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李志民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第十三章 抗美援朝七年(3)


  早在抗日戰爭後期的一九四四年冬到解放戰爭初期,我就在楊成武任司令員的冀中軍區、冀中野戰縱隊擔任過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為鞏固與發展冀中根據地並肩戰鬥(一九七二年十月,我調福州軍區任政治委員,一九七七年春,楊成武也調福州軍區任司令員,再度共事)。一九四六年冬,我和楊得志兩人同時調到晉察冀軍區第二縱隊擔任政治委員和司令員,一起戰鬥、工作了一年多;一九四九年六月,我又調到楊得志任司令員的十九兵團擔任政治委員,同楊得志等同志一起率部進軍大西北,決戰蘭州,解放寧夏,後又一起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一九五二年冬,我調志願軍總部工作,先後擔任志願軍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等職,而楊得志比我早三四個月就調到志願軍總部先後擔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我們又在一起工作。五次戰役開始時,楊勇入朝參戰,先後擔任志願軍二十兵團司令員,志願軍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我又與他共事。

  在這十餘年間,我先後與「三楊」都很好地共事過,在作戰指揮、部隊軍政訓練及完成各項任務中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情同手足,勝利地完成了各項任務。周總理關於「三楊開台」的談話,雖然我沒有對其他同志講過,但我心裡是明白的,「三楊」在革命戰爭年代能征善戰,黨中央、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周總理對「三楊」寄託著厚望,所以,我在擔任他們的政治委員時,都告誡自己,更好地做好黨的工作,不辜負中央的期望。

  二月十日,我兵團機關和六十四軍抵達安東(今丹東)地區,六十三軍和六十五軍則分別開到遼寧的鳳凰城和本溪地區集結待命。安東與朝鮮新義州之間的鴨綠江大橋是我國通往朝鮮唯一的鐵路橋,由於敵人飛機的狂轟濫炸,經常要進行搶修,整個兵團要從這座大橋通過十分困難,經兵團領導研究,在鐵道兵、後勤運輸部門和朝鮮人民的大力支援下,除兵團指揮機關乘坐幾節指定的車廂開過鐵橋外,兵團所屬三個軍從二月十六日至二十一日分別從臨時架起的九連城和長旬、上河口浮橋通過,「雄赳赳、氣昂昂」地用一雙鐵腳板跨過了鴨綠江,奔向抗美援朝最前線。

  我一踏上朝鮮的國土,看到朝鮮的錦繡河山在美國侵略軍鐵蹄的蹂躪下,到處是斷壁殘垣、焦土碎瓦;肥沃的田野上,彈坑累累,荒草叢生,車經平壤時,見到的也是一片廢墟,看不到一座完整的樓、一棵挺立的樹木,如果不是嚮導的指點,根本不知道那是昔日繁華的首都。眼前情景與幾天前在祖國華北、東北沿途聽見生產蒸蒸日上、人民安居樂業的興旺景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但是,我也看到,朝鮮人民不顧敵人的轟炸、掃射,不分晝夜、忍饑受凍地為人民軍和志願軍修橋補路、送糧、送彈、救護運送傷員的動人場面,從心底裡同情朝鮮人民的不幸遭遇,敬佩朝鮮人民堅強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我立即抓住這個教育部隊的好時機,指示各部隊在行軍途中有意識有目的地組織部隊參觀被敵人殘害最慘烈的市鎮、村莊,請受苦受害最深的朝鮮群眾控訴敵人的暴行,運用這些活生生的教材,聯繫祖國人民的和平幸福生活,加深指戰員對美帝的仇恨,更深刻理解抗美援朝與保家衛國的一致性,進一步激發部隊為朝鮮人民報仇,為保衛祖國,打敗美國侵略軍而戰的決心。

  這次千里行軍,部隊處於異國他鄉,道路不熟,語言不通,敵機襲擾,匪特破壞的情況下,加之因物資運輸困難,裝備給養全靠隨身攜帶,每人平均負重三十五至四十公斤,最多達四十五公斤,日行軍四十公里。由於政治思想工作比較深入,部隊情緒穩定,士氣高昂。指戰員們冒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頂風冒雪、夜行曉宿,而且大多露營雪野,克服了種種困難,於二月二十日到達臨時集結地殷山西裡。

  十七日,彭德懷司令員在臨回國彙報前,抽空來到我兵團的集結地看望部隊。楊得志和我向彭老總簡要彙報了部隊的情況之後,向他請示部隊的任務。彭總說:「第四次戰役即將結束,一般不准備用你們了。下一個戰役怎麼打,我回國請示確定後再分配你們的任務。現在,你們要儘快熟悉情況,部隊加強戰前練兵,準備下個戰役打好第一仗。」

  彭老總回國彙報,聽取了毛主席對戰略方針的指示後,僅一個星期就返回前線,很快與金日成同志確定了第五次戰役的方案。我兵團利用這個時機在殷山西裡一帶休整了近十天,三月七日又奉命繼續向南開進,於三月十五日前後抵達開城以北的市邊裡、南川店、新溪大坪一帶集結,兵團部駐進了篤莊洞待命。

  三月十七日,兵團在篤莊洞進行行軍總結,表揚了一批千里行軍無一減員的先進連隊,突出表彰了六十五軍「模範呂順保連」,六十四軍「帶兵模範」連長劉晨柱等在行軍中團結互助、熱愛戰士、為兵服務的模範單位和個人,在部隊中樹立一種團結戰鬥的好風氣,動員部隊抓緊時間開展戰前練兵活動,準備迎接新的戰鬥任務。

  §五次戰役抖雄風

  一九五一年四月六日,我和楊得志到設在臨津江西岸群山環抱的空寺洞的志願軍總部參加第五次黨委擴大會議,研究和受領第五次戰役的作戰任務。

  彭總的戰役部署是:我十九兵團指揮所屬各軍及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配屬炮八師三十一團為右翼突擊集團;第三兵團指揮所屬各軍及配屬兩個炮兵團和一個防坦克殲擊炮兵團為中央突擊集團;第九兵團指揮所屬各軍和三十九軍、四十軍以及配屬的六個炮兵營和一個防坦克殲擊炮兵團為左翼突擊集團。戰役開始後「以一部分兵力(四十軍)從金化至加平線劈開戰役缺口,將敵東西割裂,斷敵東西增援;與此同時,以第三兵團由正面突擊,第九兵團和我十九兵團分從兩側突擊並實施戰役迂回,形成一把張開口的巨鉗,首先集中兵力殲滅南朝鮮第一師、英軍二十九旅、美軍三師、土耳其旅、南朝鮮第六師,爾後再集中力量會殲美軍第二十四師、二十五師。另以四十二軍位於元山、陽德地區,三十八軍位於肅川,四十七軍位於平壤,人民軍第二軍團位於淮陽、華川地區,第六軍團主力位於沙裡院、載寧地區,準備待敵登陸後消滅之……」

  彭總在部署後特別強調:「這個戰役,必須把戰役分割和戰鬥分割結合起來,敵人的戰役縱深很小,只有戰術縱深,敵人的增援主要是橫的來,縱的來可能性很小,我們必須劈開一個缺口,將敵人東西分割。如果不能實行這個分割,我們就要失敗。」「戰鬥分割是小塊小塊搞,大的包圍迂回和小的迂回包圍必須密切結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