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一二八


  第二十章破碎的幻夢(1973-1975)

  毛澤東與周恩來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1972年間他們的關係最為密切。雖然毛澤東沒有在公共場合贊許過周恩來——他不習慣誇耀他的副手——但周恩來卻在林彪叛逃和尼克松訪華期間出色地輔佐了毛澤東。

  這位總理從來沒有如此密切地與毛澤東共事,毛澤東也很少像在1971年至1972年期間這樣感到迫切地需要周恩來的幫助——可能自長征途中遵義會議這個轉折點以來毛澤東尚未有過這樣的感覺。

  毛澤東不得不向右轉以擊退林彪,這使他與周恩來攜起手來。他向美國開放門戶以對付那些極左勢力和軍隊中的反對派。

  周恩來又一次成為當然的盟友。

  毛澤東是不願意依賴周恩來的,周恩來終究不是率性辦事。

  如果說率性誠物、深謀遠慮的毛澤東是虎、猴二氣的結合,那麼周恩來就是一個將毛所痛恨的中國官場傳統帶入共產主義時代的人。

  周恩來遠不像毛澤東那樣。毛澤東信仰一個永恆變動的世界,偏愛的是鬥爭高於一切,認為一切現象都充滿矛盾。

  在50年代末非斯大林化危機過後,周恩來沒有像毛澤東那樣變得多疑。對周恩來來說,馬克思主義絕不意味著多多益善,這與感情用事、剛愎、獨立思考的毛澤東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做法不同。

  周恩來不像毛澤東那樣愛衝動,他從未排斥於黨之外,而毛澤東則有過三次這樣的經歷。更不像劉少奇、鄧小平及其他人那樣的人,周恩來不會輕易遭受清洗的危險。

  周恩來把毛澤東看作是20世紀中國的指路人,「他教導我們認識了一切,」周恩來以自己特有的語言說。

  周恩來不得不謹慎地對待毛澤東。他看到毛澤東對一幫有資歷的同事日漸不滿,便小心翼翼地儘量不提出異議,以免引起晚年的毛澤東的專斷或猜疑。

  周恩來在60年代批評毛澤東時,採取的是一種既隱晦又玄妙的方式。「毛主席是正確的,」周恩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一次緊張而沉悶的會議上簡略地說,「他非常謙虛。」為了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他又補充說,「我們大家,包括我自己,都犯過錯誤。」

  不過,自1971年後期起,周恩來感到他與毛澤東的關係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安全多了。

  「怎麼會有絕對權威呢?」周恩來在深思熟慮後,坦率地對一位美國來訪者說,「毛主席在某些問題上可能是權威,但如果有些問題他不熟悉,他又怎能成為這些問題的權威?」他再一次作出轟動性的評論。「這裡還存在一個時間問題」,他在一次對話的開場白中講道,「你今天是權威,但是否意味著你明天還是權威?」

  實際上,周恩來的評論是針對林彪而發的,因為「絕對權威」是林彪的圖騰之一;但周恩來也在慎重之中試圖搖撼毛澤東那天神般的地位。

  周恩來的勇氣沒有持續多久。70年代中期的痛苦爭吵不允許這位總理成為與毛澤東真正平等的人物,充其量只能是第二號人物。恰恰是1971、1972年的兩個重要功績,使周恩來成為毛澤東不可缺少的執政官,但不久又招致非難。

  林彪已不在位,但到1973年,毛澤東對反林聯盟並不十分滿意,門戶雖已向美國打開,但到1974年毛澤東即聽到這樣的批評:中美交往對中國是否有利。對於周恩來來說,更糟的是健康惡化,並且毛澤東對此清楚。

  毛澤東自己曾鼓勵林彪要政治掛帥,使軍隊成為一所「全國人民的大學校」。林彪按毛澤東的要求建設軍隊,而這是彭德懷難以做到的。在此背景下,毛澤東發動了他的「文化大革命」戰役。

  周恩來在另一次造反派參加的狂熱的「文化大革命」會議上說:「我們跟隨毛主席幾十年了,大部分時間我們都保持鎮靜,我們要顧全大局」儘管周恩來很小心,他還是不斷受到批判。1969年,極左派們說實際上是29個布爾什維克之一,這就把周恩來與28個布爾什維克聯繫了起來,而他們是毛澤東在30年代的主要對手。

  令人難解的是,1972年,毛澤東再一次器重彭德懷式的軍隊領導人。

  許世友是典型的地區軍隊指揮員,他代表著解放軍的聲音,在反對林彪推動的極左的農村政策時,這位廣州軍區司令員說:「沒有必要為貧富均等去搞革命。」反林聯盟自身的性質決定它不可能存在長久。許世友與這些人都不是毛澤東的天然盟友,時間很快就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

  在1971年至1972年之交的冬天,毛澤東沒有絲毫的勝利者的喜悅。他既沒點名指責林彪,也沒有另尋「接班人」或「最親密的戰友」來代替林彪。如果周恩來的支持者們期待著榮譽降臨到這位英雄的病患者頭上,他們會大失所望。

  毛澤東似乎缺乏自信。林彪事件的了結是一個安慰,至少它沒有使更多的毛澤東主義式的決策出臺。

  「文化大革命」的一切觀念、信條和鬥爭,在毛澤東的手中就像許多一觸即破的泡沫一樣破裂了,只剩下他滑膩的雙手沾著強權政治的汗水。

  明顯地出現了向右轉局面:農村實行了寬鬆的政策;「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東山再起,有的得以提升;學校教學趨於正常,而且思想觀念的壓力有所減輕;工廠巧立名目以實行物質刺激;對歷史及學術問題展開討論,政治的束縛多少有所緩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