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九八


  這時的日軍成分,已不同于侵華戰爭初期,許多士兵是強征來的,新兵比較多,沒有受過嚴格系統的軍國主義教育,用日語向他們喊話,講些道理,還是能起作用的,偽軍和偽組織人員,死心塌地為侵略軍賣命的只是少數,我們的活動,促使他們更加恐慌或轉而向我們靠攏。正當我軍在敵後積極開展活動的時候,十月上旬,恰逢岡村甯次在華北推行所謂「第五次治安強化運動」,叫嚷要「建設華北,完成大東亞戰爭」,「剿滅共黨,肅正思想」,等等。我們及時地提出對策,進一步增派小部隊,深入敵後,到平漢路、正太路沿線和雁北等敵人兵力空虛的據點,配合武裝破襲,發動更大規模的軍事和政治攻勢,把這些地區的敵偽秩序打亂。我三分區騎兵團偵察連,奇襲了平漢路王京車站,燒棉花二十多萬斤。軍區教導團一支小分隊襲入唐縣城關,把警察所、維持會等偽組織全部搗毀。

  另外幾支小分隊,分別襲擊瞭望都城關、正定城關、正定車站等敵偽據點。一時間,各據點的日偽軍日夜惶恐不安,統治秩序大亂,迫使敵人不得不從第一線抽調更多兵力,加強後方守備。十二月初,在敵後活動的武裝工作隊,又對平漢路西幾乎所有敵占縣城和較大據點,發動了一次襲擊,所到之處,都開展了強有力的政治攻勢。我軍的宣傳品甚至進了保定,日軍對保定戒嚴三天,緊閉城門,到處搜查。我軍在幾天之中就俘獲了近六千名偽軍和偽組織成員,使日偽統治在許多地方陷於癱瘓。敵人困守據點,不敢輕易外出,連已經通知的所謂「慶祝太平洋戰爭一周年」的活動,在大部分城鎮被迫取消。

  所有這些,給了岡村寧茨當頭一棒。在我武裝工作隊的打擊下,一九四三年初,日本侵略軍的「蠶食」政策,被迫由「逐步蠶食」改為所謂「躍進蠶食」,就是拼湊一兩千人,突然分進合擊我兵力比較薄弱的地區,佔領後,立即突擊築堡固守,達到「蠶食」邊區的目的。可是,因為敵人兵力不足,我們經常乘敵立足未穩,給予襲擾打擊,在人民群眾的廣泛配合下,經過三四個月的鬥爭,日軍的「躍進蠶食」計劃也宣告破產了。

  經過向「敵後之敵後」挺進,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晉察冀地區就出現了「敵進我進」的新局面,敵人的「蠶食」推進計劃被制止住了,各個地區的形勢出現了可喜的變化。

  在北嶽區,這期間,共收復和開闢了一千六百個村莊,其中許多是小塊的遊擊根據地或隱蔽根據地,開始扭轉了從一九四一年敵人進行「蠶食」破壞以來的被動局面。

  在這一方針的指引下,冀中區的恢復工作也取得了很大進展。堅持平原遊擊戰爭的部隊,在寨北會議後,組織了多支武裝工作隊,深入敵人統治的村莊,開展政治攻勢,進行開闢和恢復根據地的工作。他們利用平原上的青紗帳作天然屏障,利用四通八達的地道作依託,由「五一」反「掃蕩」後的隱蔽階段,轉為積極主動的進攻,在碉堡如林的殘酷環境中,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摧毀敵偽政權,加強統一戰線工作,對日偽軍展開「攻心戰」。從寨北會議到一九四三年五六月間,冀中部隊在平原上作戰四百多次,斃傷日軍一千九百多名、偽軍兩千多名,恢復整頓了各級組織,發展和壯大了武裝力量。我們的小部隊和黨政幹部已能在冀中區五分之四的區域裡活動,各項工作已經滲透到敵占城鎮和偽軍偽組織內部,不僅熬過了最困難的時期,把平原的鬥爭堅持了下來,而且形勢不斷向前發展。瘋狂一時的日本侵略軍,又深陷在冀中人民遊擊戰爭的重重包圍之中。這一切,都為迎接主力部隊重返冀中平原,創造了條件。

  這一時期我對冀東考慮得更多一些。冀東地區處在華北敵人的深遠後方,我們在那裡積極開展遊擊戰爭,必然會箝制敵人更多的兵力,對打破日軍以北嶽區為重點的「封鎖」、「蠶食」計劃,能起重要的配合作用。執行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的方針,在冀東應該更有進展。在具體實施上,冀東的黨政軍領導積極地執行了這一方針。

  冀東地區自一九三八年人民武裝抗日大起義遭受挫折後,在李運昌、李楚離等同志領導下,經過當地軍民兩年多的努力,武裝鬥爭又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因此,日本侵略軍於一九四一年夏季對冀東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掃蕩」,我軍被迫向長城一線山區轉移。接到軍區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的指示,冀東的同志一面繼續向東北部方向發展,一面組織多支小部隊,採取各種方式重返冀東腹地——豐潤、遵化、遷安、灤縣等地,開展反「清剿」、反「集家並村」和開闢新區、恢復基本區等一系列鬥爭。經過反復較量,沉重地打擊了敵人,恢復和開闢了一些地區,到後來,發展成為冀熱遼根據地。

  聯結北嶽和冀東的平北、平西抗日根據地,經過挺進「敵後之敵後」的行動,也逐漸扭轉了嚴峻的形勢,鬥爭日益活躍起來。

  晉察冀根據地關於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的方針,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對打破敵人「封鎖」、「蠶食」,變被動為主動,恢復根據地,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對於這一方針,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是很贊同的。黨中央制定的「敵進我進」「到敵後之敵後去」的方針,就是總結了包括晉察冀在內的各抗日根據地的鬥爭經驗而提出來的。

  在形勢日益好轉的時候,為了進一步團結邊區各階級各階層共同抗日,加強邊區的民主建政,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五日,在邊區政府誕生五周年的日子,召開了邊區參議會。邊區參議員早在一九四〇年邊區民主大選時,就已經選出,但由於戰鬥頻繁、交通不便和各種條件的限制,一直未能舉行。

  參議會是在阜平縣溫塘村召開的。參議員來自邊區各地,其中包括部分遊擊區和敵佔區的代表。成員中包括共產黨員、國民黨員、無黨派愛國人士、開明士紳、文化界人士、科學技術專家、少數民族的代表,工人、農民、婦女、青年等群眾團體的代表,部隊的代表,共二百八十八人。他們代表著晉察冀邊區人民的意志,來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決定邊區建設的大計。

  參議會的召開,標誌著邊區民主政治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欣喜地為大會題了詞:

  「我們屹立在太行山、五臺山、恒山、燕山,旌旗指向長白山;我們馳騁在滹沱河、永定河、潮河、灤河,凱歌高奏鴨綠江。」

  寫這樣兩句話,並不單純是為了鼓舞士氣,振奮代表們的情緒,它確確實實是五年多來,我們終日在槍林彈雨之中,出生入死堅持抗戰的寫照。

  邊區參議會共開了七天,由我代表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和晉察冀軍區向大會作報告,由邊區政府主任委員宋劭文同志作政府工作報告,劉瀾濤同志代表分局向大會提出了審議《雙十綱領》的提案。然後,是全體參議員廣泛而熱烈的討論。本來接著討論邊區政府的各種條例,但是因為敵情緊張,把選舉提前了。選舉結果是,成仿吾當選議長,于力當選副議長;宋劭文當選邊區政府主任,胡仁奎當選邊區政府副主任。我依舊連任邊區政府委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