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李志民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第七章 衝破黎明前的黑暗(12)


  接著,印吉子把全村勞動力都組織起來,分成了四個撥工隊、三十六個撥工組,二百六十四人(占全村勞動力百分之六十七,占總人口百分之四十二),全村按不同季節實行男女老少大撥工,人力、畜力一起參加撥工,調動了全村的勞動積極性。全村共種地二千零六十畝,比一九四三年開荒、擴種三百多畝,收成糧食一千二百零九石,比上一年多打糧食二百八十二石,許多農戶比上一年多打一倍的糧食。

  由於生產的發展,群眾生活有了較大的提高,往年全村有七十多戶挨餓,要依靠政府救濟,大生產運動後,絕大多數有吃有穿,只有三戶因償還借糧,第二年春荒時糧食不夠,印吉子就組織這三家參加冬季生產,編筐子掙錢,困難也解決了。撥工互助大生產給全村帶來好光景,秋收後,十月二十二日,全村進一步組織了綜合性大合作社,把全村四個撥工隊、兩個消費合作社和鐵匠、木匠組共五百多人都組織起來,擁有羊一百二十九隻,紡車二十四架,織布機一台,木匠組、鐵匠爐、鍋匠爐各一個,資金十九萬一千八百餘元。

  這種綜合性合作社像是我們建國初期初級合作社的雛形。這樣組織起來,使撥工互助常年化經常化。印吉子的工作成績很大,當選為縣勞動英雄、模範工作者,並被選出席十二月召開的邊區第二屆群英大會。

  我們在開展以農業為主的大生產運動中,也重視發展農村副業和運輸、運銷業,以增加農民的收入,改善群眾的生活。井陘縣政府就撥出過五十萬元無息副業貸款,給群眾作為發展喂豬、養羊、紡紗織布、荊條編筐和運輸的資金。平山縣原有紡織土布的生產基礎,由於敵人的破壞,交通運輸受阻,原料缺乏,銷售困難,紡織業逐漸萎縮。

  大生產運動後,縣供銷合作社便發放貸款恢復紡織業,很快便使一萬八千餘架紡車、三千餘台織布機運轉起來,一個冬閒季節就織出土布一萬正。隨著紡織業的恢復,運輸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一九四三年二月,平山縣白石莊遭到敵人的「掃蕩」摧殘,全村只剩下五頭牲口,耕地的畜力已很困難,更無力搞運輸。在大生產運動開始時,政府貸款讓他們添置九頭牲口,由村幹部李正安帶頭組織運輸隊,僅九個月時間,全村牲口就增加到五十六頭,淨得運輸費三十五萬元。同時,運輸隊組織撥工,比過去多種麥子二百八十二畝,更由於牲口的增加,肥料充足了,撥工組精耕細作,全村秋季獲得豐收,比一九四三年增產糧食一百一十大石,不僅補償了敵寇破壞造成的損失,而且群眾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

  四分區東南部平原地區的燃料,歷來依靠井陘煤炭供給,抗戰爆發後,由於日、偽軍搶佔井陘煤礦,不能大量輸入,煤價昂貴,群眾燃料只好靠莊稼秸稈和砍伐樹木,甚至有的因無薪柴而采燒正在田間生長的高粱、玉米青葉,致使平原地區的秸稈大部不能用於漚糞,肥料奇缺,產量也因之銳減。部隊和機關、學校的燃料也成大問題。

  相反,在本區平定縣則煤產豐富,當地群眾以下小煤窯採煤運炭為生的入很多,但這幾年來在敵人封鎖下,運輸困難,煤炭銷路遲滯,工人大批失業。我們地委、專署根據這種情況,決定設立煤炭轉運公司,運銷煤炭,從而解決了平原地區的燃料及平定失業工人的生活問題。經過半年多的運銷,還帶動了沿線三百里長各村運輸業的發展,增加群眾收入,而且平原地區壓綠肥的數量大大增加,又提高了糧食產量,此舉可謂造福群眾,皆大歡喜。

  民兵和以民兵為基礎的遊擊隊是一支不脫離生產的群眾性武裝組織,是子弟兵的有力助手。他們人多,分布面廣,平時從事生產,戰時協同部隊作戰,勞武結合。但一九四三年反「掃蕩」鬥爭中,由於缺乏經驗,民兵儲備糧食少,群眾既要保證子弟兵的供應,又要供應民兵、遊擊隊的戰糧,負擔過重,往往供應不上,有的民兵、遊擊隊因缺少戰糧,經常挨餓。接受這個教訓,我們地委、分區認真貫徹軍區關於通過大生產解決民兵戰時用糧問題的指示,動員民兵勞武結合、自力更生解決戰糧問題。易縣龍華民兵提出:

  「一手鐮刀一手槍,要把田地當戰場,自己種的自己吃,不讓鬼子逞兇狂!」阜平民兵提出:「一手農具一手槍,戰鬥英雄要變為勞動英雄,遊擊小隊變為撥工隊」;有的還提出:「現在多勞動,戰時不挨餓」的口號,展開了戰鬥和生產的競賽,各地民兵、遊擊小隊在戰鬥行動比較頻繁的情況下,仍擠出時間進行集體勞動,生產自己的戰糧。他們生產的辦法很多,有的開荒、修灘地,有的向群眾租地、包工,有的打柴、搞運輸。

  阜平、平山等縣成績較大,從上報的統計數看,阜平民兵開荒二千零二十六畝,修灘地一百零七畝,種旱地六十四畝,收糧食一千零七十二石,山藥一萬五千斤,此外,打柴六萬五千一百多斤,得款二萬六千六百多元,搞運輸和包工得款一萬三千四百多元。

  平山民兵開荒二千二百四十七畝,收糧一萬二千七百多斤,搞運輸和包工得款八萬七千四百多元,基本上解決了戰糧問題。《晉察冀日報》為此發表了消息,並配發了「短評」,肯定解決民兵戰糧「阜平、平山作得最好」,同時強調指出:「民兵戰糧問題是民兵建設中一個重大問題,如果得到適當解決,不僅是直接鞏固了民兵的戰鬥力,並且減輕了人民負擔,使人民對民兵更加擁護,群眾武裝的勝利保障也更為雄厚。」

  §「雙擁」運動

  一九四四年二月軍區第一屆群英大會上,戎冠秀榮獲北嶽區「子弟兵的母親」光榮稱號的消息傳遍晉察冀邊區,在四分區特別是戎冠秀的家鄉平山縣更引起了熱烈的反響。我們地委、分區和專署抓住這一時機,在全區廣泛開展了「學習戎冠秀運動」,以此推動全區的對敵鬥爭、大生產運動和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等項工作,掀起一個爭當戰鬥英雄、勞動英雄和擁軍、愛民模範的革命競賽熱潮。

  戎冠秀回到家鄉平山縣下盤松村之後,立即把在英模會上「爭當勞動英雄」的誓言變為實際行動。下盤松村是一個地處偏僻山溝的小山村,全村只有一百多口人,男女勞動力僅四十幾人,過去因區、鄉幹部不常去,村幹部對生產不夠重視,群眾生活也比較困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