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開闢贛南、閩西根據地(5)


  紅四軍回師贛南,不僅達到了「離開閩西,鞏固閩西」的預期目的,而且在贛南分兵到各縣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爭,大大促進了贛南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

  當時擔任紅四軍參謀處處長的郭化若回憶道:「毛澤東同志每到一地,總是擠出時間做社會調查,以便瞭解情況,決定政策或檢驗改進已定的政策。凡是有地方黨組織的,都找當地幹部談話,指導他們總結鬥爭經驗,指出當前的任務和工作,著重講黨的政策和策略。」⒃

  在認真進行社會調查的基礎上,二月六日至九日,毛澤東同中共贛西特委和贛南特委協商後,主持召開紅四軍前委、贛西特委(贛南特委代表沒有來得及趕到)和紅五、紅六軍軍委聯席會議,通常稱為二七會議。

  這次會議的中心議題,是擴大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和地方武裝,深入土地革命。毛澤東在會上作了政治形勢和今後任務的報告。會議認為,有在江西「首先勝利奪取全省政權之可能」。會議批評了江西省委巡視員江漢波的遲遲不分配土地、不廢債務、不武裝工農和按勞動力分配土地的錯誤。會上通過的《土地法》明確規定,「分田以抽多補少為原則」,「男女老幼平均分配」。為了實行統一領導,組成紅四、紅五、紅六軍和贛西、贛南、閩西、東江地區的共同前委,以毛澤東為書記,朱德、曾山等為常委,彭德懷、黃公略為候補常委;並將贛西特委、贛南特委合併為贛西南特委。

  「二七會議」後,在興國等六個縣的全境和永豐等縣的部分地區,轟轟烈烈地全面展開了分田運動。經過土地制度的改革,贛南和閩西革命根據地內真正出現了一場農村的社會大變動,社會結構和階級關係都發生根本變化。廣大貧苦農民分得了他們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土地以後,熱烈地擁護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極大地調動了他們支援革命戰爭、保衛和建設革命根據地的積極性。這就是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革命能在大革命失敗後極端艱難的環境中能得到堅持和發展的根本原因所在。毛澤東十多年後同斯諾談到二七會議確定的綱領時說:「對於這個新的綱領,農民報以熱烈的擁護,這有助於我們在後來的幾個月中打敗國民黨軍隊圍剿的鬥爭。」到三月中旬,贛西南蘇維埃政府成立,閩西蘇維埃政府也成立起來。這樣,便基本上實現了前委一年前向中央提出的公開割據閩贛邊界二十餘縣的計劃,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對革命根據地應該怎樣鞏固和發展的問題,在毛澤東三月十八日主持起草的共同前委第三號通告中,提出了要實行「傍著發展的工作路線」和「同時擴大同時深入」的工作方針。

  所謂「傍著發展」,就是「傍著原有小塊紅色區域發展,及建立新的紅色區域後再促進它去發展」。紅四軍代表給中央的報告中對這條工作路線作了這樣的具體說明:「鑒於過去的經驗:『傍著發展有成效,流動遊擊只徒勞。』」「凡有黨或有一小點政權的地方,紅軍一去配合起來,傍著這一塊區域發展,立刻大有成效,政權也建立了,土地也分配了,群眾的武裝也擴大了。尤其是這一塊分了田的政治影響深入群眾,及這一塊政權在敵人數次會剿之後不但不消滅,還繼續擴大與發展,使群眾更能認識他本身的力量而奮勇的鬥爭起來,更便利搞更有效的擴大赤色區域達到我們的任務。」同這相反,「無黨的地方,紅軍一去,用下很多的功夫,努力發動群眾,創造群眾組織,建立黨,不怕你作半個月也好,作十天或兩三天也好,只要紅軍一走,靖衛團一回來,仍舊是白色政權,紅軍的努力只留些政治影響,其次就一切沒有了。」⒄這也就是毛澤東歷來所說的「波浪式地向前擴大」。顯然,這是一條符合實際情況而行之有效的工作路線。所謂「同時擴大同時深入」,就是在一定時間和指定區域內集中精力擴大這個地區,同時深入這一地區,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建設紅色政權。

  建立農村根據地,積蓄革命力量,以此為依託波浪式地向前發展,這一套很有特色的做法是贛南、閩西等蘇區和紅軍能夠不斷鞏固和發展的重要原因。

  從紅四軍主力下井岡山後,只經過短短的一年多一點的時間,由於毛澤東和紅四軍前委採取了一系列符合實際情況而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在當地黨組織的密切配合下,迅速開闢了贛南和閩西的農村革命根據地,並使根據地得到鞏固和擴大。紅軍的戰鬥力也不斷提高,作戰規模越來越大,這就為下一階段紅軍實行由遊擊戰向運動戰的戰略轉變作了重要準備,也為革命戰爭和根據地建設的開創新局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⒃《郭化若回憶錄》,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26頁。
  ⒄第一次蘇維埃區代表大會紅四軍代表報告,1930年5月16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