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
廬山會議(6) |
|
以後的幾天裡,各組討論與起草文件同時進行,但文件起草工作進展並不理想。十三日清晨五時,毛澤東寫信給楊尚昆,希望加快文件的起草進度。他建議起草小組從五人增加到十一人(增加陸定一、譚震林、陶魯笳、李銳、曾希聖、周小舟六人),並對起草工作提出具體安排:「七月十三、十四即今、明兩天議事。十四夜印出交我及各組同志每人一份。十五日下午到我處開大區區長會議,議修改意見,修改第一次,夜付印。十六日印交所有同志閱讀,會談,修改缺點。」並叮囑他們:「你們在幾天內一定要做苦工,不可開神仙會。全文不超過五千字。」②(②毛澤東給楊尚昆的信,手稿,1959年7月13日。) 很顯然,毛澤東是想儘快把《廬山會議諸問題的議定紀錄》搞出來,以利於統一大家的認識,並早一點結束這次會議。 毛澤東當時向會議批示印發的文件不多,他利用晚上找人談話。十一日晚,找周小舟、周惠、李銳談話。毛澤東主要講了四點:(一)綜合平衡,非常必要,過去計委對此搞得不好。(二)會議不應有什麼壓力,什麼問題都可以談。.(三)去年(農業)估產過高。(這時周小舟說:「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四)談到蔣幹的故事,說曹營的事情不好辦。還說,國亂思良將,家貧思賢妻。①(①周小舟給毛澤東的信,1959年8月13日。)談話的氣氛,輕鬆活潑,無所拘束。 七月十四日,《議定紀錄》寫出第一稿,並印發會議,總的精神還是糾「左」。 七月十六日,毛澤東突然提出,要參加廬山會議的一部分人員重新編組,並請在北京的彭真、陳毅、黃克誠、安子文,若干部長,國家經委、計委、建委等三個委員會的若干副主任,趕來廬山參加會議,而且會議要再開一周。這天清晨六時和七時,毛澤東連寫了兩封信給劉少奇、周恩來、楊尚昆,佈置此事。他還特地問到陳雲病情如何,是否有可能請他來此參加七天會,請徵詢陳雲意見。(陳雲由於健康原因,到東北養病,一直沒能到會。) 延長會期,重新編組,從北京調一些重要人員來參加會議,這顯然是一些不尋常的舉動,但當時與會者們並不知底裡。除了幾位中央常委,連各組組長都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事實上,毛澤東從會議的討論和看到的材料中已經感到,在對形勢的估計和存在問題的看法上,黨內高級幹部中間有相當多的不同意見,有些意見還很尖銳。而促使毛澤東下決心採取這些步驟的,是七月十四日彭德懷寫給他的一封長信。 彭德懷是在訪問東歐等七國後立即上山的,參加了廬山會議的全過程。一九五八年八月以後,他曾到東北、西北和湖南湘潭等地視察,瞭解到不少真實情況。這次開會,他一直在西北組,幾乎每天都發言,直言不諱地對「大躍進」中的一些問題提出批評,如頭腦發熱,得意忘形;「左」的東西壓倒一切,許多人不敢講話;不是黨委決定而是個人決定。還直接談到毛澤東的責任問題。①(①《中共中央政治局廬山擴大會議簡報》第48號。)他始終對會議的氣氛感覺不滿意。 七月十二日,彭德懷從周恩來那裡開會回來,對身邊的人說:這次會議開了十多天,味道不大。小組會上盡講些一般性問題,聽不到思想性問題。我在西北小組講了一點,簡報上還沒有看到,恐怕還不會引起大家注意。我有些問題不好在小組會上講,想給主席寫封信,讓主席講一下才有作用。②(②王焰主編《彭德懷年譜》,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740頁。) 也是這一天,周小舟、周惠、李銳找到彭德懷,向他談了毛澤東前一天晚上找他們談話的情形。彭說,他正要給主席寫一封信。③(③周小舟給毛澤東的信,1959年8月13日。) 第二天中午,彭德懷把擬好的提綱交給隨行的參謀,還口述了要寫進去的具體內容。七月十四日,他又仔細修改整理出來的信稿,要參謀抄正,自己在信上署了名,然後讓參謀直送毛澤東的秘書。 據彭德懷說:「為什麼給主席寫信?因截止十三日小組會中對經驗教訓方面探討得很不夠,從簡報上看不出反面意見,空氣有些沉悶,思想上有點急躁情緒,擔心缺點重犯。為了提起主席注意這個情況,就在十三日晚寫了一個供參考的信。那時又聽說小組會十五日就要結束,使我的心情更加急切。寫信當時只考慮供主席參考用的,不合邏輯、字句不妥之處甚多。」④(④彭德懷在廬山會議小組討論會上的發言,1959年7月26日。見《中共中央政治局廬山擴大會議簡報》第32號。) 彭德懷後來在他的自述裡,也講到當年給毛澤東寫信的情況。他寫道:「到七月十二日晚,在我的思想上已形成目前國家計劃工作嚴重比例失調,毛主席的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沒有貫徹到各個方面實際工作中去的看法。這也就是我七月十四日那封信的主要內容。本決定十三日晨向主席反映。去時,警衛員說,主席剛睡。我就去西北小組參加會議去了。十三日晚飯後,就開始寫那封信(實際上,七月十二日晚腹稿已成),七月十四日晨將寫成的信,送給主席親收。」「我當時對那些『左』的現象是非常憂慮的。我認為當時那些問題如果得不到糾正,計劃工作迎頭趕不上去,勢必要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我想,這些問題如果由我在會議上提出來,會引起某些人的思想混亂,如果是由主席再重新提一提兩條腿走路的方針,這些問題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糾正。」「那封信,只概括地提出了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並沒有論述那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同時我也論述不出許多的原因,我想,橫直是給主席自己作參考的,他會斟酌的。」①(①《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275、276頁。) 彭德懷的信送到毛澤東那裡,七月十六日,毛澤東批示:「印發各同志參考。」加了一個標題「彭德懷同志的意見書」,對信沒有做任何評論。 毛澤東的這種做法,彭德懷事先也不是沒有估計到。信送出去以後,他對身邊工作人員說,估計有幾種可能:主席可能找我去談一談;也許會找常委同志先研究一下;也可能要印發大會,如果印發,就會傷一些人,印發也好,會刺激各地都作點檢討。他還說,信中有些問題講得過火一點,如小資產階級狂熱性就可以不寫,不過講得重一點,刺一下主席有好處。②(②廬山會議檔案。) 七月十七日,黃克誠上了廬山。據他回憶:「上山後剛進住房,彭德懷就拿著他寫給毛主席的信給我看;我仔仔細細看了一遍,說:這封信提的意見我贊成,但信的寫法不好,語言中有些提法有刺激性,你那樣幹什麼?他說:實際情況那麼嚴重,會上沒有人敢說尖銳的話,我就是要提得引起重視。我說:你總是感情用事,你和主席共事多年,應該互相瞭解較深,這些話何不與主席當面交談,何必寫信。」①(①《黃克誠自述》,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249頁。) 彭德懷的信,主要內容是什麼呢? 信中首先肯定了一九五八年大躍進的成績,肯定農村公社化「具有偉大意義」,即使全民煉鋼,也是「有失有得的」。彭德懷的信著重講的是如何總結經驗教訓的問題。他說:「現時我們在建設中所面臨的突出矛盾,是由於比例失調而引起各方面的緊張。就其性質看,這種情況的發展已影響到工農之間、城市各階層之間的關係,因此也是具有政治性的。」他認為,出現一些缺點錯誤,從客觀因素來說,是對社會主義建設工作不熟悉,沒有完整的經驗。「我們在處理經濟建設中的問題時,總還沒有像處理炮擊金門、平定西藏叛亂等政治問題那樣得心應手。」隨後,彭德懷從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分析暴露出來的問題。他認為主要是:第一,「浮誇風較普遍地滋長起來。去年北戴河會議時,對糧食產量估計過大,造成了一種假像。大家都感到糧食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可以騰出手來大搞工業了。在發展鋼鐵的認識上,有嚴重的片面性,……沒有必要的平衡計劃。」「浮誇風氣,吹遍各地區各部門,一些不可置信的奇跡也見之於報刊,確使党的威信蒙受重大損失。當時從各方面的報告材料看,共產主義大有很快到來之勢,使不少同志的腦子發起熱來。」「嚴重的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容易得到真實情況,直到武昌會議和今年一月省市委書記會議時,仍然沒有全部弄清楚形勢真相。」第二,「小資產階級狂熱性,使我們容易犯『左』的錯誤。在一九五八年大躍進中,我和其他不少同志一樣。為大躍進的成績和群眾運動的熱情所迷惑,一些『左』的傾向有相當程度的發展,總想一步跨入共產主義,搶先思想一度占了上風,把党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作風置諸腦後了。」彭德懷在列舉一些「左」的具體表現後指出:「糾正這些『左』的現象,一般要比反掉右傾保守思想還要困難些,這是我們黨的歷史經驗所證明了的。」「我覺得,系統地總結一下我們去年下半年以來工作中的成績和教訓,進一步教育全黨同志,甚有益處。其目的是要達到明辨是非,提高思想,一般的不去追究個人責任。反之,是不利於團結,不利於事業的。」①(①《中共中央政治局廬山擴大會議簡報》第36號。) 對於彭德懷的信,毛澤東沒有表態,小組討論中,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很快就表現出來。不少人贊成,認為彭德懷的精神值得學習,赤膽忠心。信中提出的缺點錯誤,實際是存在的,提出來有好處,只是有些問題的提法和分寸需要斟酌。也有不少人提出批評,主要集中在這幾個觀點上:「由於比例失調引起各方面的緊張,是具有政治性的」、「小資產階級狂熱性」、「有失有得」、「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作風置諸腦後」、「浮誇風吹遍各地區各部門」、「糾『左』比糾右難」等。有的人說,彭德懷的信,不在個別措辭用字不當,而在於總的看法上有問題。還有人提出,彭德懷曾說過:「如果不是中國工人、農民好,可能要請蘇聯紅軍來。」 與此同時,圍繞《議定紀錄》關於成績和缺點的估計問題,也展開了爭論。一些人認為,《紀錄》對成績估計不夠,講成績很抽象,講缺點很具體。對此,《紀錄》主要起草人之一胡喬木在七月十九日的發言中予以說明。他說,《紀錄》對成績說得不夠,主要是受字數的限制,絕不是因為起草的同志在看法上有什麼分歧。然後,他把話題一轉:會議已經開了十八天,但是看來真正客觀地、系統地、冷靜地研究經驗的空氣,還是不很濃厚。會議時間不會太長,因此希望研究經驗的空氣能有所增加。在這次會上,需要認真地總結一些經驗,為此就要有有利於總結經驗的空氣,讓參加會議的人暢所欲言,不要感覺拘束,不要一提出問題,好像就在懷疑成績,是在把缺點誇大了。應該有什麼說什麼,不要戴帽子。說浮誇風已經過去了,我不能同意。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現在應該恢復這個傳統。①(①《中共中央政治局廬山擴大會議簡報》第18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