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三三


  以上就是朝鮮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協同朝鮮人民軍作戰行動的主要過程。

  關注和籌劃朝鮮前線的軍事行動,是我在總參謀部時候的主要工作,那一段確實是相當累的。

  除了作戰行動以外,我們在朝鮮戰爭方面還進行了以下幾件主要工作。

  朝鮮人民軍的武器裝備是蘇式的,比我們當時的水平要先進。但是,朝鮮的兵員比較困難。南北朝鮮共三千萬人口,北部人口比南部要少,不到總人口的一半,從兵源來講,他們要應付大規模的戰爭確有困難。因此,一九五〇年一月,金日成同志派金光快等同志到中國來,要求接回一萬四千名朝鮮籍戰士。這些戰士大多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參加我軍,以後又隨四野轉戰來到內地的。金光俠同志來後,中央指示我負責處理這件事情,經過談判商定,我們同意將這些朝鮮籍戰士全部移交給朝鮮人民軍。金光快同志說:「我們除了現有裝備以外,沒有多餘的武器,這一萬四千人編入部隊後,要重新與蘇聯交涉購買武器,往返需要很多時間,可否請中國同志給予裝備。」我答覆說:「我理解朝鮮同志的需要,待我請示中央以後再答覆你。」

  我認為朝鮮同志的要求原則上是可以答應的,究竟給多少,應該根據四野的情況酌定。

  此事我於一九五〇年一月二十一日寫了報告,事隔一天,中央就批示同意我的意見。當總參謀部按照中央領導同志的批示,圓滿地將一萬四千名朝鮮籍戰士(攜帶武器裝備)送走以後,朝鮮同志是很滿意的。

  朝鮮戰爭爆發以後,我們很快就想到了要保護好鴨綠江大橋。這是中朝兩國的重要通道,保護好這座大橋對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朝鮮戰爭爆發不久,東北的同志給總參來電,請示是否可以派一部分高炮部隊進入江南朝鮮境內保護大橋。我接到電報後,認為還是派出去好,就向毛澤東、周恩來同志寫了報告,陳述了理由。很快就得到批准。經征得朝鮮同志的同意,我們對鴨綠江大橋進行了嚴密的保護措施,雖經美國飛機多次轟炸,基本上沒有中斷通行。

  面對著用現代化武器裝備起來的敵人,怎樣才能彌補武器差距給我軍帶來的不利因素,減少部隊傷亡呢?這是我們當時經常思考的問題。我覺得,為了充分發揮我軍的特長,補充一部分有戰鬥經驗的老戰士作為戰鬥骨幹是十分必要的。這樣,不但可以使志願軍兵員得到充實,而且經過動員,可以在國內部隊中普遍提高我軍的戰鬥意志。經毛澤東同志批准後,我們就著手進行這一工作。當時,部隊已經連續進行了四次戰役,減員很大,正急待補充,當這些戰鬥骨幹補充到前線的時候,大大充實了部隊,鼓舞了士氣,增強了戰鬥力。這對打好第五次戰役和以後的作戰,起了很大作用。

  第五次戰役以後,戰線基本上對峙在三八線附近地區,這時部隊的後勤供應仍然相當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毛澤東同志下決心從朝鮮戰場上抽回一部分部隊,以減輕後勤供應方面的負擔。毛澤東同志的決心是,一次抽回三十萬人,到東北地區整訓待機,這是一個很大的行動。我召集有關同志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個調回二十六萬人的實施方案。毛澤東、周恩來同志批准了這個方案。這個方案實施以後,志願軍在朝鮮的供應有顯著好轉。

  根據毛澤東同志指示,我們進行的另一項工作是,組織部隊入朝進行輪換作戰。這樣,既可以使國內的部隊普遍獲得對美軍作戰的經驗,又可以使出國作戰部隊得到必要的休整。輪換工作從一九五二年秋開始,分兩期進行,到一九五三年春,得到輪換的部隊占總數的三分之二。

  部隊大批輪換開始以後,我們又組織國內各軍事機關幹部分批輪換,使這些機關幹部也在朝鮮戰場上得到實戰鍛煉。這項工作從一九五三年一月份開始,經過四個月時間就已分批輪換完畢。

  通過這兩項工作,我們的部隊和幹部大部分都受到了鍛煉。我軍有打日本帝國主義的經驗,也有打蔣介石的經驗,但是對現代化裝備的美國侵略軍是個什麼樣子,心中卻沒有底。朝鮮戰場是個現成的大學校,部隊和幹部在那裡學到了打現代化戰爭的經驗,從而使我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了一步。毛澤東同志的這一決策是很有遠見的。

  我們一向重視情報工作,因為它是一個指揮員定下決心的重要依據。作為總參謀部,必須掌握各方面的情報。只有這樣,才能進行正確的分析判斷,給中央領導同志提供決策的可靠依據,為前方的戰役行動提供取勝的有利條件。所以,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我們一直讓作戰部和情報部合署辦公,強調要他們千方百計及時掌握敵軍各方面的情報。在我軍情報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在朝鮮同志的密切配合下,一般說,朝鮮戰爭中我們的情報工作是做得比較好的,對敵情掌握得比較准,因而容易作出正確的判斷。

  第五次戰役以後,有一次接到前線報告,部隊發現在元山附近的海域有兩艘敵艦在活動,前方有些緊張,以為敵人有什麼新的動作。我召集情報部門的同志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據各方面的情報判斷,敵人不會有什麼大的活動,可能是演習、偵察、威脅,或者是對我軍的佯動。後來我將自己的看法寫了報告,毛澤東同志還在「佯動」二字邊上批示:「同意聶注」。

  §抗美援朝中的後勤工作

  嚴格地說,我們是從抗美援朝戰爭中,才充分認識到後勤工作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的。打一場現代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物力的競賽。尤其對具有高度技術裝備的美軍作戰,如果沒有最低限度的物資保障,要戰勝敵人是不可能的。

  建國以後,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加速恢復國民經濟,鋼產量由一九四九年的十五萬八千噸,增加到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的六十萬噸;糧食由一九四九年的二千一百六十億斤增加到二千四百九十四億斤;其它生產部門也有比較大的恢復,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這對我們進行抗美援朝是有利的。但是,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連年戰爭,經濟凋敝,我軍武器裝備主要取之於敵,型號雜亂,後勤供應手段落後,組織機構不健全,這些又是我們很大的弱點。而美國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武器裝備比我們強得多,後勤供應的手段也是現代化的。所以,我們面對著的是一個強大的對手,困難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在朝鮮戰爭中集中了大兵團連續作戰,戰爭物資的消耗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兩年多的抗美援朝,僅從國內運出的各種物資就有二百六十多萬噸,品種達九千多種。往往一次戰役就要消耗很多物資,一九五三年夏季攻勢中一次二十多分鐘的火力急襲,就用了彈藥一千九百多噸。抗美援朝中,我軍的後勤供應始終是在敵人空軍的封鎖破壞下進行的,工作極其困難,裝備、物資損失也很大。出國作戰不久,有個汽車團一次就被敵機炸掉七十三台車(當時一個汽車團只有一百多台車)。三登車站一次被炸,就損失物資八十多個車皮。

  物資消耗損失如此巨大,我們出國以後的後勤工作,再沿用過去在國內作戰的那一套辦法,已經不適合現代戰爭的要求了。過去我們是打到哪裡吃在哪裡,完全取之於民,武器彈藥主要靠繳獲,所以沒有想到後勤方面會有那麼多問題,一入朝參戰,才發現問題很大。我軍身在國外,就地取給有限,即便能繳獲一些敵人的物資,往往多被敵機炸掉,所以物資供應主要依靠國內。後勤工作的複雜性與艱巨性就充分顯示出來了。

  當時總後勤部部長是楊立三同志,他從紅軍時代就當後勤部長,是一個老後勤了,人很勤奮,為了把東西送上去,他想了好多辦法,不幸後來得了癌症,病逝于蘇聯。當時我和他打交道最多,我們一起研究,想方設法保證前方的需求。後勤方面的電報也最多,每天都是一大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