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建設邊區,戰勝困難(4)


  為了減輕老百姓的負擔,毛澤東抓了兩件事。一是號召積極開展以農業為中心的大生產運動;二是實行精兵簡政。

  黨、政、軍、民、學參加的大生產運動是從軍隊開始的。當時,朱德首先提出「屯田軍墾」的建議,得到毛澤東的支持。一九三九年秋從華北調回陝甘寧邊區擔負保衛黨中央和保衛邊區任務的第一二〇師三五九旅,在旅長王震率領下開赴荒無人煙的南泥灣,開荒生產,很快成為生產戰線上的一面旗幟。經過幾年艱苦奮鬥,南泥灣的面貌發生深刻變化,成為「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江南」。一九四三年九月,毛澤東到南泥灣視察時,看到他們取得的成就,非常興奮,他說:「困難,並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動手征服它,它就低頭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們沒有外援,假定將來有了外援,也還是要以自力更生為主。」(40)

  在軍隊的帶動下,機關和學校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毛澤東和中央以及地方各部門負責人都帶頭開荒生產,交公糧。毛澤東在楊家嶺窯洞對面的山溝裡,開墾了一塊長方形的地,種上蔬菜,一有空就去澆水、拔草。通過大生產運動,邊區實現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目標。單單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二年兩年中,軍隊和機關學校靠自己動手而獲得解決的部分,占了整個需要的大部分。毛澤東說:「這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未有的奇跡,這是我們不可征服的物質基礎。」它不僅支持了艱苦的抗戰,而且積累了經濟建設的經驗,培養了一批幹部,這是不能拿數字來計算的無價之寶。

  在這個時期中,毛澤東還要求邊區政府全力支持農民發展生產。他認為農民富裕起來了,才能有力地支持抗戰。西北局和邊區政府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採取了三項措施:第一,制定優待移民、難民的政策,鼓勵他們開荒生產;第二,開展減租減息,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第三,倡導勞動競賽,表彰勞動模範。這些措施推動了群眾性的大生產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湧現出大批勞動英雄。農民獲得實際好處後,更加把自己的命運同共產黨、八路軍緊緊地聯在一起。

  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毛澤東號召開展變工互助,把農業勞動力組織起來。毛澤東後來總結這樣做的好處是:「在農民群眾方面,幾千年來都是個體經濟,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這種分散的個體生產,就是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而使農民自己陷於永遠的窮苦。克服這種狀況的唯一辦法,就是逐漸地集體化;而達到集體化的唯一道路,依據列寧所說,就是經過合作社。」毛澤東強調:組織起來,「這是人民群眾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窮苦變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戰勝利的必由之路。每一個共產黨員,必須學會組織群眾的勞動。」(41)

  邊區只有很少的一點工業。毛澤東認為,它的數目雖小,意義卻非常遠大,是最有發展、最富於生命力、足以引起一切變化的力量。他在給博古的一封信中寫道: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是工廠與合作社(變工隊在內)而不是分散的個體經濟,是機器而不是手工,「這是馬克思主義區別於民粹主義的地方」。「現在的農村是暫時的根據地,不是也不能是整個中國民主社會的主要基礎。由農業基礎到工業基礎,正是我們革命任務。」(42)

  精兵簡政這個「極其重要的政策」是黨外人士、不久擔任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銘提出來的。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在陝甘寧邊區二屆一次參議會上,李鼎銘等提出有關財政問題的提案,建議「政府應徹底計劃經濟,實行精兵簡政主義,避免入不敷出經濟紊亂之現象」。還提出了五項具體實施辦法。這個議案提出後,曾產生爭議。有些人擔心這會使邊區在遭到敵軍進攻時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抵擋。毛澤東看到李鼎銘等的提案後非常重視,他把整個提案抄到自己的本子上,重要的地方用紅筆圈起,並在一旁加了一段批語:「這個辦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們的機關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對症藥」。(43)毛澤東後來說:「『精兵簡政』這一條意見,就是黨外人士李鼎銘先生提出來的;他提得好,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採用了。」十二月,中共中央發出精兵簡政的指示,要求切實整頓黨、政、軍各級組織機構,精簡機關,充實連隊,加強基層,提高效能,節約人力物力。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陝甘寧邊區先後進行三次精簡,取得很大成效。

  中共中央下決心實行精兵簡政的主要原因,毛澤東當時是這樣說的:「敵後的嚴重的必然趨勢就是縮小。敵後變化是突然的,在事變後再幹就被動,故要主動和定出辦法」,(44)「在目前,戰爭的機構和戰爭的情況之間已經發生了矛盾,我們必須克服這個矛盾。敵人的方針是擴大我們這個矛盾,這就是他的『三光』政策。假若我們還要維持龐大的機構,那就會正中敵人的奸計。假若我們縮小自己的機構,使兵精政簡,我們的戰爭機構雖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而因克服了魚大水小的矛盾,使我們的戰爭的機構適合戰爭的情況,我們就將顯得越發有力量,我們就不會被敵人戰勝,而要最後地戰勝敵人」。(45)依據這種分析,毛澤東強調精兵簡政是克服困難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

  為了切實貫徹中共中央關於精兵簡政的精神,毛澤東多次致電華北、華中各抗日根據地,要求他們下大決心實行徹底的精兵簡政,否則「弄到民困軍愁,便有坐斃危險」。(46)在這期間,為了加強陝甘寧邊區的領導,他派原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李維漢到邊區政府工作,希望他到任後,團結內部,在執行黨的各項政策中帶個頭,自覺承擔起試驗、推廣、完善政策的任務。(47)毛澤東還為陝甘寧邊區等抗日根據地的精兵簡政工作制定出具體原則和辦法。他強調:這一次精兵簡政,必須是嚴格的、徹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癢的、局部的。在這次精兵簡政中,必須達到精簡、統一、效能、節約和反對官僚主義五項目的。毛澤東的一系列指示和部署對邊區和其他抗日根據地的精兵簡政工作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是毛澤東常愛說的一句成語。到一九四二年底,陝甘寧邊區人民經過艱苦奮鬥在經濟上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在這幾年的精心探索中,毛澤東對經濟工作也積累起比較豐富的經驗。十二月,他為西北局高幹會提供的《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的長篇書面報告就是這些經驗的總結。

  為了寫好這篇報告,毛澤東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他請李富春、南漢宸等協助收集整理了有關糧食、稅收、貿易、金融、財政、供給等方面的大量材料,並告訴他們:每個材料「要說政策、說工作,是向廣大的幹部說話,使他們看了懂得政策的方向,懂得工作的作法。在說政策說工作時要批評錯誤意見,批評工作缺點,使他們有所警惕。每樣要有點歷史,有點分析,又有一九四三年應如何作法。」(48)

  在報告中,毛澤東著重批評了那種離開發展經濟而單純在財政收支問題上打主意的錯誤思想,指出:「他們不知道財政政策的好壞固然足以影響經濟,但是決定財政的卻是經濟。未有經濟無基礎而可以解決財政困難的,未有經濟不發展而可以使財政充裕的。」「忘記發展經濟,忘記開闢財源,而企圖從收縮必不可少的財政開支去解決財政困難的保守觀點,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關於人民負擔問題,他批評了那種不顧戰爭需要、單純地強調政府應施「仁政」的錯誤觀點,寫道:「為了抗日和建國的需要,人民是應該負擔的,人民很知道這種必要性。在公家極端困難時,要人民多負擔一點,也是必要的,也得到人民的諒解。」同時,他還批評了另一種錯誤觀點,就是「不顧人民困難,只顧政府和軍隊的需要,竭澤而漁,誅求無已」。他說:「我們一方面取之於民,一方面就要使人民經濟有所增長,有所補充」,「使人民有所失同時又有所得,並且使所得大於所失,才能支持長期的抗日戰爭」。他總結起來說:「我們黨的正確的口號,這就是『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在公私關係上,就是『公私兼顧』或叫『軍民兼顧』。」(49)

  (40)王恩茂:《南河灣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奮勇前進》,《陝甘寧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回憶錄卷,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209頁。
  (41)《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931頁。
  (42)《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238、239頁。
  (43)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下),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502頁。
  (44)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42年7月29日。
  (45)《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82頁。
  (46)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42年7月29月。
  (47)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下),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499頁。
  (48)《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209頁。
  (49)《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91—894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