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李志民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第四章 勝利與挫折(8)


  一九三三年七月二日,東方軍向福建進軍之後,幾乎每戰都是經過周、朱、彭、滕諸同志與「左」傾錯誤的中央領導者,在往返電報中反復爭論,甚至激烈鬥爭才取勝的。入閩第一仗是拔除寧化縣的泉上土堡。泉上位於甯化縣東北,地處寧化、清流、歸化(今明溪)、建寧數縣毗鄰之處,是寧化到歸化的交通要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這個土堡牆高約二丈五尺,厚二丈餘,相當堅固;駐有國民黨軍閥新編第五十二師盧興邦部的第三〇七團,並有寧化、清流、石城、長汀四個縣的殘餘地主武裝四百多人;儲有大批糧食、食鹽等物資,是周圍數縣逃亡地主負隅頑抗的反動堡壘,威脅著附近蘇區的安全,也是東方軍向東運動、擴大蘇區的極大障礙。所以東方軍決定首先拔掉這個釘子。

  但是,「左」傾冒險主義的中央領導者當時心目中只有中心城市,即使一時打不了大城市也要打縣城,完全不把小小的泉上土堡放在眼裡。所以,他們不顧實際情況,下令東方軍首先攻打清流縣城。

  當時的爭論,給東方軍作戰造成極大困難。七月四日,彭、滕電請第一方面軍朱德總司令和周恩來總政委轉中革軍委項英代主席,提出:「清流、泉上、嵩口仍為盧逆,共四團無變化。首先消滅泉上之敵,後再同時攻擊嵩口、清流之敵。此舉我有集結主力隨時打擊增援敵之便。」同時說明,清流城堡堅固,敵人利用天險加修工事,襲擊萬一不克,要延誤時間,再從火線撤下打增援之敵,將影響士氣。這些從實際情況出發所作的戰鬥部署,完全符合毛澤東同志的戰術原則,很快取得朱、周同意。

  七月五日,朱、周回電指出:「如敵情無變化,三軍團應首襲泉上,佔領後迅速取得歸化,以一部斷嵩口通永安聯絡,相機截擊永安或連城來援之敵。」但是,七月六日項英回電,卻極端主觀地認為:「對東方軍目前的行動,如就來電所雲,事實上僅能消滅泉上、歸化之敵,即轉移北上,絕無可能打擊連城援敵。」「泉上、歸化均屬城圍,工事雖較清流易攻堅,則我意仍以流清為攻擊目標,堅決消滅三團人,連城敵有增援可能,若消滅援敵對東南、西南戰線有大影響。」

  正當周、朱、彭、滕與項英爭論之際,七月八日,盧興邦派第一五六旅旅長張興隆率第三〇九團從清流增援泉上。彭德懷、滕代遠根據原定的「圍城打援」的戰術原則,除令紅五師主力繼續包圍泉上,努力進行坑道作業準備爆破外,即令紅四師在離泉上三十餘裡的延祥設伏,準備殲滅援敵。

  泉上通延祥的小道上,兩旁均為高山峻嶺,中間是一狹長窪地,正是打伏擊的理想地點。七月九日,敵一五六旅旅長張興隆與第三〇九團團長盧勝斌(盧興邦之子)率部到達延祥石獅嶺,進入我伏擊圈。紅四師張錫龍師長、彭雪楓政委立即發出攻擊命令。紅軍戰士先是從兩側山上居高臨下以火力殺傷敵人,然後以猛虎下山之勢沖入敵陣,展開白刃格鬥,只一小時激戰,就幹淨利落地全敵敵人這個團,斃敵旅長張興隆,俘敵團長盧勝斌,無一漏網。

  接著,紅四師乘勝追擊,進佔清流東北的重鎮——嵩溪;甯化獨立第七師進佔清流西北的嶺下、田背一線;紅三十四師進佔清流西南的霧閣等地,配合主力切斷清流與泉上敵軍的聯繫,對清流縣城形成包圍態勢,進一步孤立泉上敵人。與此同時,紅五師第十三團乘勝東進,殲滅歸化守敵第三〇七團第二營,解放了歸化縣城。

  延祥伏擊戰的勝利,為攻克泉上創造了有利條件,也證明「圍點打援」戰術的正確。但「左」傾冒險主義的領導者卻急於要進攻清流和連城守敵,七月十日又電令東方軍「只留一團圍攻泉上,並由該團抽出一連為基幹,領導歸化東北遊擊隊,鞏固歸化」;同時命令主力部隊大部分立刻轉移到清流南面,準備消滅清流撤退之敵,或配合三十四師打擊連城增援清流之敵。

  在此情況下,七月十一日,朱總司令、周總政委不得不給項英連發兩封電報。一封指出先襲泉上後逼清流才易於打擊敵人增援部隊,不能採取積極進攻清流城的辦法;並指出以三軍團主力過清流河及令紅十九師渡將樂河南下都是不妥當的,因目前多雨,山水時漲,閩省各河流急水深,大兵團運動不便,加以天熱多病,三軍團沿途已留下五百多病員,請項英「決定部隊行動稍稍顧及此點」。在另一封電報中轉達了彭德懷、滕代遠的意見,力言即刻移兵清流南岸,「圍攻泉上鞏固歸化留一團兵力萬萬不足,因泉上敵之兵力超過八連人。我主力南移,連(城)敵如不動,清流敵可北向,解泉上圍,我成隔岸觀火,迂回過河須三天行程,現三軍團每日搜山徵發,只吃兩餐稀飯尤不利這樣行動」;並明確表示已複電令彭、滕依預定計劃有步驟地爭取勝利,要求項英:「請勿急,尤請勿直接命令彭滕,使他們無所適從,時時請命,反束縛其不能機斷專行。」

  次日,彭、滕又將圍攻泉上、清流、連城的意見電告項英,強調指出:「泉上土圍敵八個步兵連,機、炮各一連,地主武裝百余人(注:後查明有四百餘人),一團圍一團是不夠的。況反動的童子軍、大刀會在外面擾亂,因此再無力顧及歸化。」在朱、周、彭、滕據理力爭下,項英等人才緩和口氣,回電朱、周並轉彭、滕,解釋說:「我迭電你們不是命令,而是提出某一階段中作戰意圖……」但仍軟中帶硬,固執地堅持己見。

  在東方軍主力圍攻泉上土堡,並接連取得延祥、歸化戰鬥勝利的有利形勢下,紅三十四師在清流與連城之間的安樂、霧閣一帶也積極開展遊擊戰,配合主力切斷清流與連城敵人之間的聯繫,七月十日,於霧閣與馬屋附近擊潰從連城增援清流的敵十九路軍第七十八師一個團,乘勝進佔上堡。

  七月十四日,敵盤踞清流的盧興邦部主力三個團,懾於我軍的威力,棄城向永安逃跑,我紅三十四師經安樂向秋口截擊逃敵未獲。十五日,紅四師第十團、十一團和寧化獨立第七師乘勝進佔了清流縣城;紅四師第十二團亦向嵩口坪、秋口推進,牽制連城守敵。

  此時,敵七十八師還有兩個團在霧閣附近的四堡。項英獲知這一情況,並得悉連城敵人還可能派出三、四個團增援四堡的情報,沒有通盤考慮整個戰局,七月十六日便匆忙以「十萬火急」電令東方軍放棄泉上,立即南下配合紅三十四師殲滅四堡敵人這兩個團,並準備殲滅連城援敵三、四個團,同時嚴令「部署中應注意不使該兩團撤回連城固守,而成相持之勢。」

  周恩來總政委接到項英這「十萬火急」的電令後實在感到為難,馬上複電提出意見:「泉敵不應放走,圍攻至少要兩團(兩團無外圍敵有突圍可能),立即以四團兵力配合三十四師襲擊四堡(四堡有工事),打增援隊則火力不足。」「調十九師接圍泉上,以三軍團全部南移則須延遲三天,泉上到四堡三天又恐四堡之敵情有變化。」但周總政委在提出意見的同時,為了執行軍委代主席項英的「十萬火急」電令,還是盡最大的努力,命令在將樂縣白蓮地區的紅十九師迅即南下,兩天以後趕到泉上去接替三軍團圍攻泉上的任務,以便三軍團騰出手來,集中兵力全部南下;同時,命令三軍團除留足兵力繼續圍攻泉上,等待十九師來接圍外,其餘主力部隊立即集中清流,經安樂、霧閣之西,秘密運動,配合三十四師襲擊四堡。事實證明,不待我三軍團南下,四堡兩團敵人早已撤回連城,項英「十萬火急」電令只是主觀臆想而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