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
三一 |
|
聶榮臻立刻想到與其把馬分了,不如建立一支騎兵部隊。他一邊往青石嘴走,一邊對劉忠說:「劉忠啊,這一仗繳的馬,首先把偵察連武裝起來,叫騎兵偵察連。以後以這個連為基礎,建立騎兵營,騎兵團。你到前面去,通知各單位,把俘虜裡的釘掌工人、修鞍具工人、馬術教官、馬醫官查出來,對他們好好做思想工作,爭取他們當紅軍,為我們建立騎兵服務。」 騎兵偵察連建立起來了。黑馬、紅馬、白馬,走在隊伍前面,威風得很。 在以後的直羅鎮戰役中,這個騎兵偵察連便發揮了作用。 10月19日,聶榮臻與林彪率部進入陝北蘇區的吳起鎮,從此結束了歷時一年、行程達二萬五千里的長征。當紅軍進吳起鎮時,馬鴻逵、馬鴻賓和毛炳文的騎兵在後面緊追不放。毛澤東認為,讓敵人騎兵一直跟進陝北對紅軍很不利,便想砍掉這個尾巴。於是叫聶榮臻等人到前面看地形。傍晚看完地形回來,聶榮臻向毛澤東作了彙報,建議立刻出擊。他說:敵人騎兵也就是幾千人,別看他在馬上氣勢洶洶,真打起來,他就不行了。他一定要下馬和我們作戰,還要招呼馬匹,戰鬥力就會下降。毛澤東同意第二天早晨出擊。 10月21日,二縱隊在左翼,一縱隊在正面,向正在迂回吳起鎮的敵三十五師騎兵團出擊,一下子就把這個團打垮了。隨後又擊潰了敵第三十二師、三十六師兩個騎兵團。 聶榮臻欣慰地看到繳獲了很多馬匹,立即著手建設騎兵部隊,除了充分利用繳獲的馬匹外,他還動員指揮員,全都騎騾子,把馬交給騎兵。這支騎兵後來很快發展壯大,日後跟隨他到晉察冀,馳騁燕趙,立下很多戰功。 11月初,陝甘支隊在陝北甘泉地區與徐海東領導的紅十五軍團會師。不久,部隊進行整編,恢復紅一軍團,林彪任軍團長,聶榮臻任政治委員。新恢復的紅一軍團實際上是由原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合併而成的。紅一軍團與紅十五軍團一起,編成紅一方面軍。 11月7日,慶祝俄國十月革命節,一軍團在套塘口召開了體育運動大會。 開運動會是紅軍的老傳統,是對部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軍事訓練等工作的全面檢閱。許多白髮蒼蒼的老同志還記得當年運動大會上的盛況,還記得聶榮臻把全軍團的指戰員集合在大操場,他站在一張八仙桌上,用四川話慷慨激昂地即席演說的情景。他強調指出:原一軍團的同志要向三軍團的同志學習,加強團結,發揚光榮傳統,把一軍團建成優秀的鐵軍! ※第二十一章 從東征到西征 兩路紅軍剛剛會師,敵人就開始了對陝北的「圍剿」。東北軍5個師分別從南、西兩個方向向葫蘆河和洛河之間合圍。先頭一〇九師、一〇六師占黑水寺,趨直羅鎮。形勢很明顯:如果不粉碎敵人的「圍剿」,紅軍就無法在陝北站住腳。毛澤東決心在直羅鎮打個殲滅戰。 11月中旬,聶榮臻和林彪到象鼻子灣軍委總部開會,確定了打這個戰役。戰前,彭德懷組織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的幹部到西南的山頭上看地形。 從出發地到直羅鎮約15公里路,聶榮臻騎著騾子,到了鎮南的山腳下,下騾登山。從這座山上看下去,古老的鎮子就在山前。它三面環山,一條大道從西向東穿過鎮子中央。鎮北面有一條小河,東頭有座古寨,頂蓋早已坍塌,石砌的圍牆尚好。10幾副望遠鏡對著鎮子細心地觀察,邊看邊小聲議論,都覺得這是伏擊敵人的理想陣地。 11月20日下午,一〇九師順著東西大道鑽進了直羅鎮。在毛澤東、彭德懷指揮下,當日晚,紅十五軍團由南向北,紅一軍團由北向南,從四面八方包圍了直羅鎮。聶榮臻和林彪在一個山頭上設了指揮所,於次日拂曉5時半部署完畢,發起了戰鬥。打到中午,敵人雖有6架飛機掩護,但指揮系統已被打亂。忽然,約一個團的敵軍朝紅一軍團指揮所直沖過來,企圖奪路突圍。當時指揮所的警衛連被派到毛澤東的指揮所去了,只有一個警衛排和很少的機關幹部,沒有長槍,只有短槍,每人僅有4發子彈,情況十分危急。 聶榮臻和林彪、左權親自組織這次阻擊,命令機關幹部全部拿槍進入陣地,保證不叫敵人沖過去。以幾十人對上千人,戰鬥的激烈是可想而知的。 後來警衛連調上來了,聶榮臻親自帶著警衛連沖下山,把企圖突圍的敵人壓下山去。不久,二師四團到了,林彪下令發起衝鋒。聶榮臻的警衛員孫起峰就是向敵人發起衝鋒時犧牲的。這個戰士從瑞金參軍時就一直跟隨他。孫起峰犧牲時,還背著聶榮臻的圖囊,鮮血染在圖囊上。對於孫起峰的死,聶榮臻很痛心。他把染著孫起峰鮮血的圖囊一直珍藏著,新中國成立以後把它獻給了軍事博物館,以寄託他的懷念之情。 在兩路會攻下,敵師長牛元峰逃到鎮東小寨,指揮一個多營負隅頑抗。 他發電給一〇六師師長沈克要求解圍。殊不知,一〇六師己被擔任阻擊的紅軍擊潰,聶榮臻率部追擊,在太白鎮附近的張家灣消滅了敵一個整團。解圍無望,牛元峰趁黑夜西逃,最終還是被擊斃了。至此,消滅了一〇九師和一〇六師一個團,徹底粉碎了敵人進攻陝北的部署。 直羅鎮戰役,給黨中央把革命大本營放在中國的西北部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1935年5月起,日軍逐步攫取了河北、察哈爾兩省大部地區,激起中國人民的極大義憤。12月,終於發生了「一二·九」運動,掀起了全國抗日高潮。同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全國各種抗日力量,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方針;在軍事戰略上,確定東征山西,以打開抗日通路和打擊暗中與日本帝國主義勾結的閻錫山軍閥勢力。 這就是紅軍東征的主要原因。 1936年1月中旬,紅一軍團先遣隊在陝北延長縣臨真鎮休整待命。是月28日,紅一軍團在臨真鎮舉行東征誓師大會。這時,紅一軍團轄3個師,除已恢復的二師、四師,又恢復了一師。 1936年1月31日,中央軍委在延長開會研究戰略方針,聶榮臻和林彪都參加了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反復說明閻錫山與日寇正勾勾搭搭,東征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對紅軍有利,是「一個在發展中求鞏固」的方針。 會議一致同意東征的決策。 東征軍命名為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司令員彭德懷,政治委員毛澤東。東征軍兵分兩路,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的第八十一師為右路軍,紅十五軍團其餘部隊為左路軍。 黃河對岸,閻錫山當時擁有8萬兵力,沿河築壘,在山西普遍推行保甲制度,做好了迎擊紅軍的準備。 這次東征,根據瓦窯堡會議精神,對俘虜、商人、富農、小地主都有新的區別于中央蘇區時的政策,意在團結更廣泛的階層和更多的人一致對付外侮。要想革命勝利,政策是關鍵。聶榮臻一向注意政策教育,對過去的經驗教訓總是念念不忘,東征教育抓得就更緊。臨渡河之前,於2月10日,毛澤東還電示:「政治上解釋新策略,著重於對俘虎,對商人,對富農,對小地主。」並詢問部隊對這方面具體政策瞭解的情況。毛澤東對於聶榮臻的教育部署是滿意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