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
為恢復國民經濟而鬥爭(10) |
|
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十二日,在周恩來直接指導下,水利部召開治淮會議,具體落實毛澤東關於治理淮河的批示,確定了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並制定了治淮的具體步驟。這次會議,拉開了治理淮河的序幕。 九月十六日,安徽省委書記曾希聖向華東局和中央報告皖北地區災民積極擁護治淮決定的情況,並提出調配糧食的建議。九月二十一日,毛澤東將這份電報批給周恩來:「現已九月底,治淮開工期不宜久拖,請督促早日勘測,早日作好計劃,早日開工。」① 從上述毛澤東幾個批示裡,人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毛澤東關懷災民的迫切心情和治理淮河的堅定決心。 十月十四日,政務院發佈《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對治淮方針、一九五一年治淮的工作方案等作出明確規定。在抗美援朝戰爭緊張進行、國家財政十分吃緊的情況下,國家仍在當年十一月撥出治淮工程款原糧四億五千萬斤、小麥兩千萬斤,保證治淮工程按時開工。這年冬季,淮河上游、中游、下游共有八十萬民工參加治淮,奮戰八十天,建成了一條長達一百六十八公里的蘇北灌溉總渠。 第二年五月,組成由邵力子率領的中央治淮視察團,赴治淮工地檢查工作。毛澤東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這一題詞被製成四面錦旗,由中央治淮視察團分送治淮委員會和河南、皖北、蘇北治淮指揮部,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決心。 治理淮河工程,是新中國第一個全流域、多目標的水利工程。經過八個年頭的不懈治理,到一九五七年冬,治理淮河工程初見成效。國家共投入資金十二億四千萬元,治理大小河道一百七十五條,修建水庫九座,庫容量達三百一十六億立方米,還修建堤防四千六百餘公里,極大地提高了防洪洩洪能力。 在治理淮河的同時,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還決策啟動了長江荊江分洪工程和治理海河工程。 長江是中國最長的河流。它自三峽奔騰而出,到湖北宜昌以下豁然開闊,在長江中游地區形成遼闊的水網地帶,滋潤著湘鄂兩省廣袤肥沃的土地。但一到夏日,暴雨連綿,江河橫溢,又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其中,從湖北枝江到湖南岳陽城陵磯這一段,人稱「荊江」,更是首當其衝。 一九五〇年十月,毛澤東和劉少奇、周恩來聽取中南局代理書記鄧子恢的彙報,認真研究了荊江分洪工程方案。不久,荊江分洪工程獲得批准。 荊江分洪工程,直接關係到湖北、湖南兩省人民的切身利益。儘管從長遠來說對兩省人民都是件好事,但由於歷史上形成的「舍南救北」的矛盾,如何處理好湘鄂兩省的關係,就成為荊江工程能否順利實行的關鍵。 一九五二年二月十七日至十九日,中南區和湘鄂兩省有關負責人召開荊江分洪工程會議。與會者一致贊成荊江分洪工程儘快上馬,但對於一旦發生長江特大洪水時湖南是否分洪、以及分洪後湖南能否免除洪水威脅的問題,看法一時難以統一。 情況反映到周恩來那裡。二月二十三日,周恩來向毛澤東和中央作了書面報告,並送上他主持起草的《政務院關於荊江分洪工程的規定》初稿請毛澤東審閱。二月二十五日,毛澤東批示:「(一)同意你的意見及政務院決定;(二)請將你這封信抄寄鄧子恢同志」。② 隨後,經過多方商議,又對《政務院關於荊江分洪工程的規定》稿反復修改,提出了一個更充分地考慮到湘鄂兩省各自利益的方案。三月二十九日,周恩來致信毛澤東和劉少奇、朱德、陳雲,說:「送上一九五二年水利工作決定及荊江分洪工程的規定兩個文件,請審閱批准,以便公佈。關於荊江分洪工程,經李葆華③與顧問布可夫④去武漢開會後,又親往沙市分洪地區視察,他們均認為分洪工程如成,對湖南濱湖地區毫無危險,且可減少水害。工程本身關鍵在兩個閘(節制閘與進洪閘)。據布可夫設計,六月中可以完成。中南決定努力保證完成。我經過與李葆華電話商酌,並轉商得鄧子恢同志同意,同時又與傅作義⑤面商,決定分洪工程規定修改如現稿。這樣可以完全解除湖南方面的顧慮,因工程不完成決不分洪,完成後是否分洪還要看洪水情況,並須得政務院批准。」⑥三月三十一日,政務院發佈了《關於荊江分洪工程的規定》。 一九五二年四月五日,荊江分洪工程全面開工。五月,中央人民政府委派水利部部長傅作義到荊江分洪工程工地慰問。臨行前,毛澤東為工程題詞:「為廣大人民的利益,爭取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這項工程由於決心大,準備充分,只用了兩個半月就全部完成。 荊江分洪工程竣工後,很快就經受了特大洪水的考驗,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一九五四年夏季,長江流域連降暴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發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在洪峰到來之際,經中央批准,先後三次啟動荊江分洪工程,保住了荊江大堤。毛澤東得知這一喜訊,再次揮筆題詞:「慶祝武漢人民戰勝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還要準備戰勝今後可能發生的同樣嚴重的洪水。」 治理海河工程,是和治理淮河的工程幾乎同時開始的。 海河並不長,卻匯合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以及大大小小的眾多支流,構成華北平原的一個重要水系。由於當時海河流域雨量集中,地勢平緩,特別在夏季一遇暴雨便氾濫成災,直接威脅著華北平原主要產糧區和北京、天津兩大城市的安全。 修建官廳水庫,是治理海河的一項關鍵工程。清朝末年就有人提出這樣的建議,但由於兵荒馬亂、政府腐敗,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始終沒有實現。新中國成立後,在毛澤東關懷下,經政務院批准,官廳水庫工程在一九五一年十月正式開工。 官廳水庫可蓄水二十二億多立方米,是繼治淮工程和荊江分洪工程之後,新中國興建的又一個大型水利工程。一九五四年四月十二日,毛澤東在官廳水庫竣工前夕,視察了工地。水庫建成後,又親筆題詞:「慶祝官廳水庫工程勝利完成。」 黃河,是舉世聞名的多災的河流。在可考的歷史記載中,平均每十年就有四次決口。新中國建立以後,首先進行了引黃灌溉濟衛工程。它和治理海河工程、荊江分洪工程、官廳水庫工程一起,被稱為新中國初期的四大水利工程。 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六日至十一月一日,毛澤東利用中央批准他休假的時間,順著山東、河南、平原三省黃河沿岸,專程考察黃河。 十月二十五日,毛澤東離開北京,第一站到濟南。二十七日,毛澤東視察了濟南附近的黃河地段。他站在堤壩上,凝神望著黃河水,問道:這裡的黃河底比濟南城內地面要高出多少?陪同的人回答:高出六到七米。毛澤東囑咐說:要把大堤、大壩修牢,千萬不要出事。雨季大水,要發動群眾上堤防守,必要時軍隊要上去堅決死守,不能出事。還說:我深知黃河洪水為害,黃河側滲也會給人民造成災害。你們可以引黃河水淤地,改種水稻,疏通小清河排水,讓群眾吃大米,少吃地瓜。 二十八日,毛澤東乘坐專列前往徐州⑦。途經當年的淮海戰場時,毛澤東觸景生情,向周圍人說起當年指揮淮海戰役的一些情景。到了徐州,剛下火車,就聽徐州市負責人彙報工作。徐州市負責人表示,事先不知道主席要來,沒有準備。毛澤東說:我就愛聽沒有準備的彙報。 在徐州,毛澤東登上雲龍山頂,遠眺清朝咸豐五年銅瓦廂決口改道以前的黃河故道。他深有感慨地說:過去黃河流經這裡七百多年,泥沙淤積很多,夏秋季節常常決口,氾濫成災,給群眾生產、生活造成極大困難。乾隆皇帝四次到這裡視察,研究治理黃河的問題。但由於各種原因,他治不好黃河。現在解放了,人民當家作主,我們應當領導人民,把黃河故道治好,變害為利。山上山下、城市道路兩旁,都要多栽樹,防風固沙,改善人民生活環境,治理戰爭創傷,建設好我們的國家。 二十九日,毛澤東乘專列來到河南省蘭封縣⑧。為了不給地方增加接待負擔,他提出,當晚就住在專列上。 ①毛澤東給周恩來的批語,手稿,1950年9月21日。 ②毛澤東給周恩來的批語,手稿,1952年2月25日。 ③李葆華,當時是水利部副部長。 ④布可夫,蘇聯水利專家。 ⑤傅作義,當時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水利部部長。 ⑥周恩來給毛澤東並劉少奇、朱德、陳雲的信,手稿,1952年3月29日。 ⑦徐州,當時屬山東省管轄。 ⑧蘭封縣,今屬蘭考縣。1954年,蘭封、考城兩縣合併,改稱蘭考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