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和戰之間的抉擇(5)


  三月十六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關於反對國民黨修改政協決議和憲法草案原則致周恩來的電報上,加寫了一段話:「最近時期一切事實證明,蔣介石反蘇反共反民主的反動方針一時不會改變。只有經過嚴重鬥爭,使其知難而退,才有作某些較有利於民主的妥協之可能。」第二天他又致電周恩來,指出:國民黨「二中全會決議很壞,我們應展開批評攻勢,針鋒相對,寸土必爭」,「我黨國府名單及國大代表名單暫勿提出」。

  基於這些認識,從三月中旬開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逐步加強對蔣介石集團的批評和揭露,加強各項應變準備。

  怎樣看待這一段歷史呢?這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的一次中央會議上,劉少奇說過一段話:在一、二月份,是糊塗了一下。現在證明和平是不可能的了。但和雖不可能,談判仍是必要的,因為人民要和平。⒃毛澤東也說:在七大時,我們估計在日本投降後如果不克服蔣介石和中國的斯科比事件,中國的內戰就不可避免。今年一、二月間似乎變了。後來還是證明七大估計是正確的。談判是有成績的,教育了人民,黨內也是一個教育的過程。毛澤東還舉例說:「復員就吃了虧,部隊不充實,減少了民兵。」⒄

  總的說來,中國共產黨也好,毛澤東也好,雖曾一度對時局和平發展的估計偏于樂觀,但並沒有完全陷入對和平的幻想中,更沒有因此而放棄人民手裡的武裝力量。到這年三月以後,隨著蔣介石破壞政協決議的行動暴露得越來越明顯,中共中央很快就總結了經驗教訓,而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的重點轉到準備應付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上來,對複雜的事物有這樣一個認識過程,是不奇怪的。

  隨著蔣介石全面內戰步伐的加緊,一九四六年三月以後,國內的軍事形勢出現了「關內小打,關外大打」的局面。

  關外,就是指東北地區。這個地區東、北、西三面同朝鮮、蘇聯、蒙古接壤;南面,陸上同華北地區銜接,海上隔渤海同山東半島相望,人口三千余萬,資源豐富,重工業比較發達,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軍隊在蔣介石不抵抗的命令下撤入關內,東北人民從此陷入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血腥統治之下。東北軍一批愛國將領,在民眾支持下,自發地組織東北義勇軍奮起抗擊。中共滿洲省委一面派人到各地義勇軍中參加抗日,一面組織東北人民武裝起來開展遊擊戰爭。一九三六年,東北各地抗日武裝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成東北抗日聯軍。後來,在日軍重兵「討伐」,「清剿」下,抗日聯軍一部分部認撤退到中蘇邊境地區活動,小部分仍在日本佔領區內進行隱蔽鬥爭。一九四五年八月蘇聯對日宣戰後,抗日聯軍配合蘇聯紅軍作戰,八路軍在冀熱遼邊和山東的武裝也迅速深入遼南。

  毛澤東一向十分重視東北。一九四五年中共七大期間,他曾指出: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麼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但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中共中央並沒有更多地派遣部隊進入東北。蘇聯紅軍進入東北後,根據延安總部的命令,冀熱遼軍區司令李運昌就近組織部隊挺進遼寧,配合蘇聯紅軍作戰。中共中央還決定以晉綏軍區政治委員林楓率千余幹部先行進入東北,抓緊時機開展工作;命令原屬東北軍的山東軍區萬毅支隊等向熱河急進,待查明情況後準備進入東北。在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二十六日的兩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都談了東北問題。他說:限於中蘇條約,蘇聯不能直接援助我們。我們先派幹部去是確定的,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軍隊去不去,還不一定。要看情況。⒅

  毛澤東赴重慶進行談判後,主持中央工作的劉少奇根據獲知的東北政治、軍事情況,經同在重慶的毛澤東、周恩來研究後,制定了以發展東北和熱察兩省為中心的「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並立即決定從關內各解放區抽調大批主力部隊晝夜兼程急進,進入東北。

  蔣介石同樣十分重視東北。通過《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他取得了接收東北的法定身分。八月三十一日,他明令將東北三省劃分為九省三市,任命熊式輝為東北行轅主任,準備進入東北,從蘇軍手中接收政權。他在駐華美軍幫助下,經海上運送軍隊登陸秦皇島,向東北挺進,並任命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他還收編了偽滿軍及日軍共二十余萬人及大批土匪武裝,要他們「保持武器」,「為自身安全而奮鬥」。蔣介石對他的部下說:「東北不是中國革命的策源地,而是中國革命的歸宿地。經過本黨這三十年來不斷的奮鬥,我們中國的革命已經快得到歸宿了。希望各位在這最後成功的時候,格外奮起,格外努力,完此一簣,以竟全功。」⒆

  一九四五年冬,蘇方多次表示要將中長路及其沿線各大中城市移交給國民黨政府,並要求中共領導下的部隊迅速撤離這些地區後,劉少奇一再為中共中央起草指示,告訴東北局:獨佔東北已無可能,東北局除部署一定力量力求插足長春路沿線及各大城市外,應以大部分力量分散到東滿、西滿、南滿、北滿之廣大鄉村及中小城市與次要鐵路,以爭取我在東北的一定地位。

  十二月二十八日,病休中的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指出: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是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地。建立這種根據地必須經過艱苦奮鬥。在國民黨已占或將占東北的大城市和交通幹線的情況下,這種根據地應建立在「距離國民黨佔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鄉村」,而在靠近國民黨佔領區的遊擊區內,「應當作充分的工作,在軍事上建立第一道防線,決不可輕易放棄」。《指示》強調:適應東北的實際情況,必須在工作上有一個大的轉變。全黨「必須人人下決心,從事最艱苦的工作,迅速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必須「將正規軍的相當一部分,分散到各軍分區去,從事發動群眾,消滅土匪,建立政權,組織遊擊隊、民兵和自衛軍,以便穩固地方,配合野戰軍,粉碎國民黨軍的進攻」。⒇這個極富遠見的指示,明確了東北工作的方向,對日後全國解放戰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上中旬,美國以三十一艘運輸艦把國民黨兩個軍分別從九龍和越南海防運送到秦皇島登陸,並連續攻佔了已被八路軍從日偽軍手中解放的山海關和綏中、錦州等北寧路上的要點。一九四六年一月國共在關內實現停戰後,蔣介石一面要求蘇軍暫緩自東北撤軍,一面要求美方加大海運能力,加速運兵東北。到一九四六年三、四月間,包括熱河方向在內,已有七個軍約二十五萬人的正規軍進入東北,佔領了瀋陽以及鞍山、營口等城市,企圖利用關內停戰的機會,在關外大舉進攻,力爭消滅中共領導的部隊,或把他們壓縮到僻遠山區,處於不利地位,再通過談判解決東北問題。

  陸續進入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各部隊,在國民黨軍隊沒有趕到前,已在東北各地取得很大發展,並於一九四五年十月同東北抗日聯軍合編,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一九四六年一月七日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一月十三日國共停戰後,中共中央原來估計,東北地區在經過談判後也有實現停戰的可能。為了爭取在談判中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要求東北民主聯軍準備集中兵力「在我完全防禦有利條件下(退避三舍之後)給進攻之頑以堅決徹底殲滅之打擊」,並指出:「這是歷史新階段中的最後一戰,將會決定東北今後大局」,因而要「不怕以最大犧牲,求得這一作戰勝利。」

  東北民主聯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乘蘇軍已從中長鐵路撤軍而國民黨軍隊還滯留于西滿的有利時機,在三月中旬攻佔四平,四月中、下旬先後攻佔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重要城市,殲滅被國民黨加委的偽滿軍和土匪武裝三萬餘人。至此,中長鐵路的開原以北段已全部處於東北民主聯軍控制之下,形成了背靠北滿、依託內線迎擊大舉北上的國民黨軍隊的有利戰略態勢。

  三月中旬,在中共談判代表團的力爭下,東北停戰問題列入軍事三人小組談判的議事日程。三月二十七日,又達成了《調處東北停戰的協議》。但蔣介石不想在東北實行停戰,堅持必須佔領哈爾濱、長春、四平並控制中長鐵路後,才能談停戰問題。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他一面指令杜聿明指揮新一軍和七十一軍從瀋陽地區北進,限令在四月二日前佔領四平,再向長、哈、齊推進,一面請求美國再協助運送五萬兵力進入東北。

  剛剛恢復工作的毛澤東,對蔣介石的企圖早已料到。他認為:蘇軍將於四月完成撤軍。蔣介石必將部署部隊自瀋陽北進和我爭奪長春、哈爾濱。不給向北進攻解放區的國民黨軍隊以有力打擊,東北是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停戰的,東北解放區後方也難以鞏固。在這種特殊情況下,經取得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領導人的共識後,定下了「不惜重大傷亡(例如一萬至二萬人)」阻滯國民黨軍隊北進,以爭取在東北實現停戰的決心。

  三月下旬,國民黨新一軍、七十一軍自瀋陽地區北進,在遭到東北民主聯軍頑強抗擊,並在四平西南被殲一個師的大部後,於四月中旬逼近四平市區。這時,返國述職的美國特使馬歇爾已經返華,並提出東北停戰方案。為了爭取在有利態勢下實行停戰,毛澤東在四月二十六日致電林彪、彭真:「望加強四平守備兵力,鼓勵堅守,挫敵銳氣,爭取時間。」(21)二十七日至三十日,又多次致電林彪,指出:在停戰前國民黨軍隊可能繼續發動幾次猛烈的進攻;我軍必須「死守四平,寸土必爭」。

  ⒃劉少奇在中共中央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46年11月21日。
  ⒄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46年11月21日。
  ⒅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45年8月23日。
  ⒆《蔣總統集》,臺灣「國防研究院」印行,第1522頁。
  ⒇《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79、1182頁。
  (21)中共中央致林,並告彭電,1946年4月26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