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李志民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第七章 衝破黎明前的黑暗(11) |
|
我們發現了上述問題後,四月中旬,從上到下開展廣泛的動員教育工作,使廣大幹部戰士認識「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和「發展生產,保障供給」的重大意義,樹立「以農業為主」的思想,從四月中旬至六月初,先後開展了兩個農業突擊周,第一個突擊周是以七分之四的力量,用了一萬一千多個工,幫助群眾生產,第二個突擊周則以部隊開荒為主,提出全分區「為突破萬畝耕地而奮鬥」的口號。 當時我們已有的耕地僅三千一百六十二畝,要突破萬畝關任務比較艱巨。我們分區領導同志于四月二十四日帶領機關於部和直屬隊上山開荒,司令員鄭維山、參謀長易耀彩和我等五位分區領導同志組織一個生產小組,每天從早飯後一直於到吃過晚飯才下山,接連於了五天,每個人手上都打起血泡;易耀彩的血泡最多,兩手起了八個泡。開荒頭三天,我們領導同志開荒七畝半,我和鄭維山兩人還種下七十五棵南瓜,九十棵麻和五十株豆角,而且都施了肥。 領導機關帶了頭,各部隊立即行動起來,很快突破了萬畝大關,全分區部隊的耕地從三千一百六十二畝增加到一萬三千七百一十七畝,其中開荒地九千九百四十六畝,超過原計劃三千餘畝;再加上運輸、運銷以及副業、手工業的收入,較好地完成了兩個月的糧、菜自給和全年改善伙食的補充經費等任務。部隊發展生產,生活普遍得到改善,一般伙食單位油鹽充足,鮮菜經常有,不但吃得飽而且吃得好,還經常能吃上大米、白麵和肉。 生產經營按勞動量進行分紅,使戰士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有積蓄,一般都有了毛巾、肥皂、牙刷、牙粉等日用品,抽煙的還有煙吸,並且都當上了生產、消費合作社的股東,個人分紅多的一年分到五百元以上,最少也在十元左右。生活的改善,部隊病號減少了,病號下降到只占總人數的百分之二點三,比上一年減少百分之一點二。部隊開展大生產運動,官兵並肩勞動,同甘共苦,進一步密切了官兵關係;部隊生產部分自給,減輕群眾負擔,而且還幫助群眾生產,又進一步密切了軍政、軍民關係,可謂一舉數得。 一九四三年敵人的秋季「大掃蕩」,燒殺搶掠,對我們分區破壞十分嚴重,群眾的糧食和種於被搶,耕畜和農具被搶,房屋被燒,青壯年勞力被殺被擄,給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困難。一九四四年春,我們地委、專署首先進行救災,賑濟受害群眾,發放貸糧讓群眾度過春荒,並在春耕前發放購置牲畜貸款,補充牲口,開展運輸。在群眾生活基本安定下來之後,即遵照毛主席「組織起來」的指示,大力發展撥工組、變工隊的勞動組織,有條件的鄉村還試點創辦消費、生產合作社,開展大生產運動。 春耕開始時,群眾顧慮敵人再來「掃蕩」搶掠,害怕自己「辛辛苦苦忙一年,鬼子一來全搶光」,生產熱情不高。隨著宣傳動員工作的深入,特別是圍困、逼退敵堡壘鬥爭的節節勝利,生產積極性逐步提高。平山縣為了增產,動員群眾大量壓綠肥,據六個區不完全統計,一個多月時間就割草近九百六十萬斤,僅趙家莊一個村即達四十八萬斤,再加上糞肥,保證了水田每畝施肥一百八十擔,旱地六十至一百擔。該縣剛種下麥子不久,即遭到三十多年未遇的蝗蟲災害。縣委、縣政府立即發動群眾滅蝗,經過七八天突擊,動員人力二萬五千多工,捕捉飛蝗一萬五千四百斤,迅速撲滅蝗災,沒有造成嚴重損失,也沒有蔓延到鄰近各縣。 井陘縣南梁有個村莊位於敵人封鎖牆外,而大部分耕地卻在封鎖牆內,敵人用機槍封鎖住封鎖牆,只留一道門讓群眾進出,崗哨檢查很嚴。過去群眾因種地進出封鎖牆麻煩而且危險,許多地都拋了荒。開展大生產運動後,該村青救會主任楊善大帶領五個青年首先組織撥工組,想辦法克服困難,先創造經驗。楊善太撥工組六個人,六頭牲口,創坡時,敵人不開門,他們就在封鎖牆外創,開門時才到牆內創;有時敵人好幾天不開門,農活季節又不能耽誤,撥工組便在黎明前帶著農具和乾糧爬過封鎖牆創坡,黃昏後再爬牆回村,帶動了全村都爬過封鎖牆去創坡。 麥收時,敵人故意不開門,楊善太撥工組就利用月夜越牆收割,一夜割完七畝麥,第二天,全村群眾也跟著搶收,沒幾天工夫,全部收割完畢並將糧食堅壁起來。這個村還有一部分耕地在敵人堡壘下面,敵人不讓種莊稼,楊善大撥工組就在月夜偷偷去種,一人站崗,五人耕作;地裡營生多,夜間做不完,他們又想了個妙法,白天六個人身上都披著草編的偽裝衣,蹲下來耕作,敵人看不見。 六月間,民兵配合我分區子弟兵圍困堡壘上的敵人,楊善太撥工組派出三名青年民兵參加遊擊小隊圍困敵人,剩下三個人與村幹部合編了一個十一人的混合撥工組,堅持去鋤苗。後來發現敵人不敢開槍,就越鋤越靠前,把全村群眾都帶動起來,將堡壘前的地全鋤完。這時,堡壘上的敵人被我們圍困不敢亂動,可是賈莊的特務隊仍常來給堡壘上的敵人送水送糧,還乘機抓人、搶東西,楊善太撥工組的青年立即變成爆炸組,把地雷埋在村頭的三叉路口上,一連炸死六七個日本鬼子,炸得鬼子不敢上大道上來。 從春天開始,楊善大撥工組創坡、送糞、播種、鋤苗、拔草、收麥都是撥工,從未間斷,他們六個人種了五十九畝平地,二十九畝半坡地,還開生荒地十二畝,平均每畝地上糞二十多馱。前幾年每畝地才打二三鬥糧,一九四四年平均畝產達六鬥五升。此外,他們還利用農閒跑運輸,先後賺了一千八百元。從楊善太撥工組的生產情況,即可見群眾的勞動熱情及千方百計種好地的勇敢鬥爭精神。 我和地委、專署的領導同志為了總結和推廣大生產運動的經驗,抓了井陘縣井溝村勞動英雄印吉子和該村撥工互助這個典型,取得了一定成效。井溝是井陘城北十六裡的一個行政村,全村包括四個自然村、十二個莊子,散居在一條寬五裡、長十五裡的山溝裡,有居民一百三十六戶、六百二十人;全村有耕地一千六百六十三畝,其中旱地一千三百五十一畝,坡地三百一十二畝,平均每人二畝七分地。由於人多地少、土地貧脊,加之日、偽軍的摧殘,有百分六十以上的人家常年缺糧;一九四三年敵人「大掃蕩」時又遭受大禍,全村被燒毀房屋三百零三間,農具損失一千一百多件,糧食、菜蔬也被敵人搶掠、糟踏許多,群眾生活十分困難。 一九四四年開春,該村抗聯主任印吉子領導群眾互濟互助,度過春荒。他看到四戶群眾已斷了炊,雖然自己也吃不飽,仍帶頭捐出三升玉米救濟這四戶特困戶。在他帶動下,全村共捐出二石穀子、一石五鬥細糠,一千斤羅蔔、十斤羅蔔幹和三十元錢救濟了這四戶特困戶。同時,他把木匠、鐵匠組織到撥工組來,修蓋好四十多間房子,使各家都有住處,並打出二百九十九件農具,使所有勞力都有钁、鍬、鐮等農具使用。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