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發動「大躍進」(4)


  關於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幹部和群眾,也很重要,它集中體現了毛澤東的平等觀。他強調指出:「打掉官風,實事求是,同人民打成一片」。③(③《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53、354、351頁。)「必須使人感到人們互相間的關係確實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給他的。」「人們的工作有所不同,職務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論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間都要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出現。決不許可擺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風。」①(①《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54—357、359頁。)

  關於開會的方法應當是材料和觀點的統一,又是一條。這個方法的適用性不只限於開會,而具有普遍性。「把材料和觀點割斷,講材料的時候沒有觀點,講觀點的時候沒有材料,材料和觀點互不聯繫,這是很壞的方法。」「要學會用材料說明自己的觀點。必須要有材料,但是一定要有明確的觀點去統率這些材料。」②(②《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54—357、359頁。)

  關於寫文章和文件要有「三性」,即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也是一條。「準確性屬￿概念、判斷和推理問題,這些都是邏輯問題。鮮明性和生動性,除了邏輯問題以外,還有詞章問題。現在許多文件的缺點是:第一,概念不明確;第二,判斷不恰當;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斷進行推理的時候又缺乏邏輯性;第四,不講究詞章。看這種文件是一場大災難,耗費精力又少有所得。一定要改變這種不良的風氣。"③(③《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54—357、359頁。)

  毛澤東還專門講了一段認識論,可以當作一篇哲學短文去讀。其中寫道:「概念的形成過程,判斷的形成過程,推理的過程,就是調查和研究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概念、判斷的形成過程,推理的過程,就是『從群眾中來』的過程;把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傳達給別人的過程,就是『到群眾中去』的過程。,,「任何英雄豪傑,他的思想、意見、計劃、辦法,只能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或者自己的科學實驗中,他的頭腦只能作為一個加TEE廠而起製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則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人腦製成的這種完成品,究竟合用不合用,正確不正確,還得交由人民群眾去考驗。」①(①《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58頁。)

  《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那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對它的內容,應當進行具體分析。其中有些是正確的或基本正確的,有些是錯誤的和不科學的。而且還應看到,一些雖然是正確的東西,但在後來的「大躍進」中也被簡單化、絕對化了,引出了不好的結果。儘管如此,對《六十條》中凡屬正確的、包含著真理性的思想觀點,都應當作為一份精神財富繼承下來,加以研究和應用。

  南寧會議結束前夕,中央討論了長江流域的綜合開發問題,就是否興建三峽水庫問題聽取了兩種不同的意見。為了加強這項工作的統一領導,會議根據毛澤東提議,決定由周恩來主持治理長江工作。

  南寧會議是一次重要的會議,它對中國後來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這次會議繼承了中共八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確路線,並且提出要努力開創一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迅速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把中國早日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南寧會議上表現出來的毛澤東與中央其他幾位領導人的分歧,不是在是否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問題上,而是在建設速度的I司題上。由於毛澤東嚴厲批評了反冒進,又提出一些超過實際可能性的高指標而被會議一致通過,這就直接導致「大躍進」的開始發動。

  經過南寧會議,毛澤東的主張,在中共最高領導層被一致接受了。在毛澤東看來,這是關鍵,但又遠遠不夠,還必須把他的主張推廣到黨內外的更大範圍,推廣到全黨和全國人民中間去。

  南寧會議結束的第二天,一月二十三日,毛澤東乘專機飛往廣州,在那裡休息了兩天,二十六日離開廣州返回北京。

  一月二十八日,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集最高國務會議第十四次會議,討論一九五八年的預算和經濟計劃,為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作準備。這是八年來討論預算和經濟計劃最早的一年。毛澤東主持會議,他首先講話:

  「七八年來,都看出我們這個民族有希望,特別是

  在去年一年,使得廣大群眾感覺到光明的前途。幾億人

  口,精神發揚起來。經過大鳴、大放、大辯論.把一些

  問題搞清楚,任務也提得適當了,比如十五年趕上英

  國,又多、又快、又好、又省之類。四十條農業綱要重

  新發佈,給群眾很大的鼓勵。許多認為做不到的事情,

  現在群眾覺得做得到。」

  「我們這個民族在覺醒起來,好像我們大家今天早

  晨醒來一樣,在逐步覺醒。因為覺醒了,才把帝國主

  義、封建主義打掉;因為覺醒了,才把私有財產制度廢

  除;因為覺醒了,才進行整風,批評右派。現在還要革

  掉一個東西:我們是又窮又白。白紙好寫字,窮就要革

  命,要幹,就有一股幹勁。現在的生產節約,各種社會

  風氣的改革,就是希望我們的國家成為一個大國,一個

  強國。現在的情況完全不相稱,還比不上比利時,比利

  時有七百萬噸鋼,我們只有五百多萬噸,糧食水平很

  低,不識字的人很多。因此,現在這個覺醒,群眾這個

  熱潮,我們要好好注意。我看,我們這個民族現在好比

  打破原子核釋放出熱能來。」①(①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

  議第十四次會議上的講話記錄,1958年1月28日。)

  毛澤東十分自信地認為,有群眾這麼大的熱潮,十五年趕上英國是完全可能的。他說,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有一股幹勁。他特別稱讚元旦社論的兩句話:「鼓足幹勁,力爭上游」。

  在一九五七年整風座談會上,當時任教育部長的張奚若對共產黨的工作提了個批評意見,歸納為四句話:「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輕視過去,迷信將來」。毛澤東接過這四句話,當作正面的東西作了新的解釋。

  毛澤東說:「我很欣賞這幾句話。這幾句話是好人說的,說這個話的人並非右派,我很喜歡這一位,這個人是個有正義感的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