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皖南事變前後(3)


  黃橋戰役後,新四軍在蘇北敵後站穩了腳跟。十月十日,八路軍第五縱隊南下的先頭部隊同新四軍北上的先頭部隊會師,打通了華北和華中聯繫的通道。黃克誠在《自述》中寫道:「黃橋決戰的勝利和八路軍南下與新四軍會師,為確立我黨我軍在華中敵後抗戰的領導地位奠定了基礎,並對以後抗戰形勢的發展有重大影響。」(25)中共中央隨即決定由陳毅統一蘇北軍事指揮,劉少奇在蘇北與陳毅會合後佈置一切,毛澤東十分重視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設,作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由於江浙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中心地區,因此,毛澤東在十月十四日發來的電報中就特別強調爭取民族資產階級的問題。他指出:「蘇北根據地的工作對全國有重大政治影響,而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正確政策,成為我們建立蘇北模範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問題之一。」(26)

  十月十九日,國民黨方面由何應欽、白崇禧以正副參謀總長名義發出致朱德、彭德懷、葉挺的電報,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在收到電報的一個月內全部開到黃河以北,並從已有的五十萬人縮編為十萬人。這封被稱作「皓電」的電報,是國民黨發動更大規模反共高潮的開端。

  十月二十四日,毛澤東收到周恩來從重慶發來的電報,對形勢作出這樣的判斷:目前國民黨方面的種種情況「均證明反共高潮是在著著上升,何白十九日電是表示了國方決心」。「如果國際形勢更利於英美派,局部『剿共』會進入全面反共。」(27)毛澤東指出:「如何有步驟有計劃有秩序地衝破這一嚴重局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解決的問題。」(28)

  蔣介石為什麼要選擇這個時候發動新的更大規模的反共高潮呢?這同劇烈變動著的國際形勢有關。九月間,德、意、日在柏林簽定三國軍事同盟條約,英、美也簽定協定,兩大集團的鬥爭更加激烈,都想拉蔣介石加入他們的聯盟。蘇聯也正在繼續援助國民黨政府。這種局面使蔣介石得意忘形。毛澤東認為:「蔣介石現在是待價而沽,一方面準備加入英美同盟,一方面也準備加入德意日同盟。」(29)他判斷,無論哪一種局面出現,國共之間的嚴重鬥爭都是不可免的。新四軍在蘇北的勝利,也促使蔣介石更急切地要向皖南的新四軍軍部採取報復行動。

  當時,中共中央對蔣介石準備投降的危險是估計得比較嚴重的。十月二十一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臨時會議,討論形勢。會議認為,時局有由小風波轉到大風波的可能,黨的工作佈置應放在準備整個東方大黑暗的基點上。毛澤東在致一些主要地區負責人的電報中強調:「我們應估計到最困難、最危險、最黑暗的可能性,並把這種情況當作一切佈置的出發點」。「總之,我們要準備對付一切情況,任何一種情況我們都要有辦法。」(30)

  對舉國矚目的「皓電」,中共中央沒有匆忙地作出答覆,而是反復磋商,權衡各方面的利弊得失。毛澤東對處理這個問題的態度特別慎重,因為:一方面,他認為時局還在變化中,蔣介石現在仍是動搖的,「全面反共的決心也不容易下」(31);另一方面,他考慮到「皓電是哀的美敦書」,(引者注:哀的美敦書即最後通牒。)對這個問題如果操切從事,可能導致同國民黨決裂,「此次決裂即有和大資產階級永久決裂之可能,故政治措詞容易,軍事部署困難」。(32)

  由於考慮到可能出現最危險最黑暗的局面,毛澤東曾設想過兩種方案:一種是政治上進攻、軍事上防禦,也就是只在反共軍隊進到八路軍、新四軍的根據地時再反擊,八路軍、新四軍不打入它的後方;另一種是政治和軍事上同時進攻。毛澤東認為這兩種方案各有利弊,採用前一種方案,政治上占上風,但軍事上將被國民黨構築的縱深封鎖線圍困,將來出不去而受日、蔣兩軍嚴重夾擊,危險也是很大的。採用後一種方案,軍事上能制機先,不被封死,但是,人民不瞭解,政治上不利。究竟採取哪一種方案?毛澤東並沒有立刻下最後的決心。十一月一日,他電告周恩來:「究采何方案,我們尚在考慮,亦請你們提出意見。」(33)

  十一月二日,毛澤東又電告周恩來:「中央幾次會議都覺此次反共與上次不同,如處理不慎,則影響前途甚大。故宣言與指示擬好又停。」(34)

  十一月二日,中共中央書記處討論周恩來十一月一日來電,來電提出「還是用朱、彭、葉、項名義通電答覆何、白」(35)的建議,並反映中間勢力迫切「望我們讓步,以緩和破裂」(36)的情況。書記處會議決定採取表面和緩、實際抵抗的態度,宣言暫時不發,只發一簡要的對內指示及答覆何白皓電。毛澤東在同日給周恩來的電報中說:「此次反共是國民黨發動的,投降危險是嚴重的,但各中間派紛紛議論揣測,我們在時機沒有成熟以前不拿出積極辦法,稍等一下再說話不遲。現距何白皓電限期尚有二十天,擬日內擬好複電,待十號左右拍發,不必複得太早。」(37)第二天,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致電葉挺、項英:「何應欽、白崇禧皓電,中央決定用朱、彭、葉、項名義答覆,採取緩和態度,以期延緩反共戰爭爆發時間。對皖南方面,決定讓步,答應北移。」(38)同時,毛澤東仍作著兩手的準備。同一天,他給周恩來的電報中說:「我們現在是兩面政策,一面極力爭取好轉避免內戰,一面準備應付投降應付內戰,而把重點放在應付投降應付內戰方面,方不吃虧,方不上蔣的當。立即準備對付黑暗局面,這是全黨的中心任務。有了這一著,就不會重蹈陳獨秀的覆轍了。」(39)

  十一月九日,毛澤東起草的以朱、彭、葉、項名義複何、白電(通常稱為「佳電」)經過反復斟酌後定稿。電文態度嚴正而堅決,措詞委婉而懇切。首先敘述了八路軍和新四軍四年以來在抗戰中取得的戰績,以表明「遵循國策、服從命令為捍衛民族國家奮鬥到底之決心」。然後就行動、防地、編制、補給、邊區、團結抗戰之大計這六個方面,對皓電的無理指責作出明確答覆。

  防地問題是皓電的中心內容,強令八路軍和新四軍限期北移。佳電對華中敵後各部請求免調的理由,列舉了四點。一、「華中敵後各部,多屬地方人民反抗敵寇保衛家鄉而組織者,彼等以祖宗墳墓田園廬舍父母妻子所在,欲其置當面敵軍姦淫焚掠之慘於不顧,遠赴華北,其事甚難。」二、華中敵後各部在現在防地堅持抗戰,符合蔣介石廬山談話和告淪陷區同志書的精神。三、華中敵後各部調離後,其家屬及留守人員的安全毫無保障,甚懼平江慘案、確山慘案之重演。四、華北地區,水、旱、風、蟲、敵五災並重,該地軍民以樹葉為糧,道殣相望,實難容納其他之部隊。因此,「認為執行命令與俯順輿情,仍請中央兼籌並顧」。接著表示,在不得已情況下,準備對江南和江北的部隊採取不同的處理辦法:「對於江南正規部隊,德等正擬苦心說服,勸其顧全大局,遵令北移。仍懇中央寬以限期,以求解釋深入,不致激生他故」;「對於江北部隊,則暫時擬請免調」。

  毛澤東在當天給周恩來的電報中說:佳電「明確區分江南江北部隊,江南確定主力北移,以示讓步,江北確定暫時請免調,說暫時乃給蔣以面子,說免調乃塞蔣之幻想」。

  然後,佳電又寫了一段剴切陳詞、柔中寓剛的肺腑之言:

  「目前正屬奸偽思逞謠言紛起之時,亟宜調協各方,統一對敵,庶免為敵所乘,自召分崩離析之禍。切忌煎迫太甚,相激相蕩,演成兩敗俱傷之局,既非中央之本心,複違德等之始願。我為鷸蚌,敵作漁人,事與願違,嗟悔無及。」

  毛澤東說:佳電的這一段肺腑之言,「乃暗示彼方如進攻,我方必自衛,而以鷸蚌漁人之說出之」。

  在關於團結抗戰之大計部分,電文首先指出:「抗戰至於今日,實爭取最後勝利千載一時之機」,如能堅持團結抗戰國策,必能爭取獨立解放之出路。接著,電文筆鋒一轉,寫道:

  「頗聞日寇正在策動中國投降,軟計與硬計兼施,引力與壓力並重。德國則采動和政策,欲誘中國加入三國同盟。而國內一部分人士,複正在策動所謂新的反共高潮,企圖為投降肅清道路。頗聞內外勾煽,欲以所謂中日聯合剿共,結束抗戰局面,以內戰代抗戰,以投降代獨立,以分裂代團結,以黑暗代光明,其事至險,其計至毒,道路相告,動魄驚心,時局危急,誠未有如今日之甚者。」

  佳電嚴正要求國民黨「中央對於時局趨向,明示方針,拒絕國際之陰謀,裁抑國內之反動,而于聯合剿共內戰投降之說,予以駁斥,以安全國軍民之心」。(40)

  (25)《黃克誠自述》,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170頁。
  (26)毛澤東致周恩來、葉劍英的電報,1940年10月14日。
  (27)毛對東致彭德懷、劉少奇、項英的電報,1940年10月25日。
  (28)毛澤東致周恩來、彭德懷、劉少奇、項英的電報,1940年10月29日。
  (29)毛澤東致周恩來、彭德懷、劉少奇、項英的電報,1940年10月29日。
  (30)毛澤東致周恩來併發彭德懷、劉少奇、項英的電報,1940年10月25日。
  (31)毛澤東致周恩來併發彭德懷、劉少奇、項英的電報,1940年10月25日。
  (32)毛澤東為中央書記處起草致周恩來、博古、凱豐、葉劍英的電報,1940年11月1日。
  (33)毛澤東為中央書記處起草致周恩來、博古、凱豐、葉劍英的電報,1940年11月1日。
  (34)毛澤東致周恩來的電報,1940年11月2日。
  (35)周恩來致中共中央的電報,1940年11月1日。
  (36)周恩來致毛澤東的電報,1940年11月2日。
  (37)毛澤東致周恩來的電報,1940年11月2日。
  (38)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致葉挺、項英的電報,1940年11月3日。
  (39)毛澤東致周恩來的電報,1940年11月3日。
  (40)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複何應欽、白崇禧的電報,1940年11月9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