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大決戰的日日夜夜(1)


  人們期待已久的戰略大決戰終於來到了。

  這次大決戰,是由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一環緊扣一環地組成的。三大戰役從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開始,到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一日結束,歷時四個月零十九天,殲滅國民黨正規軍一百四十四個師(旅),非正規軍二十九個師,共一百五十四萬多人。這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歷史上,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罕見的壯麗篇章。

  這場氣勢磅礴的大決戰,生動地體現出毛澤東作為卓越的軍事家那種高瞻遠矚、全域在胸的戰略眼光和多謀善斷的驚人膽略。當決戰開始時,國民黨軍隊的數量還多於人民解放軍,裝備更比人民解放軍好。南京政府仍統治著全國四分之三的地區和三分之二的人口。但毛澤東不僅看透這個表面上的龐然大物其實已異常虛弱,無法擺脫戰備上全面被動的地位;並且敏銳地察覺他們正打算實行戰略撤退而一時還舉棋不定,難下決心。正是在這種稍縱即逝的關鍵時刻,毛澤東依據對客觀形勢的冷靜分析,當機立斷,毫不猶豫地抓住時機,發動了這場人民解放戰爭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戰略大決戰。

  這場大決戰,是從遼沈戰役開始的。

  為什麼毛澤東要選擇東北戰場作為這場大決戰的起點?葉劍英作過詳細的分析:「毛澤東同志在緊緊地抓住決戰時機的同時,又正確地選擇了決戰方向。當時全國各戰場的形勢雖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利於人民解放軍的作戰,但敵人在戰略上卻企圖儘量延長堅守東北幾個孤點的時間,牽制我東北人民解放軍,使我軍不能入關作戰;同時,敵人又準備把東北敵軍撤至華中地區,加強華中防禦。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把戰略決戰的方向,指向華北戰場,則會使我軍受到華北、東北敵人的兩大戰略集團的夾擊而陷於被動;如果我們把戰略決戰的方向首先指向華東戰場,則會使東北敵人迅速撤退,而實現他們的戰略收縮企圖。因此,東北戰場就成為全國戰局發展的關鍵。當時東北戰場的形勢對我又特別有利。在敵軍方面:孤立分散,態勢突出,地區狹小,補給困難;長春被圍,無法解救,或撤或守,舉棋未定。在我軍方面:兵力優勢,裝備較好;廣大地區,聯成一片;土改完成,後方鞏固;關內各區,均可支援。東北人民解放軍殲滅了東北敵軍,就能粉碎敵人戰略收縮的企圖;就能實施戰略機動,有利於華北、華東戰場的作戰;就能以東北的工業支援全國戰爭,使人民解放軍獲得戰略的總後方。根據上述情況,毛澤東同志將戰略決戰方向,首先指向東北戰場的衛立煌集團,這就將戰略決戰的初戰勝利放在穩妥可靠的基礎上。這是毛澤東同志宏圖大略全域在胸投下的一著好棋子。決戰首先從局部的優勢開始,進而爭取全域上的更大優勢。由於迅速而順利地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勝利,就使全國戰局急轉直下,使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①

  那時候,東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還有四個兵團,十四個軍,四十四個師,加上地方武裝共五十五萬人,但已經被分割和壓縮在長春、瀋陽和錦州三塊互不聯繫的據點和地區內。東北人民解放軍不但在一九四七年的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冬季攻勢中殲滅了國民黨軍隊近三十萬人,自身也迅速壯大,野戰部隊已發展到五十三個師,加上地方部隊已超過一百萬人,經過近半年的大練兵,部隊的軍事素質和政治素質有很大的提高。人民解放軍已佔有顯著優勢。

  對長春、瀋陽、錦州這三塊孤立的據點,先從哪裡打起?一九四八年二月七日,毛澤東還在陝北時就曾致電東北野戰軍提出「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設想。電報說:「你們應準備對付敵軍由東北向華北撤退之形勢。蔣介石曾經考慮過全部撤退東北兵力至華北,後來又決定不撤。這主要是因為南線我軍尚未渡過長江及北線我軍尚未給蔣軍以更大打擊的原故。」他問道:「你們上次電報曾說錦州方向無仗可打,該方向情況究竟如何?如果我軍能完全控制阜、義、興、綏、榆、昌、灤地帶,對於應付蔣軍撤退是否更為有利?」並著重指出:「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②

  這是一個大膽的設想。但當時毛澤東還是在徵求意見,並沒有下最後的決斷。林彪對主力從北滿遠道南下攻打國民黨軍隊堅固設防、並在周圍有若干據點的錦州卻顧慮重重,擔心如果久攻不下,敵人援兵從華北和海上增援,將會陷解放軍於被動地位,再三提議先打長春,並在四月十八日報告軍委,強調進攻長春的有利條件,「計劃在十天半月左右的時間內全部結束戰鬥」。四月二十二日,毛澤東複電同意先打長春,而又指出:「我們同意你們先打長春的理由是先打長春比較先打他處要有利一些,不是因為先打他處特別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難。」③五月下旬,東北野戰軍以兩個縱隊試攻,發現攻佔長春並不像預期那樣容易,改用嚴密圍困的辦法。

  七月二十日,林羅劉將東北局常委重新討論後認為「我軍仍以南下作戰為好,不宜勉強和被動的攻長春」,「到八月中旬時,我軍即以最大主力開始南下作戰」④的意見上報軍委。二十二日又致電軍委:「如華北敵人確實空虛,則我軍南下與晉察冀[部隊]配合作戰,則有全部殲滅敵人,奪取天津、北平的重大可能;同時,亦必然引起長春、瀋陽敵人撤退,達到解放東北的可能。」同時,提出一個要求:「如能將傅作義調動一兩個軍向西去,我們就可能全部殲滅北平、天津、張家口、保定、唐山、大同之敵的把握。」⑤

  毛澤東在接到這個電報後,就在二十二日深夜複電林羅劉:「攻擊長春既然沒有把握,當然可以和應當停上這個計劃,改為提早向南作戰的計劃。在你們準備攻擊長春期間,我們即告知你們,不要將南進作戰的困難條件說得太多太死,以致在精神上將自己限制起來,失去主動性。」⑥並指示他們要加緊進行政治動員和糧食準備,否則八月間還不能打響;關於具體作戰計劃,望他們詳加考慮,擬出全盤方案電告。

  為了將傅作義主力向西引開,以配合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作戰,毛澤東八月三日在西柏坡召見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和華北第二兵團第二政治委員楊成武,同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一起向他們交待「東北打,華北牽」的任務。毛澤東先讓聶、楊看了由他起草的七月二十二日、七月三十日給林羅劉的兩份電報,在聶、楊表示完全同意後,毛澤東宣佈組成華北第三兵團,由楊成武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二十天內完成一切準備,進軍綏遠,開闢新的戰場,把傅作義部主力拖到平綏線,配合東北作戰。並問楊成武有什麼困難?楊成武回答說:「沒有困難,保證完成中央交給的任務。」毛澤東笑了笑,說:「不對,出兵綏遠,困難是很多的!」他一一作了分析:綏遠是傅作義的老窩,他搞堅壁清野,你們去了會吃不上飯;要華北供給支援你們,也是很困難的;還有戰鬥可能很不順手。毛澤東要他們把困難想透,想出解決困難的辦法,做好充分的準備。楊成武聽後,很受感動:「毛主席日理萬機,全國各個戰場都需要他嘔心瀝血,真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既向部下交待任務,又為部下把執行任務的困難想透。他是那樣瞭解情況,全國的各個戰場上就如同一盤棋,全在他的指掌之中。」⑦

  八月八日和十一日,林、羅、劉又兩次致電中央軍委,先是提出:東北主力行動時間,須視楊成武部行動的遲早才能確定;後來又提出:「南下則因大批糧食的需要無法解決」,「目前對出動時間,仍是無法肯定。」⑧

  ① 葉劍英:《偉大的戰略決戰》,《星火燎原》選編之十,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82年8月版,第6、7頁。
  ② 毛澤東致林羅劉,並朱劉電,1948年2月7日。
  ③ 毛澤東致林羅高陳李劉譚電,1948年4月22日。
  ④ 林羅劉致中央軍委電,1948年7月20日。
  ⑤ 林羅劉致中央軍委電,1948年7月22日。
  ⑥ 中央軍委致林羅劉並告東北局電,1948年7月22日。
  ⑦ 楊成武:《戰華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31、132頁。
  ⑧ 林羅劉致中央軍委電,1948年8月11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