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開闢贛南、閩西根據地(1)


  寒冬臘月,一場大雪過後,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三千六百多人,乘國民黨「會剿」部隊還沒有合圍,離開井岡山,出擊贛南。當晚,殲滅遂川大汾的國民黨守軍一個營,突破了封鎖線。接著,經上猶、崇義縣境繼續南行,擊潰沿途的地主武裝,不戰而佔領沒有國民黨正規軍設防的大餘縣城。

  這時,紅四軍主力已脫離原有的根據地,周圍環境和井岡山鬥爭時期完全不同:既沒有共產黨的組織,又缺乏群眾鬥爭的基礎,連報信的群眾也沒有。紅軍一時很難適應這種狀況。

  國民黨的追兵卻來得很快。戰鬥力比較強的李文彬第二十一旅三個團,悄悄地逼近大餘城,突然發起猛攻。毛澤東、朱德指揮紅四軍一部在縣城東北高地進行阻擊。但因事先沒有得到報信,倉促應戰,兵力未能集中,戰鬥失利,受到不小損失。第二十八團黨代表何挺穎受重傷,不久犧牲。

  在強敵緊追下,為了避免硬拼和爭取主動,紅四軍主力採取盤旋式打圈子的做法,在撤出大餘後,經過粵北的南雄,再轉入贛南的信豐、安遠、尋烏。

  但是,脫離根據地後的流動作戰畢竟是艱難的。正如毛澤東在給中央的報告中所說:「沿途都是無黨無群眾的地方,追兵五團緊躡其後,反動民團助長聲威,是為我軍最困苦的時候。」國民黨軍隊輪番窮追,紅軍耳目閉塞,連戰不利。一月底,紅四軍主力在尋烏的圳下村宿營,拂曉時又遭到國民黨軍劉士毅旅一部的偷襲。習慣於夜間工作的毛澤東和朱德等還沒有起床,就陷入敵軍的包圍之中。突圍時,毛澤東曾同朱德等短時間失散。跑出了危險區,他同軍部的一些人員會合,坐在路旁休息。見到別人吃飯,他才感到餓了,但帶著飯的警衛員也跑散了,只得向曾志「討飯吃」。

  這時,正值隆冬,天寒地凍,沿途人煙稀少,紅軍衣單糧缺。在這樣危險的環境下,「紅四軍前委曾一度準備分散活動,但是分散可能被敵人各個擊破,因此放棄了這個計議」。①毛澤東、朱德會合後,率領部隊以每日四十五公里的速度強行軍,進入閩、粵、贛三省交界的羅福嶂山區,在這裡召開紅四軍前委會議。為了應付緊急軍事行動時指揮能夠敏捷,會議決定「軍委暫停辦公」,由前委直接領導軍內各級黨委。一天的會議剛剛開完,尋烏縣委書記古柏前來通知,「追剿」軍正在前來包圍羅福嶂。紅四軍主力立刻向北朝瑞金轉移。

  這時,國民黨方面誤以為紅軍已難堅持。「追剿」軍第十五旅旅長劉士毅得意地向「會剿」軍總司令致電報捷:朱毛部「自尋烏屬之吉潭圩附近被職旅給與重創後,即狼狽向項山羅福嶂逃竄」,仍未能立足。他宣稱:該旅現正分路堵截追剿,「以絕根株」②。不料,厄運已將再次降臨到他的頭上。

  紅軍採取盤旋式或打圈子的做法,並不只是為了擺脫強敵跟追,更重要的是要在運動中調動敵人,使它兵力分散,暴露出弱點來,以利於紅軍在有利時機能集中兵力殲其一部,恢復主動地位。這種機會果然來了,那就是二月十日的大柏地戰鬥。

  大柏地在瑞金以北,有一條十餘裡長的峽谷,山高林密,是打伏擊戰的好場所。紅四軍主力在二月九日抵達大柏地。這天,正是舊曆除夕,當地群眾不瞭解紅軍,都跑到山上去了。緊緊尾追紅軍的劉士毅旅兩個團,態度驕橫,孤軍冒進,窮追不捨,想搶頭功。紅軍指揮員紛紛向軍部請戰。毛澤東主持前委擴大會議,認為可以在大柏地打伏擊戰;決定佈置成長形「口袋陣」,以主要兵力埋伏在瑞金通往甯都的道路兩側的高山茂林中,以一部分兵力引誘劉士毅進入伏擊圈。當晚,紅軍各部分別進入預定陣地。

  第二天,大年初一下午,紅軍一部把劉士毅部兩個團誘進「口袋陣」底部,東、西側伏兵向後迂回出擊,紮住「袋口」。紅軍各部向敵軍一齊發起猛攻。這是紅四軍主力下山後的關鍵一仗。儘管紅軍彈藥缺乏,體力疲憊,指戰員還是拿起刺刀、石頭、槍托同敵軍拼搏。朱德軍長帶隊沖在前頭。平時很少摸槍的毛澤東,這時也提槍帶著警衛排向敵軍陣地衝鋒。鏖戰至第二天下午,才全殲被圍敵軍,俘虜正副團長以下八百餘人,繳槍八百余支,水旱機關槍六挺,劉士毅旅殘部潰退贛州。這是紅四軍主力下井岡山以來的第一次大勝仗。打了這個勝仗,整個局面頓時改觀。紅四軍擺脫了被動局面,取得了作戰的主動權。陳毅在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說:「是役我軍以屢敗之餘作最後一擲,擊破強敵。官兵在彈盡援絕之時,用樹枝石塊空槍與敵在血泊中掙扎始獲得最後勝利。為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爭。」③

  大柏地不是紅軍的根據地。由於當地群眾幾乎都跑到山上去了,紅軍雖然打了大勝仗,指戰員吃飯卻成了問題。毛澤東、朱德鑒於這種特殊情況,採取靈活辦法,批准各部可以動用群眾家裡的糧、油、菜,同時,留下借條,出佈告,說明日後償還。毛澤東十分重視要取信於民。事隔五十多天,當紅四軍第二次路過大柏地時,他命令軍需處按借條向老百姓賠還現洋,只能多給,不許少付。軍需處幹部挑著現大洋,辦完了這件事,造成很大的政治影響。當地老百姓說:紅軍與國民黨軍隊根本不一樣,借條兌現,說話算數。

  近一個月的流動作戰,使紅四軍嘗夠了脫離根據地的苦頭:得不到休養生息的環境,不能取得糧食、被服和人力的補充,傷病員難以安置,更缺乏當地群眾的密切支援。事情很明顯,紅軍要積蓄和發展力量,不斷戰勝敵人,就必須建立根據地,依託根據地進行武裝鬥爭。紅四軍前委給中央的報告中寫道:「到羅福嶂後,為安置傷兵計,為我有黨有群眾的休息地計,為救援井岡山計,決定前往東固。」④

  東固在江西省吉安縣境內,地處吉安、吉水、永豐、泰和、興國五縣接壤處,離上述縣城都有一百多華里,群山重疊,中間有一片田地和村落,地勢險要,只有五條羊腸小道通向山外。早在一九二七年二月,這裡已有黨的組織和農民協會。大革命失敗後,一些在吉安求學的共產黨員回到東固,恢復黨組織和農民協會,發動農民暴動,建立革命武裝。這支武裝力量,後來發展成江西紅軍獨立第二團和第四團,共有槍七百支,在東固周圍各縣開展遊擊戰爭,主要領導人是參加過南昌起義的原贛西特委秘書長李文林。他們從一九二八年四月起,曾多次派人送信到井岡山去,介紹東固的情況,溝通了這兩塊根據地的聯繫。

  東固革命根據地有著自己的特色:把公開的武裝鬥爭和秘密的割據結合起來。紅軍是公開的,武裝鬥爭是公開的,他們是遊擊隊而不是守土的赤衛隊。農民協會在實際上管理著農村的一切行政事務。「反動勢力已驅逐了,權利完全是我們的,但公開的政權機關和固定的赤衛隊都沒有。郵路是照常的,商業貿易是照常的,邊界所受到的痛苦此地完全沒有。敵軍到來尋不到目標,黨的組織和群眾的組織完全秘密著。」⑤這種特殊的形式,在紅軍的力量還不大而反動統治勢力又無力顧及的情況下是很有效果的。

  大柏地戰鬥勝利後,紅四軍主力乘勝在二月十三日進佔寧都縣城。接著,在十七日抵達東固,同江西紅軍獨立第二團、第四團會合。

  毛澤東在東固傳達和講解了中共六大的決議案。聽取了當地黨組織和軍隊負責人對東固鬥爭情況的介紹。他把這種秘密割據經驗寫信告訴湘、贛邊界特委,並指出:「在接近總暴動之前群眾政權的形式有由公開割據改變為秘密割據的必要」,「強敵來了就用盤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對付他」。⑥

  紅四軍在東固休整了一個星期,消除了疲勞,取得了補給,傷病員也得到安頓。東固成為紅四軍開闢贛南閩西根據地的重要出發點。但在這裡得知井岡山已在有著極大優勢的國民黨軍隊圍攻下失守,彭德懷已率部突圍下山。這樣,救援井岡山的計劃無法實現。

  二月中、下旬,贛軍主力李文彬旅三個團向東固進逼,其他軍隊也對東固取包圍之勢。毛澤東主持召開前委會議。會議認為,此時若以東固為陣地同強敵作戰是不利的,將會使這個地區原來秘密割據的優勢完全喪失。決定拋棄固定區域之公開割據政策而採取變定不居的遊擊政策(打圈子政策),以對付敵人的跟蹤窮追政策。同時,留下毛澤覃等一批幹部,加強當地的領導力量,並送給紅二、四團二百支槍。紅四軍於二月二十五日離開東固。有人曾主張各團分路走,毛澤東不同意,認為那樣容易被敵人各個擊破,堅持集中行動,沿贛閩邊界轉移。

  這時,國內政治局勢正醞釀著一場重大變動。蔣介石同控制兩湖地區的桂系軍閥之間的戰爭已一觸即發。這將是一場大仗。江西的國民黨軍隊奉命北調,準備參加對桂系軍閥的作戰,顧不上再「追剿」紅軍,贛南敵方兵力空虛,使紅四軍的行動更處於主動地位,能夠從容地考慮下一步的行動方向。

  紅四軍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應該指向哪裡?中共福建省委在紅四軍離開東固的上一天給中共中央寫報告,建議「紅軍暫時開到閩西長汀、武平、上杭一帶來作一短時間的休息」,並指示長汀、上杭、武平三縣縣委設法同紅四軍聯繫,向他們報告當地的情況,「同時把省委的意見提供給他們參考」。⑦

  ① 《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82頁。
  ② 上海《民國日報》,1929年2月9日。
  ③ 陳毅:《關於朱毛軍的歷史及其現狀的報告》,1929年9月1日。
  ④ 紅四軍前委致福建省委並轉中央的報告,1929年3月20日。
  ⑤ 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報告(第2號),1929年6月6日。
  ⑥ 紅軍前委給湘贛邊界特委的信,1929年4月13日。
  ⑦ 中共福建省委給中央的信,1929年2月24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