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指導敵後抗戰和《論持久戰》(4)


  當日軍向武漢大舉進攻時,驕橫不可一世,而後方空虛又疏於戒備。根據中共中央的部署,這年十一月下旬,八路軍各部主力向河北、山東的平原地區大規模進軍:第一二九師主力進入冀南,第一二〇師主力進入冀中,第一一五師師部率第三四三旅進入冀魯豫地區和山東,開闢新的根據地。這也是對正面戰場上友軍作戰的配合和支援。到這年年底,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獲得蓬勃發展。八路軍、新四軍在同日軍一千六百多次交戰中共殲敵五萬四千多人。八路軍發展到十五萬六千多人,新四軍發展到二萬五千人,一大批敵後抗日根據地創建起來了。

  到徐州失守時,抗日戰爭已進行了整整十個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已相繼淪陷,飽受戰爭之苦的中國人民天天在渴望戰爭的早日勝利。然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會怎麼樣?中國能不能取得勝利?怎樣才能取得勝利?對這些問題,許多人還沒有找到正確的答案。有些人感到迷惘。「亡國論」、「速勝論」等錯誤觀點仍在到處流傳。

  抗戰爆發前,國民黨營壘內就一直有人說:「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抗戰開始後,又出現「再戰必亡」的論調。身任國民黨副總裁的親日派汪精衛是他們中突出的代表。這種悲觀情緒也影響到中間階層和一部分勞動人民。毛澤東家鄉的一個青年學生從湖南鄉下寫信給他,訴說心中的苦悶:「在鄉下一切都感到困難。單獨一個人作宣傳工作,只好隨時隨地找人談話。對象都不是無知無識的愚民,他們多少也懂得一點,他們對我的談話很有興趣。可是碰了我那幾位親戚,他們總說:『中國打不勝,會亡。』討厭極了。」

  速勝論的觀點也有相當市場。國民黨中有一部分人幻想依靠外援來迅速取勝。淞滬會戰時有人提出:只要打三個月,國際局勢一定會發生變化,戰爭就可解決。台兒莊一戰取勝後,《大公報》又鼓吹徐州戰役是「准決戰」。這種盲目樂觀的輕敵思想也出現在共產黨內,一些人把抗戰的希望寄託在國民黨的兩百萬正規軍上,急於打大仗,對戰爭的長期性艱苦性缺乏精神準備。

  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解決,對堅持長期抗戰是十分不利的。毛澤東深感有必要對抗戰十個月的經驗「做個總結性的解釋」,特別是「有著重地研究持久戰的必要」(33)。

  毛澤東「一貫估計中日戰爭是持久戰」(34)。一九三六年七月,他同美國記者斯諾談話時就已提出堅持持久抗戰的各項方針。抗戰初期,當中國軍隊連連失利時,他始終認為:「最後勝負要在持久戰中去解決。」(35)到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澤東發表了《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從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他又作了《論持久戰》的長篇講演。這是抗日戰爭期間毛澤東最重要的軍事論著,回答了困擾人們思想的種種問題,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日本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但它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國力雖然比較弱,但它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又有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戰爭力量雖強,但它是一個小國,軍力、財力都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而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大人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日本的侵略行為損害並威脅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國際的同情與援助;而中國的反侵略戰爭能獲得世界上廣泛的支持與同情。毛澤東總結道: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中國而不屬￿日本。戰爭就是這些特點的比賽。這些特點在戰爭過程中將各依其本性發生變化,一切東西就都從這裡發生出來。」他得出結論:「中國會亡嗎?答覆:不會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覆: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36)

  毛澤東指出:這場持久戰將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我們要準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敵強我弱形勢「轉變的樞紐」。毛澤東強調「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遊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此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但是遊擊戰爭能夠勝利」。

  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還提出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毛澤東特別強調遊擊戰爭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重大意義,他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對它作了更全面、詳盡的論述。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還強調了「兵民是勝利之本」。他說:「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只要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毛澤東這些異常清晰而符合實際的判斷,回答了人們最關心而一時又看不清楚的問題,使人們對戰爭的發展過程和前途有了一個清楚的瞭解,大大提高了堅持抗戰的信念。《論持久戰》的發表,使他博得愈來愈多人的欽佩與尊重。一位外國記者評論說:「不管他們對於共產黨的看法怎樣,以及他們所代表的是誰,大部分的中國人現在都承認毛澤東正確地分析了國內和國際的因素,並且無誤地描繪了未來的一般輪廓。」(37)

  《論持久戰》這部著作,處處充滿了辯證法,充滿了唯物主義,在觀察事物的方法論意義上有著普遍的價值。它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客觀地、全面地考察了抗日戰爭發生的背景和近一年來的戰爭進程;始終著眼於戰爭的全域,對敵我雙方存在著的相互矛盾著的各種因素以及它們的發展變化作了深入的分析,從而能科學地預見未來的前途。這部著作,不僅對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國民黨將領也產生不小的影響。程思遠回憶道:「毛澤東《論持久戰》剛發表,周恩來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紹。白崇禧深為讚賞,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後來白崇禧又把它向蔣介石轉述,蔣也十分贊成。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並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38)

  《論持久戰》還被翻譯成英文向海外發行。這是由周恩來從武漢寄到香港,委託宋慶齡找人翻譯的。愛潑斯坦等參加了翻譯工作(39)。毛澤東很重視這件事,為英文本寫了序言。他指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孤立戰爭的觀點,歷史已指明其不正確了。」「希望此書能在英語各國間喚起若干的同情,為了中國的利益,也為了世界的利益。」在海外,這本小冊子同樣得到高度評價。

  抗戰開始後還不到一年,毛澤東就能寫出這樣能正確地指導戰爭實踐的著作,一方面得益於他在長期革命戰爭中逐步認識和掌握了戰爭的規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另一方面也由於他從不放鬆讀書和理論研究,注意把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從實際經驗中作出新的理論概括。毛澤東不久後說過:「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裡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40)

  一九三七年,面對著日本軍國主義的大舉進攻,毛澤東曾寫信告訴他的表兄文運昌:「我們的工作是很緊張的」(41)。每天,他總得先讀一大堆來自各方面的情報,對工作作出部署。然後,在昏暗的油燈下開始讀書或寫作。毛澤東習慣在夜間工作,他常對來訪者說:「我白天睡覺,晚上是我精力最充沛的時候。」(42)

  在這段時期內,毛澤東著重研究軍事問題。同時,也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他深知,許多錯誤的觀點,無論是「亡國論」還是「速勝論」,他們看問題的方法都是「主觀的」和「片面的」。

  艾思奇的哲學著作當時是毛澤東喜歡讀的書。一九三七年九月,毛澤東讀了他的《哲學與生活》一書,寫下約三千字的輯錄。從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七日起,毛澤東用兩個月時間讀完李達的《社會學大綱》(43),這部書系統地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毛澤東作了大量批註,其中有對原文內容的複述或提要,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新見解。潘梓年的《邏輯與邏輯學》一書重點探討了辯證法和形式邏輯的關係。毛澤東「感到頗為新鮮」。收到書後,他「只用了三天就把它讀完了」(44)

  在軍事著作方面,對中國古代戰爭素有研究的毛澤東這時又認真地研讀了著名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的名著《戰爭論》。他在延安組織了《戰爭論》研究小組,參加這個小組學習的莫文驊後來回憶道:

  「採取的方式是每週討論一次,晚上七八點鐘開始,討論到深夜十一二點種。」「《戰爭論》的學習討論採用邊讀邊議的方法。當時只有一本書,是國民黨陸軍大學出版的文言文譯本,譯文又很粗劣,讀起來很不好懂。後來由何思敬同志直接從德文原版譯出來,譯一章,介紹研究一章,併發了講義。記得當時討論得最多最熱烈的是集中兵力問題。毛澤東同志說:『克勞塞維茨的作戰指揮實踐不多,但集中兵力問題講得好。拿破崙用兵重要的一條也是集中兵力。我們以少勝多也是在戰術上集中比敵人多五倍到十倍的兵力。當然,這裡也有個政治問題。我們是正義戰爭,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援。凡是非正義戰爭就不得不分兵把口。』」(45)

  毛澤東一直十分重視讀報,把它作為瞭解國內外形勢的重要途徑。當年幫助他工作過的史敬棠回憶說:「送到毛澤東處的報紙、雜誌,毛澤東閱後將重要內容加圈,示意大家要用戰略眼光結合國內外形勢來看報紙。選擇內容應當有助於分析社會各階級的動態和觀察社會經濟、政治向何處發展的材料。這使我得到很重要的啟示,終身受益不淺。」(46)

  通過刻苦學習和深入研究,毛澤東的豐富的革命實踐經驗得以昇華為理論概括,回答了當時許多人無法回答的問題。這是他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艱辛勞動所換來的。

  (33)《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40頁。
  (34)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常委會上的講話記錄,1938年5月10日。
  (35)毛澤東:《目前抗戰形勢與黨的任務》報告提綱,手稿,1937年10月。
  (36)《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42、443、447頁。
  (37)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39年8月4日。
  (38)程思遠:《我的回憶》,華藝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131頁。
  (39)訪問愛潑斯坦記錄,1985年5月7日。
  (40)毛澤東在第十八集團軍延安總兵站檢查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記錄稿,1939年1月28日。
  (41)《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15頁。
  (42)米契爾·布賴克福特:《卡爾遜與中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第219頁。
  (43)毛澤東讀書日記,1938年。
  (44)毛澤東讀書日記,1938年。
  (45)莫文驊:《終生難忘的懷念》,《中共黨史資料》第41期,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17頁。
  (46)訪問史敬棠談話記錄,1991年2月2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