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李志民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第三章 東渡贛江反「圍剿」(8)


  我們在消滅公秉藩師時繳獲了一批他們作為乾糧的「鍋盔」,這種用面做的大餅,小的有茶盤大,大的有小園桌面那麼大,切成一塊一塊地發給我們的部隊作乾糧。可是,我們南方人吃不慣這種「鍋盔」,硬梆梆的啃不動,又沒有水喝,咽不下,許多人都把它丟了,寧肯餓著肚子趕路,也不吃它。

  當時,我們還繳獲了很多騾馬和少數駱駝,因為大多是第一次見到駱駝,都好奇地圍著瞧那「龐然大物」,既想瞧瞧又怕被它踢傷、咬傷,鬧了些笑話。這些駱駝因不適應南方氣候,不久都死了;北方的騾馬高大、膘壯,馱得多,跑得快,但都是釘了馬掌的,使了一段時間,馬掌磨壞了,我們南方人又不懂得釘馬掌,騾馬走不動,不好用了,只好殺肉吃,非常可惜。

  在第二次反「圍剿」戰鬥中,由於戰鬥發展迅速,情況多變,當時軍團到各師、團還沒有無線電臺聯絡,架設電話來不及,派通信員傳達命令又恐傳達不清楚,也沒有時間起草作戰文書。彭德懷急中生智,把軍團機關的師、團幹部派到各部隊去傳達命令。這些「幹部通信員」有戰鬥經驗,容易領會彭總的作戰意圖,到各師、團去,既可傳達軍團的命令,還可給師、團領導幹部當個參謀;而且,瞭解情況之後,還可以馬上回來向彭總彙報,真是一舉三得。當時我在組織部當組織委員,五月十六日,部隊在東固地區殲滅公秉藩師,立即向水南方向追殲逃敵。逃向水南之敵因其在瀟龍河上架設的便橋被我赤衛隊拆除,便折向東往白沙逃竄。

  五月十七日,方面軍急令紅三軍團直插白沙,協同紅九師、十一師截住逃敵。彭總立即寫一紙條:「茲派李志民同志到你處傳達軍事任務。彭德懷。」派我到一、三、四師傳達。我騎上快馬追趕快速行進的部隊,先後向一師師長李實行、政委吳溉之,三師師長彭鼇、政委黃克誠,四師師長郭炳生、政委彭雪楓傳達了彭總的命令,部隊迅速直插白沙,消滅敵人。此後,打中村,打建寧,我也曾來回奔跑傳達過命令。這種「幹部通信員」的辦法是彭總的一種創造,在當時通信條件差的情況下,確實發揮了作用。

  在五月三十一日攻打建寧的戰鬥中,紅二師第七團擔任尖刀任務,進攻時遭到敵人的瘋狂頑抗。七團是平江起義的老部隊,戰鬥力強,作風很過硬。在緊要關頭,七團陳政委親率「敢死隊」沖在最前面,突破了敵人的陣地,後續部隊迅速跟進,攻進城去,但陳政委不幸雙腿中彈,負了重傷。第二天,彭德懷得知七團陳政委負了重傷,馬上把我找去,命令我立即到七團去擔任政委,帶領部隊繼續完成戰鬥任務。

  下午,我趕到七團駐地,團長龍昌漢很熱情地接待我。這個團原屬紅八軍第六師,我與龍昌漢不大熟悉,這次見面,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出生於貴州省苗族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原在國民黨軍隊中當兵,後來當了排長;一九二八年,他所在的部隊駐紮在江西萬載縣,他受到紅軍的政治影響,毅然率領一個排起義,參加了紅五軍,由於他作戰勇敢頑強,善於帶兵,打了很多仗,身上多外負傷,一直帶傷參加戰鬥,很快就當了連長、營長、團長。他雖然很能打仗,在戰士中也很有威信,但為人卻十分謙虛、謹慎,對人坦誠;善於團結同志,我們一起工作、戰鬥了二三年,結下了深厚的戰鬥情誼。可惜他在第五次反「圍剿」的戰鬥中,英勇犧牲了。

  那一天,我們在建寧城初次見面後,他簡要地向我介紹了七團的情況和這次進攻建寧的戰鬥情況,接著,就帶我到附近的連隊去看望幹部、戰士。

  粉碎了敵人的「圍剿」,幹部、戰士個個興高采烈。他們自動湊錢,一個人三毛、五毛錢,湊起來打「平夥」(即會餐),買來了雞、豬肉、粉條等菜肴,打來一兩斤酒,以班為單位,借老百姓家的鍋、碗,炒起菜來「打牙祭」,邊吃邊談,非常熱鬧。大家有限制地喝一點酒,但不敢多喝,怕有戰鬥任務誤了事。建寧城小,店輔不多,食品也不豐富,先去買菜的可以買到雞、豬肉,後去買的買不到好菜肴,就買雞蛋、花生或豆腐、豆腐乾、筍乾,凡能買來下酒的都可以,大家開懷「暢飲」,慶祝勝利。

  我和龍昌漢也與戰士們同樂,這個連隊吃一點,那個連隊吃一點,喝杯酒,表示個意思。我主要是同大家見見面,互相認識一下,便於今後開展工作。晚飯後不久,我們剛回到團部,師裡就來了命令:「明天清晨出發,轉移到寧化地區開展群眾工作。」

  第二天清早,我們紅七團離開建甯向甯化進發。雨後初霧,藍天如洗,山區的空氣濕潤而又清新,大家心情格外舒暢,邊行軍邊唱歌,談笑風生,也不覺累。兩天后,到達寧化城郊進行戰鬥總結,慶功表模。

  紅五軍初刨時期,因為部隊和地方武裝都急需大量武器,所以就承襲舊軍隊的慣例,繳獲武器都獎賞大洋,步槍獎十元,輕機槍獎五十元,重機槍獎一百元。打仗時帶著繳獲的槍支不便於行動和作戰,因而規定繳到槍以後,可以把槍機卸下來,揣在身上或放進包袱裡,待戰鬥結束後,按槍機的數量獎錢。開始時打的是小仗,每次繳獲不多,打掃完戰場,拿著槍機去認槍,大多能對上號;以後,仗越打越大,繳獲越來越多,矛盾就出現了。

  當時槍的牌號很雜,有的槍機和槍對不上號,都報廢了。這種獎勵辦法漸漸不適應形勢的發展。到了第一次反「圍剿」時,繳的槍、炮成千上萬,不僅難以對號,而且也沒有那麼多大洋來發獎,獎金便減少了。第二次反「圍剿」,繳槍達兩萬余支,需獎金二三十萬大洋,哪來那麼多錢呢?所以,只能是象徵性地每支槍獎勵二三元,以示鼓勵。此後,方面軍總前委正式宣佈取消繳槍的獎金,用開慶功會、戴紅花、發獎章的精神獎勵代替物質獎勵,革除了「卸槍機」的弊端。

  這樣,不僅沒有影響部隊殺敵繳槍的積極性,而且通過慶功活動,表彰英勇作戰的勇士(當時還沒有建立正規的評功制度),對特別突出的戰鬥英雄,授予一、二、三等「紅星獎章」,從而掀起了殺敵繳槍的革命競賽運動,更好地完成戰鬥任務。

  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六月三日,紅三軍團第六師乘勝攻克泰寧城,軍團總指揮部率主力攻克黎川,而後,與兄弟部隊一起,轉向蔣介石和兩廣軍閥威脅較小的閩西將樂、順昌、沙縣、歸化(今明溪)、永安、寧化、清流、長汀等廣大地區,分散開展群眾工作,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中央蘇區。

  §奇兵制勝

  一九三一年六月二十一日,正當我軍在贛東、閩西廣大地區開展群眾工作,建立紅色政權,擴大工農武裝,中央蘇區一片歡騰的時候,蔣介石竄到了南昌,親自組織和指揮對我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反革命「圍剿」。這消息象一股風一樣傳到部隊,廣大指戰員一個個磨拳擦掌,決心叫這個人民的公敵、反動派的頭子親自嘗一嘗人民鐵拳的滋味。

  七月一日,在我們歡慶中國共產黨誕生十周年的鑼鼓聲中,敵人對我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反革命「圍剿」開始了。這次「圍剿」比以往兩次大得多,兵力增加到二十三個師又三個旅共約三十萬人,主力是陳誠、羅卓英、蔣鼎文、趙觀濤、衛立煌等嫡系部隊,由蔣介石親自出馬任總司令,何應欽任前線司令,並且帶有英、日、德等國的軍事顧問,配屬了五個航空隊的幾十架飛機。他們兵分三路,以兇猛的姿態沖向我中央蘇區腹地,想乘我軍苦戰之後未得休整的機會,採用「長驅直入」的戰略,打我們個措手不及,把我軍壓迫到贛江邊上進行決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