對敵後的進攻,日益嚴重。日寇已確定把華北作為『大東亞戰爭的兵站基地』,具有確保華北的決心。所以日寇雖然不能解決中國問題,但認為必須解決華北問題。九個月來……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反復長期的『掃蕩』、『蠶食』與『清剿』,都說明了敵人的企圖。」

  聶榮臻接著分析了「蠶食」、「分割」、封鎖與「掃蕩」的關係。他說:「我們不應該把反『分割』、反封鎖與反『掃蕩』割裂開來看。敵之封鎖、『分割』,把我們區域劃成許多小塊,即是為著便利於『掃蕩』、『清剿』,在一定的區域內徹底摧毀我們的下層基礎,以達到其所謂『掃馬糞驅蒼蠅』的目的。」聶榮臻針對有些幹部戰士不重視反「蠶食」鬥爭問題,指出:「其實,反『掃蕩』雖苦,但時間不長,而『蠶食』的危害性卻更大。『蠶食』易於使我們麻痹與疏忽,以致『蠶食』到我們的要害。」①因此他得出的結論是:我們的主要任務仍然是積極地開展遊擊戰爭,而且著重是到敵人後方去開展遊擊戰爭,從而更明確地提出了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的鬥爭方針。他說:「今後對於幹部配備,對軍隊組織等問題,都要把是否能真正開展遊擊戰爭作為主要因素,深加考慮。對於新老幹部都要重新具體的教育與指導。

  ①《聶榮臻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212頁。

  不敢深入敵之側後去活動的幹部,應即撤換。必須把遊擊戰爭開展到敵人後方去。到『敵後之敵後』去,正規軍要這樣做,地方軍更要這樣做。如果我們不到敵後去開展鬥爭,還到哪裡去開展呢?一切強調敵後據點、公路的稠密,堡壘、溝牆的封鎖等等困難而不敢積極去活動,或不設法配備幹部組織部隊去活動,都是不對的。」①他在回憶錄裡說:「這個期間,我一直在考慮,敵人進來了,我們的根據地日益縮小,單靠反『掃蕩』、反封鎖、反『蠶食』鬥爭總是處於被動地位,己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我們一些同志對敵人『蠶食』進攻的嚴重性……感到無所謂;有的則在敵人推行的『堡壘政策』面前,感到束手無策。這樣下去是很危險的。究竟怎麼辦?經過反復考慮,我感到只有向『敵後之敵後』發展,才有出路。就是說,敵進我進,你朝我這裡來,我就到你那裡去,我們鑽到你後面去活動,搞得你不得安寧。這是接受了內戰時期根據地鬥爭的經驗提出來的。第五次反『圍剿』時,『左』傾路線的領導人曾提出『以堡壘對堡壘』的主張,把自己縮到了一個小圈子裡,導致了反『圍剿』鬥爭的失敗。我們不能一退再退,也不能固守一點,只有到敵後之敵後去,文章才能做活。我們本來就處於敵後,到『敵後之敵後』是指到邊區根據地周圍敵人統治下的地區去活動。到『敵後之敵後』不怕站不住,我們是在自己的國土上戰鬥,有群眾的地方就可以站住腳,也不必擔心沒糧食吃。」②這段話,是對他這次講話的重要腳注和他下定到「敵後之敵後」去的決心的最好說明。聶榮臻在這次高幹會議上的報告,成為晉察冀軍區武裝力量開展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的動員令。會議以後,各地區都掀起了對敵鬥爭的新高潮。

  ①《聶榮臻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213頁。

  ②《聶榮臻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3月第2版,第545、546頁。

  首先是在北嶽區,各軍分區都明確劃分了到敵後活動的地域,派出主力部隊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力量,組成身著便服有地方幹部參加的多支武裝工作隊,分散穿越敵人封鎖線,到指定地區活動。當時敵人的封鎖溝已加寬到4至9米,深達5至6米,有的溝裡引進了水或埋設了地雷,不少地方還砌了高達7至10米的封鎖牆。堡壘的密度也有較大的增加,以北嶽區周圍為例,有些地方4平方公里之中即築有20多座堡壘,有的一個村莊就有10幾座堡壘。日偽軍沿溝、牆日夜巡邏,一有情況立即報警,堡壘中的敵人彼此呼應,組織力量堵截或合擊。

  要到敵後去,首先要過封鎖線這一關。在人民群眾的幫助下,北嶽區部隊對日軍的活動規律和封鎖線的情況摸得一清二楚。群眾為部隊引路,準備了各種越過溝、牆的工具,如梯子、繩索等,有時還製造一些假情況,把敵人引開。在強大的政治攻勢下,有的偽軍對八路軍過封鎖線睜隻眼閉隻眼,還有些起了協助作用。所以到9月底前後,各分區的敵後武工隊都順利越過封鎖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