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李志民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第六章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2)


  抗大總校深入敵後辦學三年,從一九四〇年四月至一九四三年一月,先後開辦了第六、七、八期,為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培養了大批幹部。敵後辦學雖然能使教學與實踐更緊密地結合,但由於經常要對付日軍的「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騷擾,學校的流動性很大,僅校部就大轉移過兩次:一次從山西省武鄉縣蟠龍鎮一帶轉移到黎城縣霞莊一帶;一次從黎城縣又轉移到河北省邢臺縣漿水鎮一帶。根據當時形勢,只有一面學習,一面戰鬥,才能堅持教學。在此期間,先後取得了一九四〇年十月的洪嶺戰鬥、一九四二年五月的反「掃蕩」戰鬥和反「蠶食」鬥爭的重大勝利,使抗大總校在敵後的戰鬥環境中鍛煉得更加堅強。

  一九四三年一月,黨中央為了更好地培養和儲備幹部,準備進行戰略反攻,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決定抗大總校率第八期部分教職學員返回陝甘寧邊區,在環境比較安定的綏德地區繼續辦學。總校奉命除留下部分教職學員在太行山區重新組建第六分校,提前畢業部分學員就地分配工作,繼續堅持敵後鬥爭外,率一千多名教職學員衝破日軍的重重封鎖,行程一千多公里,於三月上旬抵達綏德,與原抗大第三分校(一九四一年改稱軍事學院)和第二、七分校上幹隊合併,進行教育訓練並開展了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一九四五年「八一五」抗戰勝利前夕,為了大反攻和為了迎接抗戰勝利後開創新局面的需要,第八期學員六千多人全部畢業,大部分學員當即分赴各個抗日戰場,參加對日本侵略軍的最後一戰。九月,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歷時九年多的抗大總校完成了它偉大光榮的歷史使命,宣告勝利結束。

  黨中央、中央軍委在創辦抗大總校期間,為了培養大量幹部去宣傳、組織、武裝群眾,開展敵後遊擊戰爭,建設抗日根據地,從一九三八年冬至一九四五年九月抗戰勝利的七年間,先後在敵後創辦了十二所分校和五所陸軍中學、一所附設中學,使抗大之花開遍各抗日根據地。

  這十二所抗大分校是:一九三九年二月在山西省長治、潞城、屯留之間的古城、岡上一帶開辦的抗大第一分校;一九三九年三月在河北省靈壽縣陳莊一帶開辦的抗大第二分校;一九三九年七月在延安組建的抗大第三分校;一九四〇年三月在安徽省渦陽縣北麻家集創辦的抗大第四分校;一九四〇年十一月在江蘇省鹽城縣創辦的抗大第五分校;一九四〇年十一月底在山西省武鄉縣蟠龍鎮創辦的抗大第六分校;一九四一年七月在山西省興縣李家灣創辦的抗大第七分校;一九四一年五月在安徽省天長縣張鄉鋪創辦的抗大第八分校;一九四二年五月在江蘇省南通縣海複鎮創辦的抗大第九分校;一九四二年二月新四軍第五師在湖北省隨縣白兆山區創辦的抗大第十分校(一九四五年春新四軍第七師在安徽省無為縣團山裡創辦了一所抗大分校,也稱抗大第十分校);一九四四年十月在山西省陽城、沁水一帶由抗大總校太嶽大隊擴建的抗大太嶽分校;一九四五年春在河北省涉縣由抗大第六分校太行大隊擴建的抗大太行分校。

  五所陸軍中學是:一九四二年初抗大總校在河北省邢臺縣漿水鎮創辦的抗大總校附屬陸軍中學;一九四二年二月抗大第二分校在河北省唐縣閻莊和靈壽縣大夫莊創辦的抗大第二分校附屬陸軍中學;一九四二年春抗大總校太嶽大隊在山西省沁源縣創辦的大岳陸學中學;一九四二年六月抗大第七分校在山西省興縣地區創辦的抗大第七分校附屬陸軍中學;一九四二年八月抗大第一分校在河南省濮陽縣琉璃井村創辦的抗大第一分校附屬陸軍中學。

  一所附設中學是:一九四一年八月抗大第二分校在河北省靈壽縣陳莊一帶創辦的抗大第二分校附設中學。

  一九四三年,除第一分校陸軍中學外,其餘四所陸軍中學和第二分校附設中學的學員都奉中央軍委之命,先後轉移到陝甘寧邊區,合併於總校和第七分校繼續深造。上述這些分校和中學除第三分校在延安外,都是在敵後艱難困苦的鬥爭環境中成長發展起來的。他們一面學習,一面戰鬥,有的還一面勞動,生產自給,取得許多反「掃蕩」、反磨擦戰鬥的勝利,把抗大的革命精神和傳統作風傳播到全國各地。

  我在抗大學習和工作過六年,曾任抗大總校隊長兼教員,組織科長、幹部科長、組織部長,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對抗大有著深厚的感情,深刻體會到抗大的確是一座革命熔爐。抗大堅持毛澤東同志親手制定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發揚「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優良校風和「艱苦奮鬥、英勇犧牲」的革命傳統,創造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業債,總結出豐富的戰鬥經驗和軍事、政治教育工作經驗,培養出十余萬名軍政兼優、德才兼備的優秀幹部,特別是培養了成千成萬的知識分子幹部。幾十年來,他們戰鬥在黨政軍群各條戰線,對於取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對於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與軍隊的建設事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抗大的偉大功績將永遠載入我國革命和教育事業的史冊,彪炳千秋。

  在抗大精神的激勵下,我曾於一九八五年三月撰寫出版了記述抗大的光榮鬥爭歷史和優良傳統的《革命熔爐》一書(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出版);一九八六年六月一日,為紀念抗大建校五十周年,《革命熔爐》又作了一些修改,再版發行,受到抗大校友與廣大讀者的歡迎和鼓勵。因為抗大在我的革命生涯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在我的臥億錄中不能不再作一次簡要的回顧,冀望抗大的革命精神和豐富的經驗世世代代流傳下去,繼續發揚光大。

  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
  黃河之濱,
  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
  人類解放,
  救國的責任,
  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
  同學們,努力學習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們的作風。
  同學們,積極工作,
  艱苦奮鬥,英勇犧牲,我們的傳統。
  象黃河之水,洶湧澎湃,
  把日寇驅逐於國土之東,
  向著新社會,
  前進,前進,
  我們是勞動者的先鋒!

  五十年的歲月流逝,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當年成千上萬英姿颯爽的革命青年高唱《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校歌》的嘹亮歌聲,仍常在我的耳邊縈繞;他們生龍活虎般的身影又在我的眼前浮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