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長征(3)


  毛澤東在六十年代初曾多次講到凱豐當時用反批評的方式來維護博古、李德。他說:

  「遵義會議時,凱豐說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著兩本書去打的,一本是《三國演義》,另一本是《孫子兵法》。其實,打仗的事,怎麼照書本去打?那時,這兩本書,我只看過一本——《三國演義》。另一本《孫子兵法》,當時我並沒有看過。那個同志硬說我看過。我問他《孫子兵法》共有幾篇?第一篇的題目叫什麼?他答不上來。其實他也沒有看過。從那以後,倒是逼使我翻了翻《孫子兵法》。」⒅

  會議採納劉伯承、聶榮臻的建議,決定紅軍準備北渡長江,在成都西南或西北建立根據地。經過三天熱烈討論,會議還作出下列決定:「(一)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決議,委託常委審查後,發到支部討論。(三)常委中再進行適當的分工。(四)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周為軍事指揮者,而恩來同志是黨內委託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⒆

  遵照會議的決定,洛甫根據毛澤東的發言內容起草了《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經政治局通過後印發各支部。決議指出,「軍事上的單純防禦路線,是我們不能粉碎敵人五次『圍剿』的主要原因」;同時充分肯定了毛澤東在歷次反「圍剿」戰役中總結的符合中國革命戰爭規律的積極防禦的戰略、戰術原則。

  遵義會議後不久,在常委中重新進行分工,由張聞天替代博古負總責;以毛澤東為周恩來在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

  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最危急的關頭,依據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獨立自主地解決了黨中央的組織問題,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長達四年之久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走自己的路」,從而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

  毛澤東在身處逆境的情況下,經歷了長時間被孤立的痛苦磨練,他深切地領悟到團結大多數的極端重要性。長征路上,他在中央領導層中一個一個地做工作,讓正確的意見為大多數人所接受,這才實現了遵義會議的巨大轉折。賀子珍說:遵義會議後,毛澤東對我感歎地講:「辦什麼事都要有個大多數啊!」她比別人更清楚地察覺到:

  「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以後,有很大的變化,他更加沉著、練達,思想更加縝密、周到,特別是更善於團結人了。」⒇

  遵義會議後的新的中央,改變「左」傾宗派主義的幹部政策,對犯了錯誤的人既嚴肅批評,又熱情團結。同時,對以前受到錯誤打擊的人進行平反。江華回憶說,「毛主席有發言權了,我們這些受錯誤路線打擊的人,也逐漸得了『赦免』。」羅明回憶道:

  「遵義會議後,毛澤東同志指示要起用受王明路線打擊的幹部。總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通知劉曉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長,我任紅三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長。」(21)

  被誣陷為江西「羅明路線」代表的鄧小平,在遵義會議前已被任命為中共中央秘書長。對被誣陷為「羅明路線」在軍隊中的代表而被開除黨籍判刑五年的蕭勁光,遵義會議剛開完,周恩來就向他宣佈:「會議認為,你的問題過去搞錯了,取消了對你的處分,決定恢復你的黨籍、軍籍,中央還考慮要重新安排你的工作。」(22)

  遵義會議期間,蔣介石對紅軍的圍追堵截又作了新的部署,調集四十萬兵力,企圖將中央紅軍三萬五千多人圍殲於烏江西北地區。紅軍周圍的局勢變得更加嚴峻了。

  在這種情況下,中革軍委決定,部隊從一月十九日開始逐次向北轉移,在川黔交界處的赤水、土城地區集中。二十日,中革軍委下達《渡江作戰計劃》,決定在宜賓、滬州之間北渡長江,進入川西北,同紅四方面軍會合,創立新的根據地。

  紅軍分三路在二十七日全部推進到赤水河以東地區。毛澤東在向土城鎮行軍途中,同朱德、周恩來、劉伯承等商議,認為道路兩邊是山谷地帶,如果追兵孤軍深入,紅軍可以在土城以東的青杠坡利用有利地形,集中優勢兵力,圍殲川軍郭勳祺師。

  這場戰鬥是由毛澤東提議而經紅軍總部決定的,以紅三、五軍團為作戰主力。它在二十八日淩晨打響,川軍遭到重大打擊,紅軍也付出不少代價。經過連續幾個小時激戰,沒有取得較大戰果。後來從抓獲俘虜的番號中發現,原來的情報有誤,敵軍不是四個團六千多人,而是六個團一萬多人,對川軍的戰鬥力也估計不足,它的增援部隊又即將開到,戰局逐漸對紅軍不利。紅軍立刻由陳賡、宋任窮率領軍委縱隊幹部團上前增援。在朱德親臨前沿陣地指揮下,幹部團猛打猛衝,終於打退了川軍的進攻,穩住了陣地。毛澤東在山頭上看到這種情景,稱讚道:「陳賡行,可以當軍長。」接著,原已北上進攻赤水縣城的紅一軍團趕回參戰,把陣地鞏固了下來。這就是土城戰鬥。

  當晚,毛澤東提議召集中央政治局幾個領導人開會。會議根據各路國民黨軍隊正奔集而來進行圍堵的新情況,判明原定在這裡北渡長江的計劃已不能實現,決定迅速撤出戰鬥,渡赤水河西進。這次戰鬥打得並不好。博古那時曾說:看起來,狹隘經驗論者指揮也不成。

  一月二十九日,紅軍一渡赤水,進入川南古藺、敘永地區。這時,川軍潘文華部三十六個團已部署在長江南岸的赤水、古藺、敘永一帶,防止紅軍從這裡北渡長江。毛澤東和軍委領導人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不應戀戰,立刻指揮各軍團避實就虛,擺脫川軍,進入雲南省威信縣紮西地區。

  毛澤東隨中央軍委縱隊於二月八日進駐紮西鎮,出席在這裡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總結了土城戰鬥失利的三條教訓:「一、敵情沒有摸准,原來以為四個團,實際是六個團,而且還有後續部隊;二、輕敵,對劉湘的模範師的戰鬥力估計太低了;三、分散了兵力,不該讓一軍團北上。我們要吸取這一仗的教訓,今後力戒之!」(23)他提出回師東進、再渡赤水,重占遵義的主張。他的理由是:應該利用敵人錯覺,尋找有利戰機,集中優勢兵力,發揚紅軍運動戰的特長,主動地消滅敵人。為此必須整編部隊,實行輕裝,精簡機構,充實連隊。

  當川軍潘文華部和滇軍孫渡部從南北兩個方向進逼紮西時,中央紅軍突然掉頭東進,再渡赤水河。中央發佈《告全體紅色指戰員書》,指出:為了有把握求得勝利,「紅軍必須經常地轉移作戰地區,有時向東,有時向西,有時走大路,有時走小路,有時走老路,有時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為了在有利條件下求得作戰的勝利。」

  紅軍在二月二十日前後第二次渡過赤水河,回師黔北。中革軍委決定集中主力進攻桐梓和婁山關以南的黔軍,乘勝奪取遵義。這次戰役,先後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隊兩個師又八個團,俘敵約三千人,取得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毛澤東隨中央軍委縱隊登上婁山關,極目四望,吟成《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接著,當蔣介石重新調整部署、指揮軍隊向遵義一帶合圍時,中央紅軍又由遵義向西開進。三月十日,毛澤東在苟壩出席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林彪、聶榮臻提出的進攻打鼓新場(現金沙縣)的建議。周恩來回憶說:

  「從遵義一出發,遇到敵人一個師守在打鼓新場那個地方,大家開會都說要打,硬要去攻那個堡壘。只毛主席一個人說不能打,打又是啃硬的,損失了更不應該,我們應該在運動戰中去消滅敵人嘛。但別人一致通過要打,毛主席那樣高的威信還是不聽,他也只好服從。但毛主席回去一想,還是不放心,覺得這樣不對,半夜裡提馬燈又到我那裡來,叫我把命令暫時晚一點發,還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見,一早再開會議,把大家說服了。」(24)

  ⒅毛澤東會見日本社會黨由顧問鈴木茂三郎率領的訪華代表團的談話,1962年1月12日。
  ⒆陳雲:《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傳達提綱》,1935年2月或3月,《遵義會議文獻》,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42頁。
  ⒇《賀子珍的路》,作家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第214頁。
  (21)《羅明回憶錄》,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170頁。
  (22)《蕭勁光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161頁。
  (23)呂黎平:《青春的步履》,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181頁。
  (24)周恩來:《黨的歷史教訓》,《遵義會議文獻》,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69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