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霹靂一聲暴動(3)


  但當時全國革命形勢已走向低潮,反動軍事力量在各處都大大超過革命力量。從湘贛邊界來說,群眾沒有充分發動起來,本來就很薄弱的兵力又分散使用,各自為戰,行動並不統一,進攻目標卻是湖南的中心城市長沙。這個計劃本來是難以實現的。當起義軍師部和第一團在十一日到達平江東郊金坪時,由於起義前夕收編的黔軍邱國軒團突然叛變並從背後襲擊,部隊受到巨大損失。第三團也在十四日進攻瀏陽東門市時因力弱而失利。第二團出師後最初發展順利,在十二日和十六日先後攻克醴陵、瀏陽縣城,但因國民黨正規軍集中優勢兵力反攻,幾乎全部潰散。中共中央派任弼時到湖南去調查時,夏明翰告訴他:「這次我軍所到之地農民並未起來,遠不及北伐軍到時農民的踴躍。大多數農民甚恐慌不敢行動,恐怕軍隊失敗大禍臨來的心理充滿了農民的腦筋。」(22)毛澤東看到這種實際情況,當機立斷,改變原有部署,下令各路起義部隊停止進攻,先退到瀏陽文家市集中。這時,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已由原來的五千人銳減到一千五百餘人,受到嚴重挫折。九月十五日晚,中共湖南省委決定停止原來準備在第二天發動的長沙暴動。

  在湘贛邊界起義的原定計劃嚴重受挫的情況下,起義軍立刻需要作出抉擇:是繼續進攻還是實行退卻?如果退卻的話,向哪裡退卻?繼續進攻長沙,是中共中央原來的決定,不這樣做會被加上「逃跑」的罪名。中國共產黨在武裝鬥爭方面,以往也只有過向城市進攻的經驗。但在當時敵我力量懸殊的實際情況下,這樣做只會導致全軍覆沒。面對如此兩難的抉擇時,這個決心是很不好下的。

  九月十九日晚,毛澤東在文家市里仁學校主持召開有師、團主要負責人參加的前敵委員會會議,討論工農革命軍今後的行動方向問題。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長余灑度仍堅持「取瀏陽直攻長沙」,這是符合中共中央的主張的,起義部隊中也有不少人抱有這種情緒。毛澤東清醒地對客觀形勢作出判斷,認定當地農民起義並沒有形成巨大聲勢,單靠工農革命軍的現有力量不可能攻佔國民黨軍隊強固設防的長沙,湖南省委原來的計劃已無法實現,斷然主張放棄進攻長沙,把起義軍向南轉移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尋找落腳點,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圖發展。提出這個主張,在當時是需要有極大勇氣的。會議經過激烈爭論,在總指揮盧德銘等支持下通過了毛澤東的主張,「議決退往湘南」(23)。

  對初創時期的弱小的革命軍隊來說,為了避免在力量不夠的時候同強大的敵人決戰,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進軍方向轉向農村,特別是轉向兩省或數省交界的山區。從進攻大城市轉到向農村進軍,這是中國人民革命歷史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這個決定,從形式上看似乎是後退,其實是一個突破性的進展。它既符合當時中國的具體情況,也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鄧小平一九七八年在談到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時說道:列寧曾經領導布爾什維克党在帝國主義世界的薄弱環節俄國搞革命取得勝利,我們中國軍閥分割,先到敵人控制薄弱地區搞革命,「這在原則上是相同的」(24),不過,我們不是先搞城市而是先搞農村。

  就在中共前敵委員會作出這個決定的同一天,中共中央根據共產國際駐長沙代表馬也爾的報告,又作出要求湖南省委再攻長沙城市的決議。決議指責中央特派員和湖南省委停止長沙暴動和放任株洲、醴陵、平江、瀏陽農軍退走是「臨陣脫逃」;責令湖南省委「應一面命令萍、瀏、江一帶工農軍進攻長沙,一面立即爆發長沙的暴動」。中央這個決議送到湖南時,秋收起義軍早已開拔南下,無法執行了。

  起義軍前敵委員會會議結束,第二天清晨,毛澤東在文家市里仁學校操場上向全師指戰員宣佈改變行動方向的決定。他滿懷信心地說:現代中國革命沒有槍桿子不行,有槍桿子才能打倒反動派。這次武裝起義受了挫折,算不了什麼!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當前力量還小,還不能去攻打敵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應當先到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去保存力量,發動農民革命。我們現在好比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反動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總有一天,我們這塊小石頭,一定要打爛蔣介石那口大水缸!這個講話,大大鼓舞了剛剛受到嚴重挫折的起義軍的士氣。

  當時,南下的路途上也充滿險情。在這前後,湖南省國民黨當局已調兵到瀏陽一帶「追剿」;江西當局也派兵到銅鼓、萍鄉一帶「堵擊」。周斕獲悉起義軍「系全國著名共產黨首領毛澤東在主持」後,「立即加派第八軍一團車炳謙營長于二十四日全部赴瀏陽協剿,一面通令各軍,如獲毛逆者,賞洋五千元」。這給工農革命軍的轉移,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起義軍在文家市住了兩夜,便沿湘贛邊界南下。因為湘軍戰鬥力強,贛軍戰鬥力較弱,工農革命軍便沿江西一側前進。這一帶都是山區,道路難行,疾病蔓延,還有國民黨軍隊不時圍追堵擊。毛澤東頭戴竹笠,走在戰士行列中,同戰士交談,鼓勵戰士們勇敢向前。行軍途中,接到宋任窮從江西省委帶回的信件,得知羅霄山脈中段的寧岡有一支我黨所領導的武裝,有幾十支槍。這以前,毛澤東在安源張家灣會議上曾聽王興亞談到過這個情況,現在又得到了證實。但詳細的情況還不清楚。

  工農革命軍的行軍路線幾乎是直線向南的,當進到江西省萍鄉縣上栗村時,得知萍鄉縣城駐有國民黨的重兵,不能通過,便改道在蘆溪宿營。第二天清晨,向蓮花方向前進,因為偵察不力,情況不明,後衛遭到國民黨軍隊襲擊,倉促應戰,造成人槍各損失三百。總指揮盧德銘為了掩護後衛部隊撤退而英勇犧牲,只有二十三歲。這是一個重大的損失。毛澤東十分痛惜這位年輕將才的犧牲,憤怒地斥責偵察不力、指揮錯誤的第三團團長蘇先俊:「還我盧德銘!」這已是九月二十五日了。

  當天,工農革命軍到蓮花縣甘家村。由於一挫再挫,總指揮犧牲,部隊情緒十分低落。這時,蓮花縣黨組織派人前來聯絡。工農革命軍得知蓮花縣農民自衛軍前幾天攻城失敗,被關押的有九十多人,而國民黨在蓮花城的守兵只有一些保安隊,戰鬥力不強。毛澤東召開前委會,一致決定攻打蓮花縣城。第二天清晨,工農革命軍冒雨奔襲,在當地工農群眾配合下,一舉攻克縣城。砸開牢房,救出被押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一百多人;打開縣政府糧倉,將糧食分發給貧苦群眾。這是從文家市南下後攻下的第一個縣城,使連連受挫的工農革命軍指戰員又興奮起來。

  這時,起義軍領導層內部發生了嚴重的問題。擔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長的余灑度,原來並不歸湖南省委領導,也沒有把毛澤東任書記的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真正放在眼裡。前委從安源通知他率第一團到銅鼓和第三團會合進攻瀏陽時,他沒有理睬,卻自行下令進攻平江,遭受嚴重損失。以後,只是「因情形不明,不得已,乃將部隊回頭,跟著三團退」(25)。到文家市後,他又主張經瀏陽進攻長沙,同毛澤東發生嚴重爭執,但原來是他上級而又堅決支持前委的總指揮盧德銘已回部隊,對他還有約束作用。盧德銘犧牲後,他對前委領導不尊重的態度便越來越明顯起來。進蓮花縣城後,毛澤東去參加他召集的軍事會議,得知他警惕性不高,將抓獲的縣保安隊長放走,嚴厲地批評他:縣保安隊離城裡只有幾公里,我們這些人的生命都交在你手上了,你還開什麼會?餘灑度不但不接受批評,反而輕蔑地說:「什麼!你怕死嗎?我可以擔保,你若死了,我抵你的命。」工農革命軍從蓮花開拔,朝永新方向前進,因為天色尚早,毛澤東提議再往前走十裡後宿營。餘灑度私下又十分不滿地說:「我當什麼師長,連十裡路的指揮權都沒有了。」

  行軍途中十分艱苦。毛澤東的腳被草鞋繩擦破,步履艱難。戰士們臨時捆了一副竹竿擔架,要抬他走,他堅決不肯。同他一起行軍的譚希林回憶道:「他拒絕說,大家走我也走,大家休息我也休息,我走不贏就慢慢跟著走。他忍著疼痛,一邊走一邊同戰士們親切交談。毛澤東同志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使我們非常感動。」這使他同戰士們的關係十分融洽。

  當時的局勢依然是嚴峻的。起義軍轉兵南下以來,一路艱苦戰鬥,指揮員犧牲,傷員增加;連續行軍,長途跋涉,有些人因為怕艱苦不辭而別;瘧疾流行,病員增多,一些人掉了隊,少數傷病員因缺醫短藥死在路旁。一些長官還存在打罵士兵的舊軍隊習氣,黨組織也不健全。在這支隊伍裡行進的賴毅回憶說:「那時,逃跑變成了公開的事,投機分子竟然互相詢問:『你走不走?』『你準備往哪兒去?』這真是一次嚴重的考驗。」(26)這些問題不解決,部隊的戰鬥力就無法保持,很難繼續前進。

  起義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三灣的。九月二十九日,部隊翻過山口,來到永新縣三灣村宿營。這裡群山環抱,追敵已被擺脫,又沒有地方反動武裝,比較安全。部隊在村裡住了五天。這是工農革命軍自秋收起義以來第一次得到從容休整的機會。進村的當晚,毛澤東在「泰和祥」雜貨鋪召開中共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討論部隊現狀及其解決的措施,決定對部隊實行整頓和改編,這就是著名的三灣改編。

  三灣改編的主要內容是:第一,把已經不足一千人的部隊,縮編為一個團,稱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長由陳浩擔任,實際上取消了餘灑度對軍隊的指揮權(而餘灑度這時對起義已因悲觀失望而灰心喪氣了);下轄一、三兩個營,還有特務連、衛生隊、軍官隊、輜重隊各一個,共有七百多支槍;改編時,毛澤東宣佈願留則留,願走的發給路費,將來願意回來還歡迎。第二,在部隊內部實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待遇一樣,規定官長不准打罵士兵,士兵有開會說話自由,連以上建立士兵委員會。士兵委員會有很大的權力,參加對部隊的行政管理和經濟管理,官長要受它的監督。第三,全軍由黨的前敵委員會統一領導。各級部隊分別建立黨的組織:班排設小組,支部建立在連隊上,營、團建立黨委;連以上設黨代表,由同級黨組織的書記擔任。部隊的一切重大問題,都必須經黨組織集體討論決定。這三項措施開始改變了舊式軍隊的習氣和農民的自由散漫作風,是一個需要有極大魄力才能實行的了不起的改革。三灣改編是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在人民軍隊的建軍史上有重大意義。

  在三灣,毛澤東還提出一個重要問題:我們要和地方結合起來,要取得地方的支持,一方面我們把傷病員交給他們,他們可以把我們的傷病員安置好;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發槍給他們,幫助他們發展起來,這樣我們就不會被敵人打垮。(27)這多少已提出了武裝鬥爭要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結合的思想。他按照中共江西省委的介紹,派人同寧岡縣黨組織和駐在井岡山北麓甯岡茅坪的袁文才部取得了聯繫。

  (22)《任弼時報告》,1927年9月27日,《中央政治通訊》第12期。
  (23)《蘇先俊報告》,1927年9月17日,《中央政治通訊》第12期。
  (24)《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126—127頁。
  (25)《餘灑度報告》,中央檔案館編,《秋收起義(資料選輯)》,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年3月版,第133頁。
  (26)賴毅:《毛澤東同志在連隊發展黨員》,《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下),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176頁。
  (27)《熊壽祺關於秋收起義的幾次回憶》、《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153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