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為恢復國民經濟而鬥爭(1)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消滅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餘軍隊,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整個大陸。實現全國統一,已是指日可待。毛澤東把注意的重點逐漸從軍事戰線移到經濟戰線。此時他最關心的是國民經濟能否迅速地恢復和發展,極度嚴重的經濟困難能否儘快渡過。這是關係新生政權能否維持和鞏固的根本問題。

  這一點,毛澤東早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就明確地指出來了。他說:「從我們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們的眼睛就要向著這個城市的生產事業的恢復和發展。務須避免盲目地亂抓亂碰,把中心任務忘記了,以至於佔領一個城市好幾個月,生產建設的工作還沒有上軌道,甚至許多工業陷於停頓狀態,引起工人失業,工人生活降低,不滿意共產黨。這種狀態是完全不能容許的。」他把話說得很重:「如果我們在生產工作上無知,不能很快地學會生產工作,不能使生產事業盡可能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獲得確實的成績,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並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們就不能維持政權,我們就會站不住腳,我們就會要失敗。」①

  剛剛誕生的新中國,正面臨著國民經濟嚴重衰退和全面萎縮的嚴峻形勢。農業減產,工廠倒閉,交通梗阻,物資奇缺,物價飛漲,失業眾多。一九四九年夏季的特大洪水,更使得經濟困難局面雪上加霜。一九四九年的全國生產,同歷史上最高生產水平相比,工業總產值下降了一半,其中重工業下降百分之七十,輕工業下降百分之三十,農業大約下降百分之二十五,糧食總產量僅為二千二百五十多億斤。人均國民收入只有二十七美元,相當於亞洲國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

  這種經濟萎縮,在全國最富庶的上海和江浙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由於國民黨政府在敗逃前的大規模掠奪和劫運,這些地區的資金和物資嚴重匱乏,大批民族資本企業到了連簡單再生產都無法維持的地步。在大工業城市上海,剛解放時,全市煤的存量只夠用一個星期,棉花和糧食的存量不足維持一個月的消費。全市一萬三千六百四十七家私營工廠中,開工戶數隻占總數的四分之一。相對景氣的棉紡織業,每星期也只能開工三個晝夜。②

  中國共產黨從國民黨政府手裡接收下來的就是這麼一個爛攤子。由於物價暴漲,更引起社會的動盪不安。在新中國成立舉國歡慶的日子裡,卻連續出現多次大的物價波動。每一次物價波動,都是由金融投機資本比較集中的上海等大城市領頭帶起來的。在上海物價暴漲時,出現了商店拒收人民幣的情況,有些人興高采烈,以為共產黨的勢力將隨著人民幣的消失而被擠出大上海。

  中國共產黨在軍事上、政治上取得的巨大勝利,同在經濟上遇到的嚴重困難,形成強烈對比。有些人對共產黨管理經濟的能力表示懷疑,有的人根本就不相信共產黨會把經濟管好。他們在觀望,說「共產黨在軍事上得了滿分,在政治上是八十分,在經濟上恐怕要得零分」。

  面對這種嚴峻的經濟形勢,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把平抑物價作為穩定經濟、穩定社會、穩定人心的中心環節,大刀闊斧地加以解決。毛澤東把這一重任交給了有理財之能的陳雲。一九四九年七月,以陳雲為主任的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一成立,便立即投入平抑物價和統一財經工作的戰鬥。

  平抑物價的關鍵,在於穩住上海和其他幾個大城市的物價,尤其以上海為主。只有穩住上海,才能穩住全國。在上海剛解放不久,一九四九年六月十日,經毛澤東同意,上海市軍管會曾採取斷然措施,查封金融投機的大本營上海證券大樓,沉重地打擊了破壞金融的非法活動,取得「銀元之戰」③的勝利,使人民幣得以比較順利地進入市場流通。

  「銀元之戰」以後,人民幣的地位得到鞏固,但是上海以至全國的物價並沒有停止上揚的勢頭。在「銀元之戰」中受到打擊的上海投機資本不甘心失敗,很快轉向糧食、棉紗和煤炭市場,利用物資極其匱乏的機會,大做投機生意,引發又一次全國性漲價狂潮。從七月底到十月中旬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上海物價平均指數上漲了一點五倍,北京、天津等城市上漲一點八倍。④有些人發出狂言,說:「只要控制了兩白一黑,就能置上海於死地。」

  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以上海為主戰場,打一場平抑物價的「殲滅戰」。就在投機資本哄抬物價、囤積居奇的時候,按照中共中央的統一部署,大批糧食、棉紗、煤炭從全國各地緊急調往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十一月二十五日,在物價上漲最猛的那天,各大城市按照中央統一部署,一起動手,雙管齊下,一方面敞開拋售緊俏物資,使暴漲的物價迅速下跌;另一方面收緊銀根,徵收稅款。這樣一來,投機商資金周轉失靈,囤積物資貶值,兩頭失踏,紛紛破產。到十二月十日,「米糧之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上海一位有影響的民族資本家在事後說:「六月銀元風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壓下去的。這次僅用經濟力量就能壓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想不到的。」

  經過「銀元之戰」和「米糧之戰」兩次交鋒,民族資產階級對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財能力有所認識,開始認真考慮要接受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初步取得穩定市場的主動權,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創造了條件。

  隨後,中共中央又決定,採取統一全國財經工作的重大步驟,改變戰爭年代分散管理、各自為政的財政體制,由中央人民政府統籌全國的財政收支、物資調度和現金管理,做到統一計劃,令行禁止。這一措施,有效地鞏固了平抑物價的成果,控制住通貨膨脹的勢頭。到一九五〇年三月,全國的物價就完全穩住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留下的通貨膨脹的嚴重後遺症完全消除。飽受幾十年惡性通貨膨脹之苦的中國老百姓,終於過上了物價穩定的安心日子。

  在平抑物價和統一財經工作的鬥爭中,陳雲表現出很高的領導能力和政策水平,毛澤東十分稱讚。他在一次談話中說:陳雲同志有這樣的能力,我在延安時期還沒有看得出來,可稱之為「能」。⑤

  毛澤東還高度評價這兩場鬥爭的勝利,認為它們的意義不下於淮海戰役。

  平抑物價、統一財經,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實現了,取得出乎人們意料的勝利,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創造了條件。但是,恢復國民經濟從哪裡入手?採取什麼步驟?實行什麼方針?大約要用多長時間?這些問題,必須先有一個全盤的考慮,有一個明晰的思路,來作出明確的回答。毛澤東正是這樣做了。

  早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提出,在推翻了國民黨統治,建立起人民政權,並且根本解決了土地問題以後,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動員一切力量恢復和發展生產事業,這是一切工作的重點所在。

  一九四九年七月三十一日,毛澤東明確地提出為爭取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必須完成三項根本性質的工作。他估計,要完成這三項工作,必須準備用三年左右的時間。

  毛澤東寫道:

  「二十二年的人民解放戰爭告訴我們,在任何一個驅逐敵人建立人民政權的區域,必不可免地要經過一個困難的時期。這種困難是能夠克服的,但須付以必要的時間和艱苦的努力。有些地方,有幾個月或者一年的時間就夠了,有些地方則須經過兩年、三年,甚至更多的時間,才能使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項工作完全脫離敵人所造成的舊的混亂的軌道,而完全走上新的鞏固發展的軌道。為著克服困難,必須完成幾項根本性質的工作,這就是:(一)消滅封建勢力,使農民得到土地;(二)實行精兵簡政,簡省國家開支;(三)在上列兩項基礎之上初步地恢復和發展一切有益的工業和農業生產。沒有這幾項根本性質的工作,所謂克服困難,只是一句空話。而要完成上述幾項工作,在新解放的南方和西北各省,一般地說來,必須準備付以三年左右的時間,過於性急是沒有用的。」⑥

  毛澤東寫這段話的時候,全國還沒有解放,共和國還沒有成立,其中所講的內容雖然是就一些地區而言的,但它具有普遍意義,同樣適用於整個國家。

  七屆二中全會後不久,四月中旬,毛澤東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一個被稱為「四面八方」的重要經濟政策,即「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⑦這實際上是整個經濟恢復時期的指導方針。

  ①《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28頁。
  ②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上海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版,第71頁。
  ③「銀元之戰」,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後,金融投機分子掀起了一次銀元漲價風,每枚銀元的黑市價格,從人民幣的600多元上漲到1800多元,帶動了整個物價上漲。6月10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查封了證券大樓,平息了這場銀元漲價風。
  ④轉引自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關於制止物價猛漲的指示,1949年11月13日。
  ⑤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修訂本)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92頁。
  ⑥毛澤東在修改新華社的《我們是能夠克服困難的》社論時加寫的話,1949年7月31日。見《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315頁。
  ⑦轉引自劉少奇在中共天津市委會議上的講話,1949年4月18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